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 云
德國心理學家鄧克爾曾設計“蠟燭實驗”。在實驗中,桌面上豎放著一塊軟木板,另外還放有三個硬紙盒,盒里分別裝著圖釘、火柴和蠟燭。研究人員要求“被試”將三支蠟燭固定在軟木板上,而且要讓每支蠟燭與木板平面保持平行。解決的辦法其實很簡單——用圖釘把紙盒垂直地釘在木板上,然后以其為臺基豎立蠟燭。然而,很多“被試”不會這樣解決問題,因為他們認為裝有物品的紙盒只有容器功能,而未想到其還可以另做他用。
美國心理學家梅爾曾設計“結繩”實驗。在實驗中,有兩根繩子從一個房間的天花板懸垂而下。兩根繩子相距較遠,以致當某人用一只手抓住其中的一根繩子時,他的另一只手抓不到另外一根繩子。房間里還放置有其他物品,比如一把鉗子。研究人員要求“被試”把兩根繩子結在一起,最后發(fā)現只有39%的“被試”能在10分鐘內完成任務。其實,只要把鉗子作為重物系在一根繩子的尾端,然后讓這根繩子蕩起來作單擺運動,這樣就可以為“被試”同時抓住兩根繩子創(chuàng)造機會。但大多數“被試”認為鉗子只有剪斷鐵絲之類的功能,并未意識到它還可以當重物來使用。
上述兩個實驗表明,如果將一件物品的常見功能視為一個“盒子”,人們陷入思維定式很難跳出“盒子”思考。其實,此處“盒子”的含義還可以被拓展,以包含諸如慣例和傳統(tǒng)、他人或者自己的過去經驗等更抽象的內容。跳出“盒子”思考問題乃創(chuàng)新性思考的本質。因為只有進行這樣的思考,人們才有更多機會給問題找到更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