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國
(歙縣林業(yè)局,安徽 黃山245200)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已成為全球消耗木材資源最多的國家之一。其中珍稀樹種大徑材已成為建筑業(yè)、家具制造業(yè)等行業(yè)的主要原料,市場需求越來越大,但國內珍稀大徑級材資源總量嚴重不足。發(fā)展珍稀大徑級用材林已成為我國當前林業(yè)產業(yè)發(fā)展的重要課題之一。
自2012年開始,國家啟動實施“中央預算內林業(yè)基本建設投資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珍稀大徑級用材林培育試點示范項目”,歙縣桂林國有林場于2017年參加了該項目,并通過對現(xiàn)有林補植珍稀樹種培育大徑材技術的有效實施,提高了國家儲備林面積和蓄積量,豐富了森林的樹種資源,優(yōu)化了森林組成結構,林場森林生態(tài)功能得以充分發(fā)揮,在全縣有著比較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
歙縣桂林國有林場位于安徽省南端,地處黃山山脈、天目山脈,其中部分為低山丘陵地貌,平均海拔250 m,平均坡度25°以下。林場總經營面積4 888 hm2,其中有林地4 207 hm2、竹林地70 hm2;活立木蓄積量253 889 m3;森林覆蓋率86.1%。林場植被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樹種,用材樹種主要有馬尾松、杉木、檫樹、厚樸和毛竹等;經濟林樹種有楊梅、山核桃和油茶等;林下植被主要有櫟類、杜鵑、胡枝子和蕨類等。林場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日照時數(shù)1 963 h,年均溫16.4℃,年均無霜期228 d,年均降水量2 000 mm。
按照國家林業(yè)局《全國木材戰(zhàn)略儲備生產基地現(xiàn)有林改培技術規(guī)程(試行)》有關規(guī)定,選擇了10個具有培育大徑材生產潛力的小班,總計面積133.3 hm2。該10個小班立地質量和交通條件良好,小班平均面積13.3 hm2,平均海拔180~220 m,坡度16°~26°,成土母巖為頁巖,土壤均為黃壤,土層厚度50~60 cm,肥力較高,坡位大多位于中、下部。10個小班均為馬尾松人工林,平均樹高10 m,平均胸徑12.6 cm,密度為74~92株/667m2,郁閉度0.6~0.8,平均蓄積量為4.90 m3/667m2。
根據(jù)項目要求,培育的目的樹種應是市場急需、資源緊缺、材質好、商業(yè)利用價值高、適宜人工培育的優(yōu)質珍稀大徑材樹種。在此基礎上,結合林場實際,并充分考慮到補植樹種幼齡期比較耐陰的特點,選擇香榧、銀杏、大葉女貞、木荷和櫸樹5個樹種作為培育樹種。
根據(jù)林場經營的實際情況,該項目的10個馬尾松小班,按照林分間伐強度為3.6%~15%、蓄積量間伐強度2.4%~14.9%的標準進行弱、中度間伐,并以32株/667m2的密度補植香榧、銀杏、大葉女貞、木荷和櫸樹,共計補植64 000株。種苗選用種源明確、品質優(yōu)良的實生Ⅰ級苗,要求苗木發(fā)育良好,莖干通直,木質化充分,根系完整,無病蟲害,無劈裂、主梢折斷等機械損傷。
2.4.1 間伐
嚴格按照國家《森林撫育規(guī)程》《生態(tài)公益林建設技術規(guī)程》和《大徑級用材林培育導則》的要求進行間伐。結合近自然森林經營思想,以保持生物多樣性為目的,清除小班內死樹和生長不良樹,砍掉妨礙自然更新的灌木,伐去影響目的樹種生長的樹木,保留現(xiàn)存的珍稀樹種和一定比例的健康馬尾松。伐前先由技術人員標定采伐樹,并對施工人員進行安全和技術培訓;采伐林木時控制樹木的倒向,使伐倒木盡量朝向林中空地,盡可能降低采伐對林分的影響;伐除的林木及時運出林外并加以利用;施工時盡可能保留林地上的珍稀樹種,以維持森林的群落結構和多樣性。間伐時間安排在2017年11月至翌年2月。間伐強度控制在15%以下,伐后林分郁閉度保持在0.6~0.7。
2.4.2 補植
經過間伐后的10個小班,根據(jù)林分的實際情況,分別在馬尾松純林中補植香榧、銀杏、大葉女貞、木荷和櫸樹,設計最終的培育目標為:香榧、大葉女貞和木荷的胸徑在30 cm以上,銀杏和櫸樹在50 cm以上。補植整地時間安排在2017年冬季到翌年1月。整地采取明穴方式,補植穴根據(jù)林分間伐及保留木的分布情況帶狀布置,設計成與保留木之間呈“品”字形,補植株行距為5 m×4 m,補植密度為32株/667m2,補植穴規(guī)格為50 cm×50 cm×30 cm。栽植時,先把穴內樹根、石塊等揀出,填一層表土;栽苗時做到:“三埋兩踩一提苗”,栽好后灌足定根水。補植造林時間在2018年2月下旬至3月中旬完成,并以雨后栽植為好;當年栽植成活率達不到90%,應在2018年雨季或2019年春季再次按設計密度補植。
2.4.3 撫育
補植后的林分要及時進行除草松土,清除幼樹周邊1 m范圍內的灌木、藤蔓和草本植物,為幼樹提供良好的生長空間??吵龅碾s灌就地覆蓋在林地上,讓其自然腐爛分解,養(yǎng)分回歸土壤。當年和次年均撫育2次,分別在5~6月份和8~9月份進行;第3年1次,在8~9月份;第4年至6年,根據(jù)林分生長情況及時進行再間伐、補植,將小班保留株數(shù)調整到102~110株/667m2,馬尾松+(香榧、銀杏、大葉女貞、木荷、櫸樹)混交比例約1∶2。
之后,再利用10~15年的時間,通過2~3次間伐,將項目小班株數(shù)保持為64株/667m2,使馬尾松+(香榧、銀杏、大葉女貞、木荷、櫸樹)的混交比例調整為1∶1,最終形成復層混交異齡林。
本技術對馬尾松現(xiàn)有純林進行改培,通過間伐,補植和保留香榧、銀杏、大葉女貞、木荷、櫸樹5個珍稀樹種,并對補植苗木采取生長撫育措施,逐步形成以珍稀用材樹種為主的復層混交異林齡林分,從而達到提高國家儲備林質量的目的。
間伐、補植和撫育等綜合性技術措施的應用,有效優(yōu)化了林場林分結構,提高了林分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該縣歷史上營造馬尾松純林的栽植習慣,為馬尾松純林改造培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鑒經驗,有著顯著的示范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