張希希
(武漢文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345)
研究表明,國內(nèi)外學生使用非限定小句的頻率日益增長。如Marcela Malá[1]以語料庫為基礎(chǔ),對英語書面語中非限定從句使用變化進行歷史研究,發(fā)現(xiàn)非限定從句在書面英語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中外學生廣泛使用非限定小句而非選用帶限定動詞的從句,部分原因是在語言發(fā)展過程中,英語限定動詞失去了大量的動態(tài)性,而謂語的名詞性成分,即不定式、分詞和動名詞在語義用法上逐漸占主導地位。當非限定小句作附加語時,可表示多種語義關(guān)系,從而替代傳統(tǒng)從句。因此,本研究以非限定v-ing小句的附加語語義屬性為研究對象,具有一定代表性。
一般來說,限定性和非限定分別對應(yīng)謂語和非謂語?,F(xiàn)代英語語法學家將小句等同于從句,故通俗意義上的謂語動詞和非謂語動詞所引導的句子分別對應(yīng)限定性主句和非限定小句。英語中的許多結(jié)構(gòu)如果含有非限定成分,就很難歸類為從句或從句復合句,判斷的關(guān)鍵是非限定成分是否構(gòu)成非有限小句。
Bingjun Yang[2]從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觀點出發(fā),提出了非限定小句的定義標準。方秀才[3]為研究非限定小句的名詞屬性用法、形容詞屬性用法和副詞屬性用法提供了科學的方法指導,從語境因素解釋了學習者和母語者具有顯著差異。
狀語從句是十分常見的句型,是英語句子中重要成分之一,而附加語(adjunct)屬于狀語的一種。附加語是一種附加在語句中不影響句子整體格局的成分,通常提供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或者方式等信息[4],作用等同于狀語從句,即附加語修飾的是句子中的謂語動詞。研究認為附加語就是指狀語中的環(huán)境因素,如時間、原因、條件、讓步、結(jié)果、行為方式和伴隨狀況等。
研究語料采用《基于語料庫的-ing小句使用差異對比研究》[5]中的目的語料。雖然TECCL有生語料和CLAWS附碼的POS語料,但是LOCNESS語料庫只有生語料,因此研究采取控制變量法,放棄TECCL中的CLAWS附碼的POS語料,都選擇生語料,再用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開發(fā)的綠色軟件Tree Tagger進行自動標注,該款軟件的標注準確率達到97%以上。
根據(jù)以上詞性符碼語料,研究利用AntConc3.5.0中的“Regular Expression”檢索工具,檢索庫中所有動詞的限定及非限定v-ing小句用法,數(shù)據(jù)見《基于語料庫的-ing小句使用差異對比研究》[5]。
由于目前沒有軟件或者工具可以對非限定v-ing附加語用法的語義屬性自動且精確分類,而以上語料庫檢索的詞條量過于龐大,因而研究在目的語料中只精選出兩個最具代表性的高頻動詞,將其非限定v-ing小句附加語的語義屬性進行手工分類。篩選過程如下:
先利用AntConc打開TECCL的大學生作文語料生文本,在word list按詞頻排序,篩選出前20個高頻v-ing形式的動詞(不包括其形容詞、名詞等用法);LOCNESS語料操作方法同上。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有7個詞相同,這7個詞按頻數(shù)高低依次是:being,going,doing,living,having,taking,using,本研究最后只留兩個只有“使役動詞用法”的最高頻詞:live和take。
隨后,檢索其非限定v-ing小句,以Live為例,參考檢索表達式:先輸入“[Ll]iving_VVG”作為限定與非限定小句的檢索項對“l(fā)iving”(包括大寫)進行篩查;然后,利用“S+_VBS+s(S+_[RXNP]S+s)*living_VVG”表達式檢索,即檢索出其作謂語動詞的用法。由于文本數(shù)量可操作性較強,進而人工篩選,分別生成這2個動詞在目的語料中的頻數(shù)表,見表1。
表1 高頻詞非限定v-ing小句頻數(shù)分布
為了更好地分析中外大學生的非限定v-ing小句附加語寫作差異,研究按語義屬性分類,篩選出這兩個高頻詞分別在目的語料庫中的有效語句,并在每個索引行語境下進行分析,最后留下以下四種語義屬性和誤用進行討論,得出頻數(shù)結(jié)果,見表2。
表2 高頻詞非限定v-ing小句附加語語義屬性頻數(shù)分布
本文采取定量分析法,探究中國大學生和外國大學生對非限定v-ing小句的附加語寫作差異,研究利用“Chi-square Caculator”對表1、2中頻數(shù)進行卡方檢驗,數(shù)據(jù),見表3,表4。
表3 中外大學生高頻詞非限定v-ing小句頻數(shù)卡方檢
由表3可見,中國大學生與國外大學生相比,在使用高頻詞非限定v-ing小句時,中國大學生的統(tǒng)計結(jié)果基本呈現(xiàn)“偏多使用”,但是使用take的非限定v-ing小句時,兩者差異并不明顯。說明中國大學生對于live有過度使用的嫌疑,而在take的使用上接近國外大學生水平。
將表2中的living和taking在目的語料庫標注維度的原始頻數(shù)相加,分別利用卡方檢驗驗證中國大學生與國外大學生之間在這兩個動詞的非限定v-ing小句用法上的差異顯著性,結(jié)果,見表4。0,所以中外大學生在誤用維度上體現(xiàn)了顯著差異性,說明中國大學生比國外大學生多犯錯誤。
表4 中外大學生高頻詞非限定v-ing小句附加語語義屬性頻數(shù)之和卡方檢驗
綜上數(shù)據(jù)說明,中國大學生在本文所研究的非限定v-ing小句附加語語義維度上,尚未達到國外大學生的水平,尤其是在原因和伴隨這兩個維度上。并且中國大學生所犯語法錯誤更多。這些結(jié)論對外語寫作教學有一定啟示,建議教師應(yīng)指導學生適當?shù)囟鄳?yīng)用非限定性動詞短語如現(xiàn)在分詞的附加語語義用法,該用法是筆語寫作中十分正式的書面語用法。此外,教師應(yīng)在外語教學理念及方法上加以改進,引入語料庫數(shù)據(jù),以確鑿的本族語寫作語料為基準來指導教學,不能僅僅依賴課本資料及自身經(jīng)驗直覺來組織教學。最后,教師應(yīng)仔細分析學生在非限定v-ing小句附加語語義維度上的錯誤用法并及時糾正,以真實的國外大學生寫作句式為模板進行講解,以消除錯誤使用。
本研究基于語料庫以非限定v-ing小句的附加語語義屬性為研究對象,采用定量分析法,探索中外大學生的英語寫作差異,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大學生在實際書面寫作中對非限定v-ing小句的附加語掌握和使用上的不足以及語法錯誤明顯,對教師教學反思有一定的啟示作用。非限定v-ing小句除了有附加語語義屬性外,該小句還有名詞屬性以及形容詞屬性,筆者將在未來研究中進行此方面的研究,以期更加全面探索中外大學生在非限定v-ing小句上的使用特征,為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提供新的外語教學研究方法。
由表4可見,中國大學生與國外大學生使用這兩個高頻詞非限定v-ing小句附加語的用法特征體現(xiàn)在:在使用動詞live和take的非限定v-ing小句附加語時,基本呈現(xiàn)“較多使用”或“偏多使用”;中國大學生與國外大學生在條件以及時間這兩個語義維度上差異雖然不明顯,但是在時間維度上是“較少使用”,而在條件維度上“較多使用”;相對于國外大學生,中國大學生在原因和伴隨著兩個語義上均表現(xiàn)為“偏多使用”;在誤用維度上,根據(jù)表2、4數(shù)據(jù),國外大學生誤用值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