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懷寬
廣東省湛江市第二十五小學
俗話說,一進臘月門就聞到年味了。
年味是什么?是新衣新褲大紅襖,是春聯(lián)、窗花和福字,是孩子們的壓歲紅包、老人家的利是封,是開著裝滿一車年貨的小車直奔家鄉(xiāng)。更是那永遠都饞人的年夜飯!
一切為了喜慶團圓。一切為了團圓的年夜飯。這就是中國人銘記在心里,融化在骨子里的濃濃的年味。
說起年夜飯,現在已有很多成品或半成品的菜買,要不到酒店吃年夜飯也方便、喜慶、省事。我永遠都忘不了我小時候過年時跟媽媽準備年夜飯的那個忙。
七十年代初那時候,由于市場食品供應量不足,生活中定量供應物資、憑票排隊購買物品的事情經常發(fā)生。糧票、油票、布票、魚票、肉票等現在都成那個年代的特殊記憶。那時,我正好讀小學,陪媽媽買菜是經常的事情,我是專門負責排隊的小幫手。準備過年的前幾天,更是清晨5點就要起床走路到肉菜市場排隊購買年貨。有時候消息傳出有靚米出售,糧店前更是見頭不見尾的長龍陣?,F在市場貨源充足,肉菜品種應有盡有,“排隊買菜”已成了不可思議的憶苦思甜故事。
年夜飯除了排隊買肉菜這個記憶,還有一些難忘的記憶。
小孩子時,我們孩童午飯后就洗澡換好過年的新衣服等過年。因為大人午睡后,就一直忙著準備年夜飯。擇菜洗菜殺雞煲湯…忙得不亦樂乎是大人,孩子們無人管,放任自流,吃喝玩樂好逍遙自在。終于到吃年夜飯時間,雞腿總是留給孩子的,大家圍坐一起,享受一年中最豐盛的大餐。
到了青年時,過年就要幫手了。跟媽媽一起辦年貨、搞衛(wèi)生、貼春聯(lián)窗花,炸油角、煎堆更是不可或缺的人手。手巧的還得給家里的老人、小孩縫制過年的新衣服,累并快樂著。
現在正是人到中年,過年是最忙最累的,一切事務都是親力親為。年夜飯所有菜都精心準備,所有菜都要被賦予吉祥寓意。清蒸一條完整的魚是“年年有余”;發(fā)菜煮干蠔是“發(fā)財好事”;焗魷魚筒"路路通";生菜大蒜更是少不了的蔬菜“生財會算”……總之每樣菜都得有好意頭,表達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正所謂生活要有儀式感!而我們都愿意也很認真地對待最具儀式感的過年生活。
而我們的父母到了老年,年味就只剩下盼著孩子們帶著孫輩一起回家過年,打開天倫之樂的方式,感受中國人最高格的團聚。他們已不在乎吃什么了,我孩子的奶奶在飯桌上看著晚輩們干杯,她就會高興地說:看著你們吃,我就非常知足了。
然而,今年剛跨進庚子年臘月,兒子便打電話告訴我,辛丑年不回家過年了,因為公司號召就地過年。一定要離開公司到外地過年,要申報請假,要做核酸檢測,還要14天+7天的觀察。年輕人嫌手續(xù)麻煩,扣除隔離的時間,也沒多少相聚的時間了,所以堅決就地過年。兒子的奶奶身體每況愈下,我們夫婦總得趕回老家過年看看吧?誰知沒過幾天,兒子的爸爸就說單位主張就地過年,沒緊要事情,不支持去外地過年。他是共產黨員,所以也帶頭簽下了就地過年的倡議書。
今年的年夜飯,為了全國人民的健康祥和,已不能一大家子圍著一大桌菜推杯換盞、大快朵頤、談笑風生,那就帶著微笑在心里默默回憶一下,權當是重溫經典吧!
過年最憶爺爺親手曬制、油炸的牛肉干!這是飯前小食,更是最美的下酒菜。
過年最憶小姑親手制作的新年早餐,那就是家鄉(xiāng)美食臨高粉,里面的內容一點都不簡單,花費時間不亞于做大餐,魷魚絲、醬牛肉、酸菜、炒花生一樣都不能少!
至于年夜飯后的一家人團坐一起聊天、看春晚、嗑瓜子、吃零食、打牌、靜候倒數新年鐘聲響起就交給微信視頻。
至于年初一,一大家子行大運、游公園,就交給各自的照相機記錄。
過年,是國人最重要的節(jié)日,是團聚的象征,是情感的紐帶。
我讓快遞公司快遞了一桌某公司特推出的包裝好的十八個菜給爺爺奶奶過年。明年,我一定親手做一桌十八個菜跟爺爺奶奶共享年夜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