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月
云南廣播電視臺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互聯網的全面普及,人人都拿著手機,機不離手,網絡用途鋪天蓋地,網絡究竟有何魔力讓大家如此趨之若鶩的追隨呢?這就不得不提已經風靡世界多年的新媒體。
說起新媒體,剛出現在大眾視野中時它帶來的是恐慌和茫然。起初,有一波嘗鮮者開始進入到這個大池中撥弄浪潮,而更多的人則是觀望和迷茫。在這其中,傳統媒體人就是這群迷茫中的恐慌者。傳統的編輯記者能力在于圖文的搭配和寫作,內容的傳播媒介也只限于報紙、廣播和電視。但隨著新媒體的風生水起,傳統媒體人開始慌了,多年傳媒的學習和實踐經驗似乎在一夜之間被顛覆。于是隨之而來的是各大媒體的改革和轉型。在這波轉型中,傳統媒體人開始以謙虛的學習態(tài)度初探新媒體領域。但一晃多年過去,新媒體中也在進行著一輪輪的迭代,從最初的微博轉入到了微信,再到后來被頭條、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占領風口。這一波波的變化不斷凸顯新媒體作為一種新傳播渠道的靈活多變及巨大的社會和商業(yè)價值。但多年之后,縱觀傳統媒體行業(yè),雖然各大傳統媒體已在多年前提出媒體融合的理念,但多年后來看融合發(fā)展的情況,傳統媒體仍舊是捉襟見肘。
就拿全國兩會來說,每年的全國兩會便是媒體的競技場,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全媒體記者將手機、相機、云平臺等各種信息采集手段于一身,讓人覺得很有科幻感。手持這些裝備的記者,看上去似乎是文字、照片、視頻、主持無一不精。但如果真如看到的這樣,現在的記者可以一人之力獨當一面的話,那么新媒體也早已成為傳統媒體的囊中之物了。但我們不得不接受的現實是,全媒體記者并不是全能型記者。很多記者多年的從業(yè)經驗在一時間并不容易被完全改變,而在新媒體浪潮涌動的今天,打破各個領域的壁壘正被呼之欲出。
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大眾接受信息的途徑之多是我們始料未及的,與其說新媒體改寫了新聞傳播的方式,不如說它加劇了媒體之間的競爭。同樣是互聯網、同樣是圖文并茂,但不同的是關注度和忠誠度。那么在這個關注力稀缺的年代:明晰的洞見、獨到的創(chuàng)作和卓越的遠見就顯得彌足珍貴。
芝加哥學派代表學者帕克認為:“一個社會學家只不過是一個更準確、更負責和更科學的記者?!边@句話從側面詮釋了一個新媒體記者應有的素養(yǎng)。即對報道領域內容的收集、對專業(yè)領域的精通和對報道的把握。但僅僅做到這點還不能在新媒體中贏得更多的關注,還需要有精美的包裝和足以抓住眼球的亮點。在網上曾看到過這樣一個短視頻:一個電力工人在高壓線上吃飯,腳下踩著500千伏電流,再底下就是萬丈深淵了。短視頻APP上還有很多這種內容,在高壓線上睡覺的都有。這樣的視頻很短時間內就能吸粉無數,但試想有幾個媒體人可以策劃出如此的場景?而這些僅是電力工人的日常。所以正如俗話所說“高手在民間”,在社會中有很多具備了專業(yè)技能的人才,他們的專業(yè)技能具備了足夠吸引眼球的魔力,而我們編輯記者可以做的就是打破各個領域的壁壘整合傳播。
現在“網紅”一詞已在坊間流行,各種“網紅主播”在風靡全國的同時也積累了眾多流量,在這背后的機遇非常值得我們傳統媒體人把握。
網紅的特色是親和力和獨特性,這種特性之所以被大眾認可,是因為它有著個體的差異,而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模仿。但草根網紅也有自己的弊端,諸如:能力參差不齊,素質千差萬別等。而傳統媒體人早年的生存技能就是挖掘新聞信息,并進行策劃、編輯整理,雖然這項技能放在何時都不會過時,但當媒體運營方式發(fā)生了改變,這項技能也需要與時俱進。我們能否轉變思維,將以前挖掘新聞素材的本領,用到人才的挖掘上,用不同的人物來呈現出不同的新聞內容。
比如:曾經草根網紅和媒體編輯記者是兩條不相交的平行線,但新媒體的出現正在倒逼各個領域和行業(yè)的融合,如能在此時機下,將傳統媒體人多年的傳媒經驗和素養(yǎng)同“網紅”的獨特性結合起來,那么一方面新聞通過具有這方面特色的人物進行傳播,角色對位,親和力更強,讓新聞更加鮮活的同時,也讓傳播變得豐富。另一方面,目前我們可以看到網絡上充斥著很多質量不高,內容平淡無奇,甚至是導向不對的內容。但如果我們傳統媒體以海納百川的態(tài)度,張開雙臂引入一些真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進入到這個行業(yè)中,規(guī)范新媒體傳播規(guī)則的同時,也可以很好的規(guī)避現在互聯網上內容良莠不齊的現狀,還可以在傳統媒體轉型升級的同時融入更多的新鮮血液。
目前新媒體各種呈現形式的迭代也正凸顯出大眾的需求變化之快,很多傳播領域你還未深耕就已切換到另外的模式。所以目前的新媒體作戰(zhàn)更應該:無論是推出有影響力的深度報道,還是打造新媒體的爆款,都需要從單打獨斗轉為團體作戰(zhàn)。實現科學分工、團隊合作、協調作戰(zhàn)。比如可以成立面向不同領域的新聞內容工作室。在這個群體中,挖掘人才,以事找人,讓人才物盡其用,而不是讓門外漢在操作。而新聞編輯記者也應以更加包容的心態(tài)接納更多新鮮的血液和不同領域的人才加入。在迭代的同時,緊跟大眾需求這根指揮棒。不固守陳規(guī),不因循守舊。在媒體變革的當口,不論何種方式,只有被受眾接受,被時代接納的媒體才是真正順應時代的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