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瑾
在行為經(jīng)濟學中,有一個著名實驗。一般認為,拋硬幣時正反面出現(xiàn)的概率是1 ∶1。但是大多數(shù)人不愿對拋硬幣等額投注,原因就在于對于損失的厭惡:“他們不愿在拋硬幣上冒損失20 美元的風險,除非有機會獲得相當于損失金額兩倍的錢,即40 美元?!边@一現(xiàn)象,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稱為“損失厭惡”,也就是說“損失造成的影響比收益大”。
20 世紀80 年代,美國前總統(tǒng)里根在紐約視察時,走過歡呼的人群,他對身邊的紐約市長說:“天哪!你看,那邊有人對我豎中指?!奔~約市長感到很詫異,那么多人對你歡呼,總統(tǒng)閣下卻只注意一個對他豎中指的人。偉人尚且難以免俗,何況凡人?
從更深角度,你會發(fā)現(xiàn),對“壞”的關注,其實來自我們的進化本能,這種本能起因都是保護自身,躲避危險。對“壞”的關注,主宰整個大腦,人類的注意力,天然會被威脅吸引。實驗發(fā)現(xiàn),即使年僅8 個月的嬰兒,面對蛇和青蛙的照片,會更快地關注前者,面對悲傷和開心的臉,同樣會更關注悲傷的臉——甚至可以說,大腦對“壞”或者危險更敏感,對“好”或者善,則視而不見。
正是我們的大腦關注負面的特質,才使得我們可以更善于遠離危險,也更善于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