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成 欣
宋詞是我國古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與唐詩、元曲、明清小說爭相斗艷。同時,宋詞也是一種音樂文學,歷來被文人墨客所傳誦。按照派別,宋詞可分為豪放和婉約兩派,豪放派的創(chuàng)作視角十分開闊,氣象豪放,代表人物有蘇軾、辛棄疾、陸游等;而婉約派多描寫兒女之情與離愁別緒,結(jié)構(gòu)縝密細致,字字珠圓玉潤,清新雅致,頗具柔美之風,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溫庭筠等。本文主要通過《念奴嬌·赤壁懷古》和《醉花陰》兩首代表作品,深入剖析豪放派與婉約派詩詞不同的美育意蘊,挖掘兩派的美育作用。
美育,也稱“美感教育”,是指培養(yǎng)人們認識美、愛好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全面發(fā)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語文教師進行古典詩詞教學,應著重挖掘詩詞中的音律美、色彩美和情感美,將審美教育滲透進詩詞教學中,使學生具有正確理解和善于欣賞詩詞美的能力,感悟詩詞美。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運用詩詞的特殊美,創(chuàng)造出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音律美、栩栩如生的色彩美和沁人心脾的情感美,使學生學會按照美的法則進行學習和生活,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豪放派和婉約派的詩詞中都包含中國古典詩詞的音律美、色彩美和情感美。由于撰寫內(nèi)容及表達情愫的不同,兩派詩詞具有獨特的美育意蘊。筆者在此選擇豪放派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與婉約派代表作《醉花陰》加以分析,探究豪放派與婉約派不同的美育意蘊。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代表作品,也是宋代豪放派的經(jīng)典作品之一,具有豪放派氣象恢弘、境界宏闊的特點。該詞是蘇軾謫居黃州所寫,彼時蘇軾心中的憤郁之情難以表達,于是借助游山玩水放松身心。當他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磯,看到如此壯麗的景色,追憶風流人物,感慨時光飛逝。該詞主要描繪了江上壯美的景象,借助“赤壁之戰(zhàn)”這一典故,表達了蘇軾對風流英雄的深沉悼念,抒發(fā)了詞人懷才不遇、功業(yè)未成的憂憤之情。
該詞的上闋主要寫景,描繪了大江、浪花、赤壁等多種磅礴的意象,為下闕的風流英雄人物埋下伏筆。開篇描繪了浩浩湯湯的長江流水,為讀者勾勒出一個極為大氣恢弘的畫面,筆力遒勁,氣度非凡。緊接著點出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借歷史典故來抒發(fā)情感。懸崖峭壁加飛沙走石,江水卷著波濤沖擊江岸,激起了如雪般的浪花。瞬間將讀者帶入了一個驚心動魄的的雄壯情境,使讀者豁然開朗,心胸開闊。脫口而出的贊美之語——“江山如畫”,在鐘靈毓秀的大自然及三國特定的歷史背景中孕育出無數(shù)的英雄豪杰,其中周瑜是不得不提的一位。周瑜指揮了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赤壁之戰(zhàn)”。當蘇軾將讀者帶入這場著名的戰(zhàn)爭后,筆鋒一轉(zhuǎn),“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將紅巾翠袖融入戰(zhàn)士豪情中,描繪了一對美人英雄,襯托出周瑜英姿颯颯、風流瀟灑之態(tài),“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說明其對此次戰(zhàn)爭成竹在胸。蘇軾仰慕這位青年英雄將領,并希望通過拼搏奮斗成為像周瑜一樣的豪杰人物,然而面對國力日弱的宋廷,蘇軾空有一腔熱忱,理想和現(xiàn)實在此碰撞,引發(fā)了讀者的情感跌宕和理性深思。
整體來看,該詞大氣磅礴,雄渾有力,借古抒懷,表達了詞人壯志難酬的悲憤情懷。該詞的出現(xiàn)對當時流行的婉媚詞風產(chǎn)生了較大的沖擊,為詞的創(chuàng)新開拓了全新視角。
醉花陰 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醉花陰》是宋代才女李清照前期創(chuàng)作的作品,全詞營造了一種凄涼寂寞的意境,主要表達了詞人在重陽佳節(jié)時對新婚丈夫的思念之情。該詞運用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與廣大讀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特別是詞的最后三句,歷來被世人稱頌,并為李清照贏得“三瘦”的美名。
首句為“薄霧濃云愁永晝”,天空布滿了烏云,使人感到無比煩悶和壓抑。九月九重陽節(jié)已是秋季,詞人卻反其道而行之,說白晝越來越長,用白晝之漫長暗喻自己的思念之綿長。接著,借助瑞腦、金獸、玉枕、紗廚這些家庭物件為意象,轉(zhuǎn)寫室內(nèi)情境。又到了一年重陽佳節(jié),面對戶戶團圓的節(jié)日,又怎能不睹物思人?上闋寥寥幾句,便為讀者塑造出了一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閨中少婦形象。
等到下午,詞人才把酒東籬,卻使得心里越發(fā)煩悶,情緒上掀起了更大的波瀾。重陽節(jié)的菊花開得繁盛茂美,花香氤氳了整個庭院,詞人不禁觸景傷情,這么美的景物、這么深沉的思念,卻無法傳遞給遠方的愛人,于是返回屋里,卷起紗簾,一陣晚風徐徐吹來,自己為伊憔悴,竟然要比菊花還纖細消瘦。
整篇詩詞筆觸細膩,情感真摯,暗示了詞人高潔的胸襟與品格,同時借助重陽、西風、暗香、黃昏等意象,為全詞籠罩了一層淡淡的憂愁氛圍。
豪放派是宋代的一種詞學流派,蘇軾是第一個使用“豪放”評詞的詞人。豪放派的詞人除卻描寫男女之情與風花雪月,更傾向于將戰(zhàn)爭、江河、國土、古跡等具有較大格局的意象融入詩詞,使詩詞能像歷史一樣反映民生、國情以及詞人內(nèi)心的壯闊情感。由于靖康之變歷史原因,引得眾多豪放詞人引吭高歌,所抒情感大同小異,附和著歷史紛紛唱出慷慨之音。他們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安定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豐富了詞的主題,拓展了詞的表現(xiàn)形式,提升了詞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就豪放派詩詞而言,其深沉的愛國情、歷史文化的嚴謹性及超凡豁達的語言藝術方面均會對當代青少年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的多民族國家,孕育出了一批批具有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的優(yōu)秀詩人,他們創(chuàng)作出了很多愛國詩歌,形成我國源遠流長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傳統(tǒng),比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經(jīng)典名句,傳承著亙古不變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情懷。絕大多數(shù)豪放派詩詞具有引經(jīng)據(jù)典、正視歷史的特色,可以幫助青少年形成對歷史的愛好和追求。此外,豪放派詩歌的語言一般雄渾有力、大氣磅礴,教師可以將其中的語言藝術滲透進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詩詞的語言美、意境美、藝術美。
婉約派是宋代的一種詞學流派,它婉轉(zhuǎn)含蓄、結(jié)構(gòu)縝密,具有與豪放詩詞截然不同的婉約之美。兩宋時期,婉約詞風靡全國,流傳甚廣。隨著時代變遷和文化融合,婉約詞不斷推陳出新,形成了新的特色。
愛情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婉約詞不變的主題。李清照的《醉花陰》《點絳唇》等作為膾炙人口的愛情名篇,以珠圓玉潤的字詞訴說著人間的悲歡離合與喜怒哀樂,同時反映了在古代封建禮教的束縛下,知識分子敢于表達內(nèi)心情感的寶貴精神,直言對真摯愛情的追求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等都表達了詞人無限的思念及憂慮之情。此外,詞人往往借用柳樹、西風、梅花等清冷意象表達思想感情,寄托著對美好愛戀及生活的向往,比如“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描寫了淡淡的傷春之情以及作者的無限哀愁。婉約詞常常將亡國之思、戰(zhàn)爭之思融入詞作中,如“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后主飽含熾熱情感,借東風明月抒發(fā)亡國之恨,將無限的痛苦心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婉約詞除具備語言美、情感美、藝術美等特點外,還有很多值得品鑒和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