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貴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我作為一個中學語文老師,遭遇了好多尷尬。
其中,有一年,我在高密四中,有兩個班沒有語文老師,因為高一新擴了兩個班。那個時候,鄉(xiāng)村學校要聘到新畢業(yè)的大學生很困難。所以,就在四個月的時間里,將近一個學期,這兩個班是沒有語文老師的。學校沒有辦法,只好讓其他班的語文老師來代課。
這個代課是沒法代的。大家都教兩個班的語文課,很辛苦,再給別的班代課,很困難。所以,老師和學生只好一塊兒制定他們的自學計劃,讓學生去自修,同學們實在感到太枯燥的時候,老師就把學生放到閱覽室里去讀書,或者把圖書館的書借到教室里讓學生讀。
一個學期下來,從學校到語文學科的老師,都捏了一把汗,擔心這兩個班的語文成績??墒瞧谀┛荚嚦煽兂鰜砗螅瑓s讓語文老師很尷尬:這兩個班的語文基礎(chǔ)知識并不比平行班低,閱讀題目和寫作題目的成績比平行班的成績還略好一點。
這件事情讓我們開始思考:我們到底在干什么?我們在課堂上的那些汗水,那些努力,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孩子的語文能力來自從小閱讀
帶著這樣一種思考,1995年,我來到了高密一中,在一中又遇到了一件事:一位考上大學的畢業(yè)生,寫信給他沒有考上大學、正在一中復讀的一位好同伴,介紹各個學科的學習方法。
當談到語文的時候,這個學生告誡他的同伴,他說了一句話:“語文吶,你可千萬別上語文老師的當!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講的那些東西沒用?!?/p>
這封信后來被這個班的班主任老師發(fā)現(xiàn)了,回到辦公室,她當著全辦公室的語文老師講了這封信,我發(fā)現(xiàn),老師們好長時間都沒有說話,他們真的是被刺疼了!但也確實是被刺中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學生說的話有一定道理,我發(fā)現(xiàn),語文教改的時機到了。
為了統(tǒng)一老師的思想,也統(tǒng)一社會、家長的思想,在那個學期的期末,我讓剛剛上初中一年級的兒子和上初中四年級的內(nèi)侄女,參加了高三的語文期末考試。
卷子批出來,就更加讓我們老師尷尬了:當時高三還有兩個復讀班,他們的平均分是84.5分,但是,這兩個孩子的平均分卻跟高三的平均分不相上下,初一的孩子考了82分,初四的孩子考了85分。
這兩個孩子跟高三學生一個差了六年,一個差了三年,雖然老師在語文課堂上進行了大量的講解、大量的訓練,但他們有的是什么呢?他們有的,是在不同的年齡,大量閱讀適合他們的名篇名著。因為我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購買和推薦了適合他們不同年齡、不同年級的閱讀書目。
購買了大量的圖書后,我書架上的書在不斷地減少,他們書架上的書在不斷地增加——當買的書不能滿足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把我的書也偷偷地拿到自己的書架上,有些還寫上了他們的名字。
暑假的時候,我讓讀初一的兒子寫下“你最喜歡的十本書及其理由”,他在初一讀的都是這樣一些書:《紙牌的秘密》《涅克維奇精選集》《死水》《鵝掌女王烤肉店》《伊豆的歌女》《唐宋名家詞選》《雍正王朝》《蘇菲的世界》《契訶夫精選集》《戴高樂傳》。
其中,《戴高樂傳》他買了三本,每一本都比照著讀,而且能找出同樣一場戰(zhàn)爭,哪個傳記寫得比較好,哪個傳記寫得有問題。
這十本書當中,有三本是哲學書籍。就是說,一個孩子的認識水平,如果我們給他積累了,如果給他大量地鋪墊了,他的高度就會超出他這個特定年齡段。正是他們自己的閱讀、積累和感悟,提高了他們的語文成績。
我記得,后來他在初三的時候,又做了一次高考語文卷,當時考了122分,但是再到三年之后,高三參加高考的時候,也沒有突破123分。
這就說明:語文到了一定程度以后,有些東西是考不出來的,但是閱讀的力量卻能夠影響一個孩子的終生。
有了這樣一個經(jīng)驗之后,我們就在這一年進行了改革,把常規(guī)的語文課,由每周六節(jié),改成了兩節(jié)由老師在課堂上完成教材,四節(jié)由學生自主閱讀——把學生放到閱覽室。
這些學生非常努力,學習非常有成果。他們的語文成績當時在濰坊遙遙領(lǐng)先,而且,不僅僅是語文成績遙遙領(lǐng)先,更重要的是,還影響到了他們的整體素質(zhì)——在這些學生之中,還出了一個山東省的文科狀元。
由此,我們感覺到:語文學科的基礎(chǔ)就是閱讀,盡管我們要培養(yǎng)的孩子的能力有聽、說、讀、寫,但是如果沒有閱讀作為基礎(chǔ)的話,孩子的其他能力是很難得到提升的。
中學畢業(yè)前閱讀量應破千萬字
有這么一些數(shù)據(jù),大家可以看一下:上海市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閱讀4000萬字,在九年時間里學生要讀400本書,平均每人每年要讀45本書左右。
但是,這個規(guī)定還沒有達到發(fā)達國家的水平,世界上平均每年讀書最多的民族是猶太人,他們平均每年每人讀書達64本,這不是指學生,還包括成年人。
我們國家再加上成年人,平均就不到一本了。世界上平均每年讀書最多的國家是前蘇聯(lián),平均每人每年讀書達55本,現(xiàn)在美國已經(jīng)全面啟動了全民讀書計劃,每年要達到50本。
關(guān)于閱讀量,好多名家也通過自己的閱讀經(jīng)歷提出了一些想法。
張光斗說:“如果一本書10萬字,那么,每個中小學生每年讀40本書,一年就是400萬字?!?/p>
《小布頭奇遇記》作者孫幼軍說:“以平均每本書10萬字計算,中小學學生每月至少應該讀一本,認真地讀,能讀兩本更好?!?/p>
柳斌說:“每天課外讀一篇千字文,應該是個基本的要求。如果能做到,則一年之內(nèi),可達到36萬字,十二年則可閱讀430多萬字。所以,中小學階段閱讀500萬至1000萬字應當是合適的?!?/p>
這樣一些話,是想說明一個道理,就是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都要培養(yǎng),但是,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基礎(chǔ)。
還有,警惕假的少兒書籍。
我舉一個例子,有一本給小學生讀的科普書,是一個著名科學家談地球資源,但是隨便拿出其中一段話來,都讀不懂,連有些成年人都讀不懂。比如里面談到礦石的時候,說“礦石是指一種在現(xiàn)有的技術(shù)和經(jīng)濟條件下,能夠從中提取有用成年人的自然礦物聚集體”——這不壞了么?這不越搞越糊涂么?
所以,要謹慎為孩子挑選適合他們閱讀的文章和圖書。
呵護成就感強化儀式感
我們做教材的時候,有一個情況,就是特別希望快出成績。
我們改了半年了,怎么成績沒有提高?甚至還要下降……但因為它是一個長線的改革,這個改革,在第一個學期甚至要以犧牲基礎(chǔ)知識的成績?yōu)榇鷥r。
但是不要緊,只要你堅持兩個學期以上,孩子的能力就會突飛猛進地提高。
所以,我們在改革初期,一定告訴所有參加改革和旁觀改革的人,改革是有風險的,改革的期望值不要太高了。
今年春天,我外甥去了老家濰坊,他剛剛一歲半,還沒有學會叫姥姥,結(jié)果一到濰坊,就遇到一大批他要叫姥姥的人。這批人特別渴望這個一歲多的孩子能夠喊一聲姥姥。結(jié)果每到一個地方,就有一批人圍著他,教他說姥姥,“姥姥、姥姥……”,把孩子教“傻”了。
我一聽這事兒著急了,說,你們趕快回來,再過一個月,這個孩子就“傻”了。他天天沒有成就感,天天在挫敗感中,還是學不會。而再有兩個月,你不教他就會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等待,學會慢慢去滋養(yǎng)。
在孩子進步的過程中,要不斷地給他創(chuàng)造一些精彩,給他一些鼓舞。比如說,和課外互補一下,我們先讀個什么,再去讀課文的時候,讀了和不讀是不一樣的,那么,他就能體會到成就感。
一個學生特別喜歡一部電視劇、動畫片或者是電影,那么,你就選擇一些和那個有關(guān)系、能夠幫助他理解的一些文章。然后,他再去看電視,再去看電影,再去看舞蹈,這樣,他就特別有成就感。
當然,開一些家庭的讀書報告會、班級的讀書報告會,或是小伙伴之間的讀書報告會,等等,這都會培養(yǎng)孩子的成就感。
(來源:教育思想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