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西湖,大家馬上想到杭州,想到北宋大詩人蘇東坡的名句“西湖天下景”。其實在蘇東坡的一生中,至少和三個西湖結(jié)緣,這三個西湖也因為蘇東坡而名滿天下。
潁州西湖
元祐六年(1091)八月,蘇東坡以龍圖閣大學(xué)士的身份出任潁州知州。潁州就是今天的安徽阜陽,潁州西湖是古代汝水和潁水匯聚在一起形成的一個平原湖泊。潁州古西湖在春秋戰(zhàn)國就已經(jīng)形成規(guī)模,但真正名揚天下,還是在唐宋時期,尤其是蘇東坡執(zhí)掌潁州,整修西湖之后,潁州西湖才逐漸成為天下名勝。說起蘇東坡和潁州西湖結(jié)緣,還必須要提起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是蘇東坡的恩師、北宋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
歐陽修和潁州結(jié)緣于皇祐元年(1049),時年歐陽修從揚州知州改任潁州知州,皇祐二年(1050)七月下旬,又被委任為應(yīng)天府知州。歐陽修在潁州前后也就一年零五個月的時間,但是潁州卻給歐陽修留下非常好的印象,一是因為民淳政簡;二是因為潁州有一個風(fēng)景如畫的西湖。1071年,六十五歲的歐陽修致仕退休,隱居在西湖西畔。同年,蘇東坡被任命為杭州通判,他在上任的途中來到潁州看望恩師歐陽修。美麗的潁州西湖也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憧憬著有一天能來潁州做官,再與西湖相約。元祐六年(1091)九月,蘇東坡以知州的身份又一次來到潁州,而此時他的恩師歐陽修已經(jīng)去世整整二十年了。
在蘇東坡任職潁州的前一年,汴京(開封)連遭大雨,差一點水淹汴京。為了保證京城的安全,朝廷決定挖掘溝渠把洪水分流到附近的州縣。當(dāng)時有官員建議開挖八丈溝工程,把水從陳州引進潁河,再導(dǎo)入到淮河,以緩解首都汴京的水患。蘇東坡來到潁州后親自到淮河沿岸實地勘察,發(fā)現(xiàn)此舉不符合實際情況。經(jīng)過精心調(diào)研后,蘇東坡接連寫了兩篇奏章上報朝廷,請求立即停止八丈溝工程,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勞民傷財。當(dāng)時開挖八丈溝,光啟用民工就將近十八萬,所耗錢糧更是多得驚人;
二、得不償失。因為開挖的新溝地勢低于淮河,如果挖通八丈溝,不僅不能減輕水患,雨季反倒會導(dǎo)致淮河水倒灌,最終潁州城也自身難保。
以上這兩個結(jié)論都是蘇東坡經(jīng)過科學(xué)的調(diào)研和實地測量后得出來的。所以他向朝廷據(jù)理力爭,朝廷派大臣來潁州實地考察后,完全同意蘇東坡的意見,八丈溝工程最終停工。蘇東坡順勢向朝廷奏請留下民工一萬多人,開始疏浚潁河,徹底治理潁州西湖。他帶領(lǐng)屬下趙令畤制定規(guī)劃,并親自在潁州西湖現(xiàn)場指揮。遺憾的是,沒有等到工程完工,元祐七年(1092)正月,蘇東坡接到朝廷的調(diào)令,先是任命鄆州知州,沒有到任又改派揚州知州。蘇東坡雖然離開潁州,但他時刻牽掛著西湖。三月十六日,西湖工程全面完工,趙令畤向他寫信報告這個消息的時候,蘇東坡非常高興,他揮筆寫下《次韻趙德麟西湖新成見懷絕句》表達心中的喜悅之情:
壺中春色飲中仙,
騎鶴東來獨惘然。
猶有趙陳同李郭,
不妨同泛過湖船。
潁州西湖歷史悠久,但是在唐宋之前知名度并不高。自從歐陽修、蘇東坡等人來到潁州之后,把西湖融進詩文之中,潁州西湖也隨著他們的生花妙筆而聲名遠揚,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文化之湖。蘇東坡在潁州時間不長,只有短短的半年,但是他對潁州感情深厚,留下了《洞庭春色》等六十多篇詩詞、墨跡。
蘇東坡這一次離開潁州后,再也沒有機會回來,不過他時刻想念潁州西湖,曾寫下“未覺杭潁誰雌雄”的詩句?!皾}”指的是潁州西湖,“杭”指的就是杭州西湖,當(dāng)時蘇東坡是由衷地贊美潁州西湖,在他的眼中,認(rèn)為潁州西湖和杭州西湖一樣美麗,甚至難分伯仲。
杭州西湖
蘇東坡在杭州曾經(jīng)有過兩次任職的經(jīng)歷,所以他和杭州西湖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西湖也從他的筆墨文章里名揚天下。蘇東坡第一次來杭州是在熙寧四年(1071),其實蘇東坡剛到杭州的時候,西湖還不叫西湖。因為西湖原先是錢塘江的一部分,在北宋之前,又叫武林水、錢塘湖,天禧四年(1020),郡守王欽若上報朝廷,把西湖當(dāng)作放生池,禁止百姓捕撈魚蝦,所以這個時期的西湖就叫放生池。當(dāng)時,蘇東坡任杭州通判,在公務(wù)之余,他把滿腔的熱情投放到杭州的山水之中。熙寧六年(1073)的一個夏天,蘇東坡乘船游覽西湖,剛才還是水光瀲滟,艷陽高照,突然飄過來一片云彩下起雨來,瞬間山色空蒙,周圍的景色變得如夢如幻。蘇東坡被眼前的美景感動了,他當(dāng)即寫下《飲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有了這首《飲湖上初晴后雨》,西湖的美景從此鮮活起來了,西湖也就有了“西子湖”的美名。這一次,蘇東坡在杭州任通判足有3年,杭州西湖不僅賦予了他無窮無盡的才思,而且還給他創(chuàng)造了一次偶遇——在煙波浩渺的西湖上,遇到了后來相伴一生的紅顏知己王朝云。
熙寧七年(1074),蘇東坡改任密州知州,從此離開西湖。這期間,蘇東坡想念杭州,杭州也想“長留學(xué)士住西湖”。元祐四年(1089),蘇東坡第二次與西湖結(jié)緣。這一次,因為洛蜀黨爭,蘇東坡又一次被迫離開朝廷,來到杭州任知州。與西湖闊別了整整15年,等蘇東坡再次看到日思夜想的西湖的時候,眼前的景色卻讓他大失所望。由于西湖長時間疏于治理,已然到處雜草叢生,水道淤塞,湖床干涸,水光瀲滟已無處可尋,山色空蒙也失去了以往的顏色。面對著一片衰敗的景象,蘇東坡上報朝廷,請求治理疏浚西湖。朝廷雖然答應(yīng)了蘇東坡的請求,但是中央無款可撥,只給了一百張度牒,也就是僧人的出家證明作為工程經(jīng)費。度牒賣了一萬七千貫,再加上政府剩余的救災(zāi)款一萬貫,東坡就用以工代賑的方法,征集民工20萬人,開始西湖治理工作。他首先下令撤除湖中央私圍的土地,在湖中最深之處立起了3座石塔作標(biāo)志,禁止在石塔范圍內(nèi)種植菱藕,這樣就能夠防止湖底淤塞,這個地方就是今天著名的三潭印月。湖底挖出來了的大量淤泥沒有辦法處理,怎么辦?蘇東坡決定變廢為寶,他設(shè)計了一條連通南北兩岸的長堤,在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橋流通湖水,還在堤上遍植楊柳杏桃等各種花木。這條長堤就是今天的“蘇堤”,六座橋就是著名的蘇堤六橋。作為西湖十景之一的“蘇堤春曉”,早在南宋時期就已經(jīng)成為西湖的著名景觀。
九百多年前的這一次西湖治理,基本上奠定了西湖的格局和景觀。蘇東坡憑著他的智慧和實干精神,給杭州留下了一座人間天堂一樣的西湖。
美麗的西子湖又回來了,西湖又重新成為蘇東坡寄情山水的書齋,成為會客飲酒的廳堂,更成為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的源泉。這一時期,蘇東坡在杭州不僅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詞,而且還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書法墨跡。一直保存到現(xiàn)在的有《李白仙詩卷》《游虎跑泉詩帖》和《次辯才韻詩帖》。
元祐六年(1091)八月,蘇東坡被調(diào)往潁州任知州。幸運的是,從杭州到潁州,這兩地都有美麗的西湖陪伴。這兩任知州時期,蘇東坡過得非常愜意和滿足,他認(rèn)為這都是天意的安排。不過,接下來要介紹的蘇東坡與惠州西湖,那真的就是有人“刻意”安排了。
惠州西湖
到底是誰要刻意安排蘇東坡來到遙遠的惠州西湖呢?這個人就是當(dāng)時的宰相章惇。章惇和蘇東坡是同年進士,兩個人曾經(jīng)是好友,一度保持著密切的關(guān)系。在王安石變法中,兩人分別屬于新舊兩黨,后來關(guān)系漸行漸遠。紹圣元年(1094),宋哲宗親政,章惇登上宰相的寶座,他主張對舊黨人物要“除惡務(wù)盡”,甚至要斬盡殺絕,蘇東坡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被章惇特意“安排”(貶謫)到惠州。
在北宋時期,惠州本來屬于嶺南蠻荒之地,傳說中瘴癘之氣橫行,沒想到真正來到惠州后,蘇東坡卻發(fā)現(xiàn)這個地方物產(chǎn)豐富,氣候宜人,民風(fēng)淳樸。他對惠州的第一印象就是“仿佛曾游豈夢中”,就是說自己的前世肯定來過惠州,就像回到久別的故鄉(xiāng)一樣。當(dāng)時蘇東坡已經(jīng)六十歲,有家不能回,有朝不許上,所以他準(zhǔn)備終老惠州,在這里度過余生。
讓蘇東坡意外的是,惠州城西竟然也有一片湖水,名字叫豐湖。豐湖景色優(yōu)美,甚至可以和杭州西湖媲美。蘇東坡和朋友一起游湖時寫下了“夢想平生消未盡,滿林煙月到西湖”的詩句,從此豐湖就改名為西湖了。
蘇東坡這次貶謫惠州和當(dāng)年在黃州一樣,朝廷明確規(guī)定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不能夠干涉地方事務(wù),可是蘇東坡依然利用自身的影響,為惠州的民生建設(shè)獻策獻力。比如,惠州的西湖上原來有一座年久失修的長橋,兩岸的百姓來往不便,蘇東坡積極倡議修堤造橋,而且還率先慷慨解囊。手頭拮據(jù),他就把官服上的犀帶(嵌有玉或犀角等裝飾的腰帶)給捐了出來。就這樣,在蘇東坡的帶領(lǐng)下,堤橋很快建成了。橋落成的當(dāng)天,惠州百姓攜老帶幼出門慶祝,蘇東坡詩中記錄當(dāng)時的情況:“三日飲不散,殺盡西村雞?!崩习傩崭吲d得連著喝了3天酒,甚至把村莊的雞都殺光了。
蘇東坡在惠州居住了3年,在這期間,他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書法,其中《三馬圖贊》這件書法的誕生和北宋時期的著名畫家李公麟有著重要的關(guān)系。
蘇東坡和李公麟的關(guān)系很好,李公麟曾給他畫了一幅《三馬圖》,蘇東坡非常喜歡,一直攜帶在身邊。紹圣四年(1097)三月十四日,蘇東坡在惠州剛剛搬進新落成的白鶴峰新居,拿出《三馬圖》欣賞,想到自己可能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有感而發(fā),提筆在畫后寫下了一段長跋,這就是著名的《三馬圖贊》。李公麟曾經(jīng)給蘇東坡畫過4幅畫像。其中一幅畫像被認(rèn)為是最接近蘇東坡的真實面貌,當(dāng)時他的弟子黃庭堅看到畫后認(rèn)為,李公麟畫的這幅手握藤杖、醉眼蒙眬的蘇東坡非常傳神,超過了之前所有的畫像。他還說要再求李公麟畫一幅,以后朋友們聚會的時候,只要掛上畫像,就像蘇東坡本人在現(xiàn)場一樣。
蘇東坡在惠州過得非常愜意,他曾寫詩道“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沒想到這首詩傳到了京城,被宰相章惇看到了。章惇很生氣,你蘇東坡在惠州竟然過得如此快活,這還了得!章惇下令,把蘇東坡貶謫到更加荒涼的海南島儋州,這在當(dāng)時可是僅次于死刑的一個懲罰。六十二歲的蘇東坡被迫告別惠州,告別了他心愛的西湖,從此以后,天涯零落,再也無緣重游。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總和西湖有一種不解之緣,回望他在不同時期所接觸的這3個西湖,可以說都有不一樣的寄托。潁州西湖傾注了他對恩師歐陽修的崇敬和懷念,是友情之湖;杭州西湖激發(fā)了蘇東坡的文學(xué)才思,寫出了許多聞名天下的詩句,重要的是,他還在湖上結(jié)識了紅顏知己王朝云,所以杭州西湖應(yīng)該是他的愛情之湖;惠州西湖則接納了政治上失敗的蘇東坡,慰藉了他的失意和悲傷,同時他的愛妾王朝云不幸病逝惠州,葬在湖邊,惠州西湖從此就成了蘇東坡暮年永遠的牽掛,可以稱得上是他的親情之湖。關(guān)于蘇東坡和潁州、杭州和惠州這三處西湖的緣分,早在南宋時期,著名詩人楊萬里的《惠州豐湖亦名西湖》就做了最好的總結(jié):
三處西湖一色秋,
錢塘潁水及羅浮。
東坡原是西湖長,
不到羅浮那得休。
蘇東坡曾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認(rèn)為人其實都是天地間的過客,聚散無常,不必太過于在意。在海南島儋州謫居期間,東坡已經(jīng)參透了人生,他把人生看作是一場沒有盡頭、沒有終點的修行,他認(rèn)為自己也許要在這一片海天蒼茫之地做一個了結(jié)。不過元符三年(1100)正月,他的人生迎來了最后一次轉(zhuǎn)機。
這年正月,宋哲宗病逝,弟弟宋徽宗趙佶做了皇帝。新帝登基,按照慣例,大赦天下,蘇東坡在儋州謫居3年后終于又回到內(nèi)地。靖國元年(1101)六月,蘇東坡來到真州(今江蘇儀征),在金山寺里,他見到了李公麟多年前畫的那幅最像自己的畫像??粗@張畫像,無數(shù)感慨涌上心頭,“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回想自己這一生的人世沉浮,他揮筆在畫像上寫下了這樣一首詩:“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沒想到這首詩竟成了他的絕命詩,兩個月后,江蘇常州,一代文豪蘇東坡在親人、好友的陪伴下走完了波瀾壯闊的一生,享年六十六歲。
(摘自華藝出版社《千古風(fēng)雅蘇東坡》??? 作者:榮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