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焰
學術乃天下之公器。學術出版讓優(yōu)秀的學術著作走出書齋與象牙塔,進入社會公眾的視野;讓學者的科研成果與思想成果助力經濟、文化的發(fā)展。縱觀古今中外的歷史,時代的進步與國家的繁榮都與學術思想的廣泛傳播息息相關,活躍的學術文化往往孕育著社會創(chuàng)造的潛能。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時代”,同時昭示著“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全球性問題加劇的外部環(huán)境,新時代中國在深層次的、根本性的變革中向知識人提出了新的召喚,也向出版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務要求。如何抓住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生歷史性變革的機遇,對學術與出版做乘法,讓中國發(fā)展的豐富內涵與寶貴經驗成為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璀璨厚重的篇章,是每一位從業(yè)者必須具備的問題意識與必須承擔的文化責任。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作為新中國成立后最早創(chuàng)建的兩家大學出版社之一,依托華東師范大學深厚的學術底蘊,形成了以大教育為出版宗旨的綜合性出版特色。在新時代的出版環(huán)境下,以價值堅守為立基,做有價值的學術出版;同時探索出版創(chuàng)新的多種可能,講好中國故事,是擺在華師大出版人面前的兩個命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其中提出,必須“不斷增強意識形態(tài)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尤其指出要用“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也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xiàn)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在意識形態(tài)工作上,一方面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傳播手段的建設和創(chuàng)新,提高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隨著2019年8月《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條例》的頒布,出版工作在“編輯、復制、發(fā)行”的業(yè)務內涵之外,明確了自身的宣傳屬性。宣傳工作的指導思想要求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也給新時代的出版工作提出了新的價值要求,將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時代任務內化到了出版的日常工作中。
一般而言,學術著作出版是將學者和專業(yè)研究人員針對某一學科或專業(yè)領域的重大發(fā)明及思想創(chuàng)見,按學術規(guī)范要求進行編輯加工,以著作形式面向公眾公開發(fā)行。從出版活動的普遍規(guī)律來看,學術著作出版遵循一般出版工作的屬性。首先,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工作中的重要一環(huán),學術著作出版具備宣傳屬性,承擔著“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其次,作為傳播社會思想文化的重要機制,學術著作出版具有專業(yè)屬性,對出版物的專業(yè)品質、出版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出版流程的專業(yè)把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學術出版物最終也會進入市場流通,這就使得學術著作出版具備一定的經濟屬性,出版者在考慮出版活動所帶來的社會文化影響的同時,要以符合市場規(guī)律的方式,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平衡。
從學術著作出版自身的特殊視角出發(fā),也不難發(fā)現(xiàn)它的幾點個性。首先,學術著作的內容決定了其讀者對象的特殊。學術著作是有一定知識門檻的讀物,其讀者或為學術共同體內部的成員,或為對相關領域保持持續(xù)關注的高水平讀者,他們往往對著作內容的理論性、系統(tǒng)性、專門性有較高期待,對圖書成品的編校質量也有較高要求。其次,傳統(tǒng)文化中對道統(tǒng)與學統(tǒng)的強調,為學術著作披上了一層超越世俗的意義。儒家提倡的經世致用之學,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其歸止。近世學人雖然飽受西式象牙塔中的訓練,以“純學術”的風范自居,但內中仍有“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可以說,學術著作正是居間的橋梁。最后,新時代提出了“講好中國故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要求,學術著作比之一般文化讀物,更鮮明地具有講好中國故事的潛力與可能,能夠在國際上展現(xiàn)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借著改革伊始的開放勢頭,知識界與出版界掀起了一股“文化熱”。西方的新觀點和新思潮涌入國門,借助各式各樣叢書為國人所熟悉。其中尤以三聯(lián)書店的“當代西方學術文庫”“新知文庫”“文化生活譯叢”“文化:中國與世界”,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西方學術譯叢”“中國文化史譯叢”“人文研究叢書”“思想者文叢”,上海譯文出版社的“二十世紀西方哲學譯叢”“當代學術思潮譯叢”,商務印書館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等最為出名?,F(xiàn)在回溯這段智識史,在贊譽其解放思想、激活創(chuàng)造的同時,也必然感慨其偏激與倉促。從出版工作的角度來看,20世紀80年代“文化熱”至少有兩點可待商榷,一是其反傳統(tǒng)的西化策略,二是其介紹西方思想博而不專,缺乏系統(tǒng)性根基。其結果便是熱鬧過后未能實現(xiàn)中西古今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鍛造出足堪面對新世紀的思想品格。
進入21世紀,如何破解“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難題,在不偏廢西方思想資源的基礎上,接續(xù)改革開放提出的“解放思想”的任務要求,就成了擺在學術著作出版面前的緊迫命題。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六點分社在這方面的探索可以視作一次有益的嘗試,在此過程中的出版經驗也不無借鑒意義。
文化的根基是語言。六點分社“經典與解釋”書系(300余種圖書)以“古典語言系列”為進入西學的鑰匙,先后推出《凱若斯——古希臘語文教程》(上、中、下)、《希伯來文語法教程》《古希臘語教程》《劍橋古典希臘語語法》《拉丁語語法新編》等圖書,為有志進入該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可以靠借的語言工具書。
六點分社推出的“經典與解釋”書系,始終關注西學的源頭,對現(xiàn)當代作品保持一份警惕。只有在源頭上認知西學淵源,才能解析西方學術呈現(xiàn)的樣態(tài)。書目包括:“柏拉圖注疏集”(含托名作品)40余種;“尼采注疏集”(含著作全集、未刊文稿及研究性著作)近30種;“古今叢編”20余種;“施特勞斯集”與“施特勞斯講學錄”近20種;另有“馬克思與西方傳統(tǒng)”“古希臘悲劇注疏”“亞里士多德注疏集”“斐奇諾集”“盧梭注疏集”“伯納德特集”等10余種書系。
以語言作楫,以古典學作舟,是六點分社圖書取法西學的方法論。從學術著作出版的角度審視,語言為根,古典為莖,六點分社的出版策略可以總結為一種“種子模式”:每一個選題儲備都像是待播撒的種子,而語言與古典學的根莖保證了每一顆種子播撒進問題的土壤之后,都能實質性地生長出思想與文化的果實?!胺N子模式”與“商品模式”存在著本質上的區(qū)別,后者從經濟角度出發(fā)核算成本收益,以項目思維主導選題的開發(fā)與落實,割裂了學術著作出版與思想傳承、文化創(chuàng)新的有機聯(lián)系。以商品模式主導學術著作的出版工作,將無法準確把握新時代出版工作的價值訴求。
20世紀80年代“文化熱”的負面影響之一是造成“西學熱”,對西方學術傳統(tǒng)發(fā)展與變化的認識流于片面,盲目偏信,過分夸大了中西思想學術之間的差異與差距,其惡劣后果甚至禁錮、損害了本土的學術活力。對此,在新時代如何做好學術著作出版的翻譯引進工作,激發(fā)本土原創(chuàng)學術的思想活力,就成了當代出版人不得不思考與面對的問題。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依托華東師范大學的優(yōu)勢學科資源,在心理學、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翻譯引進了《心理學》(丹尼爾·夏克特等著,“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規(guī)劃圖書)、《杜威全集》(劉放桐主編,39卷,入選上?!笆濉敝攸c規(guī)劃圖書)、《雅思貝爾斯著作集》(獲國家出版基金支持)等精品著作;與此同時,社科事業(yè)部旗下“薄荷實驗”品牌陸續(xù)推出《給無價的孩子定價:變遷中的兒童社會價值》《唐人街:鍍金的避難所、民族城邦和全球文化流散地》《清算:華爾街的日常生活》《人行道王國》等十多種人類學、社會學譯著,突出學術著作的社會責任與文化責任;而“六點圖書”則相繼推出“輕與重”“快與慢”“法蘭西經典”“批判傳播學”等一系列譯叢,同時翻譯出版了《統(tǒng)治史》(三卷本)、《身體的歷史(三卷本)》《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論(四卷本)》《劍橋文藝復興哲學史》《非洲文學批評史稿》等重要著作。
與學校母體保持緊密聯(lián)系,通過合作與服務支持,充分發(fā)揮母體大學的學科優(yōu)勢與辦學特色,打造學術出版高地,成為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學術譯著引進出版的指導思想。在學術譯著的引進中,堅持學科化、精品化、經典化,是為了更好地為激發(fā)原創(chuàng)學術活力服務。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依托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的研究成果,推出“朱子學文獻大系”“歷代文史要籍注釋選刊”“清代別集叢刊”“近代別集叢刊”“清代名家詞選刊”“歷代總集選刊”等書系;六點分社策劃的《中國學術編年》分先秦、漢代、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元代、明代(上下冊)、清代(上中下冊)共12卷?!吨袊鴮W術編年》在國內學術界首次以編年形式對中國歷代學術發(fā)展史進行系統(tǒng)梳理,既是一部力圖站在21世紀新的學術制高點上全面綜合與總結以往學術成果的集成性叢書,也是一部兼具研究與檢索功能的大型學術類工具書。
在此基礎上,六點分社持續(xù)推出中青年學者的原創(chuàng)性著作?!傲c評論”書系(20余種)以“清理、辨析我們的思想食譜,尋找中國人的底色,重鑄中國的故事,關注中國的問題”為旨趣,要求作者“提出/回答一個問題,解讀一個文本/一段歷史,研究一個人物/事件”,陸續(xù)推出了《漢語思想的文體形式》《重回王道——儒家與世界秩序》《向明而治》《〈格列佛游記〉與古今政治》《武帝文教與史家筆法》等一系列有影響的原創(chuàng)學術著作。
此外,“當代中國心理科學文庫”(已出17冊)、江瀾的《古羅馬文學史》(三卷本)獲得第十六屆上海圖書獎一等獎。復旦大學孫向晨教授的《論家》入選儒家網“2019年度十大好書”,并引起國際學界關注,英文比較哲學刊物Dao: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上有專文評論。由此可見,原創(chuàng)學術著作出版的活力助推了學術界的原創(chuàng)力,過往缺失的文化自信和學術視野,在新時代的使命召喚下重獲新生,中國學人已然從國際學術的傾聽者轉變?yōu)閰⑴c者和對話者。
出版社的核心資源是編輯,學術編輯的能力與素養(yǎng)直接關系到學術著作出版的質量。關注編輯人才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編輯人才隊伍,是做好學術著作出版工作的基礎。
出版培訓是提升編輯綜合能力的首要途徑。從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本身的經驗來看,持續(xù)打造學習型組織氛圍,舉辦滿足不同需求的多層次、多角度的各類培訓,是打造編輯人才隊伍的有效舉措。如關注團隊領導力和項目管理需求的管理類培訓,關注數字營銷、業(yè)財融合、多媒體剪輯等的業(yè)務培訓,以及法務知識和稅務知識的專題講座等。此外每一名編輯進社后都要接受“新員工培訓”和“新編輯培訓班”,培養(yǎng)其職業(yè)責任意識和編輯業(yè)務能力。
另一方面,出版實務工作是編輯能力獲得提升的主戰(zhàn)場。講座培訓只能為編輯灌注“死本領”,只有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探索磨練,才能讓編輯獲得真本領。因此,鼓勵青年編輯在開發(fā)選題、埋頭審稿的同時總結工作經驗,引導其在專業(yè)化、職業(yè)化發(fā)展上更進一步,是出版社提升核心人力資源素質、釋放人才活力的關鍵?!氨『蓪嶒灐眻D書品牌就是編輯部內有想法、有活力的年輕編輯提出構想、落地實施的,在人類學和社會學方面出版了許多有價值、有影響的圖書。
隨著5G技術的推廣與成熟,圖書迎來了多手段、多渠道的營銷方式。尤其近年來短視頻媒體的涌現(xiàn),更是讓“爆款”“頂流”成為圖書市場的高頻詞匯。主播們通過夸張的營銷文案與超低的折扣價格,將質量層次不一的圖書商品推銷給粉絲;而短視頻的目標用戶往往滿足于碎片化的視覺觀感,也愿意掏腰包購買主播推銷的商品。這種推銷與購買的行為本質上適用于任何商品,比起關注商品質量本身,用戶更希望滿足自身的消費欲望,因此不乏一些粗制濫造的低質量圖書,卻通過網絡營銷成為暢銷書的案例。
反觀學術著作,因其自身的特殊屬性,需要謹慎對待移動互聯(lián)網營銷帶來的快捷與便利。首先,學術著作的內容往往與科學、哲學、社會主題相關,這些主題具備知識性、思想性,缺乏娛樂性和傳播性,過分夸張的營銷手段往往會損害學術著作的品格,甚至造成目標用戶的疏離。學術著作的讀者對象是學術共同體的內部成員以及教育水平較高的讀者群體,在判斷出版物內容質量方面,這些讀者通常有自己的評判標準,較少受到營銷宣傳的影響。其次,移動平臺一方面有助于圖書信息的快速傳播,另一方面卻會帶來擠壓讀書時間的負面影響。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每天抽出專門的、固定的時間閱讀實體書,本來就已經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讓讀者流連于各種短視頻、播客、UP主的薦書節(jié)目,占據其本已十分寶貴的閱讀時間,長期看并不是培養(yǎng)用戶群體的有效手段。
因此,從學術著作讀者社群的特性出發(fā)來考慮,必然要求出版者轉變思路,以服務意識取代銷售意識,不陷入盲目宣傳與過度營銷的怪圈。
首先,有針對性地為目標讀者提供圖書信息,不讓冗余信息過多擠占其注意力。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形式,可以分階段將圖書各方面信息呈現(xiàn)給目標讀者。在圖書未上市時,可以將作者信息、成書背景等資料預告給讀者;在圖書即將上市時,可以將最終定版的書稿內容以書摘的形式推送給讀者,并配合業(yè)內媒體做書評及書單推薦;在圖書上市之后,則可以組織專門的線上線下活動,包括讀書會、研討會等,吸引目標讀者群體對主題的持續(xù)關注。無論在哪一階段推廣,都應聚焦在圖書本身的內容上。學術圖書自身的屬性決定了只有將內容放在首位,才能保持讀者對出版品牌的忠誠度。
其次,適當利用社群渠道,增強讀者的反饋與互動體驗。讀者在單方面接收圖書信息之后,也需要有足夠的反饋渠道,才能形成有效的信息交流互動體驗。在這方面,
微信群、網絡論壇與小組都是有效的渠道。以“六點圖書讀者群”為例,其日活用戶與消息數都處于良好有序狀態(tài)。群內消息以書訊、講座活動和組員交流為主,為讀者間、讀者與編輯間的交流互動提供了高效的平臺。
最后,學術圖書出版也要在保有目標讀者群體的同時,適當探索新的服務手段。如“六點圖書”和“薄荷實驗”都已樹立了自身品牌形象,形成了固定的用戶群體,在此基礎上,利用社群氛圍進一步開拓知識共享的可能性,提升學術出版品牌的價值內涵,是學術著作出版創(chuàng)新的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