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明飛
同樣在不利于成長的環(huán)境中長大,為什么有的人備受困擾,有的人卻逆境重生?明明遭遇相似,為什么最終發(fā)展會有如此巨大的不同?精神病理學家和心理學家用“心理韌性”解釋了這種人與外在世界交互時候形成的巨大內(nèi)在差異。
心理韌性,又稱“復原力”,也叫“抗挫力”,是指生命個體在遭遇重大創(chuàng)傷或應激之后能恢復最初狀態(tài),并在壓力之下頑強持久、堅韌不拔,具備新生的復原能力。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心理韌性的研究還主要集中于遭遇重大變故的群體中,如親人離世、家道中落、遭遇自然災害等。近年來,對該領域的研究已趨向日?;?。
心理韌性的后天養(yǎng)成
心理韌性高的孩子,國際公認具備四大能力范疇:社會競爭力,包括與他人建立積極關系的能力,有同理心、有幽默感、有溝通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即可以找到解決方法,會尋求他人幫助的能力;自主性,對自我和對自己所在環(huán)境有掌控力;目的性,自己有目標,并對未來充滿希望。
生命個體的不同時期,韌性高低自然會有不同。但教育專家普遍認同后天環(huán)境,特別是早期的家庭教育對培養(yǎng)心理韌性至關重要。在人生早期,大腦迅速發(fā)育,兒童也在這個時期發(fā)展出適應系統(tǒng),比如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學習如何應對壓力、如何解決問題、如何與父母和他人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等。
基于大量的社會學研究,我們認為,培養(yǎng)心理韌性的前提是讓孩子充分參與兒童社會的組織行為,培養(yǎng)“情緒智力”。
這是基于大量社會學視角的科學研究:孩子未來的學業(yè)成就,80%取決于情商;孩子未來的人生感受與情商之間的關聯(lián),則更為緊密。沒有情商,便感受不到幸福。
情商原為“情緒智力”,由美國中學教師薩洛維和梅耶提出。之后,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參照“智商”,提出“情商”概念。情商能夠幫助孩子培養(yǎng)健康的人際關系,進而體驗與社會相處的掌控感,并幫助其在未來建立完整的人格、健全的社會關系,獲得積極的人生體驗,感受幸福。
情商可以基于年齡限定的延展時長,讓兒童通過大量“兒童組織行為”即兒童社會的充分參與、完整體驗,讓其獲得情商培養(yǎng)、情商發(fā)展、情商提升的能力指向,并逐步將從兒童時期遷移至成人社會。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發(fā)展兒童組織行為而發(fā)展情商的到達路徑,指向的又不止是情商:成人世界的社會適應性能力和能夠指向感受幸福的心理韌性,應該都可以從兒童社會組織層次的豐富體驗中,尋到發(fā)展的源頭。
需要提醒家長的是,在培養(yǎng)孩子心理韌性過程中,要尋到不偏不倚的“中”,即不能過分參與又懂得適時而動。兒童在充分參與兒童社會培養(yǎng)“情緒智力”的過程中,最大外化特點是容易產(chǎn)生紛爭,小是哭鬧叫喊,大到拳腳相加。
成人視角是否介入,是家長必須嚴肅思考的問題。無論是做裁判還是指手畫腳,都會混淆兒童組織的層次,妨礙兒童組織的自主發(fā)展,本質(zhì)就是干預、打擾、破壞。而家長對孩子最大的成全,應該是在安全的大前提下,讓孩子還原到兒童組織行為中,完成他表達自己的可能。
體驗規(guī)則層次的豐富性,對于兒童至關重要。社會性本質(zhì)是組織性,而組織系統(tǒng)的內(nèi)在平衡是個體多元角色的制衡,多角色的充分體驗及體驗遷移的水平,才是發(fā)展心理韌性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心理韌性評估的重要尺度。
同時,家長應在養(yǎng)育過程中建立積極性認知,增加孩子的自我成長控制感。孩子在與客觀世界交互的時候,幫助他們建立自信,要讓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目前遇到的問題,持續(xù)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
學會帶領孩子建立一個或多個可行的目標,幫助他們一步步地朝目標前進,學會接受改變,幫助孩子意識到改變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成績下滑、與好朋友吵架等。動畫片《芝麻街》中有這樣一個橋段,主人公艾蒙第一天去上學,不想跟爸爸說再見。為了幫助艾蒙順利適應這個“告別期”,艾蒙爸爸認真傾聽艾蒙的感受,并與艾蒙商定,爸爸會在心里給予艾蒙支持和鼓勵,幾個小時后再相見,幫助艾蒙解決問題。
培養(yǎng)心理韌性的誤區(qū)
培養(yǎng)孩子心理韌性也有誤區(qū),需要提醒家長幾句。
有一種普遍的誤解,認為孩子需要通過失敗來培養(yǎng)心理韌性,增加適應能力。事實上,孩子是通過“失敗—失敗—成功”的心智模式,來增強應對失敗的適應能力。如果一個孩子經(jīng)過努力的落腳點不在經(jīng)過失敗指向成功體驗的過程之中,他從失敗中感受的只是不斷得到驗證,自己是一個失敗的人。
打壓式挫折教育,不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韌性。英國學者對16916名兒童進行了長期的追蹤研究,根據(jù)兒童家庭狀況、所在社區(qū)以及所遇到的負面生活事件,將兒童分為高風險和無風險兩個組。
高風險組的兒童,所在家庭貧窮、住的社區(qū)有更多問題、經(jīng)歷了更多負面事情。結(jié)果表明,與無風險組相比,高風險組兒童更易出現(xiàn)行為問題。值得特別關注的是,無論是在高風險還是無風險組的兒童,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越積極,兒童出現(xiàn)的問題行為就越少。也就是說,在高風險環(huán)境下生活,兒童出現(xiàn)問題的幾率高;但積極和溫暖的教育,能為兒童成長護航。
也許有的家長會說,我不表揚他,是為了不讓他驕傲,一分沒做好,就用十分的捶打來讓他長記性。打壓不等于鍛煉心理韌性,如果一味關注負面信息,傷害的不僅是心理韌性,還有可能是孩子的成長體驗。因為長期習慣性接受負面信息的人更容易悲觀,也更容易屈服。即,孩子心理韌性差并非與生俱來,它和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有直接聯(lián)系。甚至可以說,大部分的孩子變得悲觀,都跟父母的養(yǎng)育誘因有關。父母如果是悲觀主義者,對生活充滿抱怨和懷疑,那么這些充滿負能量的言行,會滲透在每一次日常無意識的“言傳身教”中,成了孩子對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心理韌性自然難以得到強化。
還有一個誤區(qū)是,對心理韌性高低的外在識別。有的家長認為,心理韌性高的孩子,應該是不容易哭的,但其實心理韌性的高低與哭不哭沒有直接關聯(lián)??蘅梢钥醋魇莾和鎸毫Φ尼尫藕托?,是一種積極的自我調(diào)節(jié)方式。判斷心理韌性的本質(zhì),應該在于能否在困難面前有足夠的抗挫折能力,并盡快找到解決方案、獲得新生。
另外,男孩的韌性也不一定比女孩高。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對約2000名8歲~12歲的兒童研究發(fā)現(xiàn),女孩在心理韌性上更占優(yōu)勢。因為女孩比男孩有更高的同理心、更好的交流能力,容易得到更多的家庭、學校的支持等,而這些都對提高心理韌性有實質(zhì)性幫助。
有一部分家長認為總尋求別人幫忙的孩子,心理韌性低。其實,正好相反,尋求幫助正是心理韌性高的一種表現(xiàn)。比如,你今天沒考好,非常難過,跟好朋友傾訴一下,散散步、聊聊天,可以極大地緩解負面情緒,強化心理韌性。
總之,成長不是判斷題,家長不需做裁判,應該當陪練。畢竟較比對錯,孩子成長過程中無論小到一次考試失利、一次戀愛失敗,還是大到高考失利、中年失業(yè),生活中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挫折與挑戰(zhàn)。學會笑對困難、跌倒后再爬起,才是每個生命個體面向成長最重要的適應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