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吳軍
民國時期, 為了驗證《史記》中對殷商時期的記載是不是真實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做出了辛勤的努力。
在《史記》的《殷本紀》篇中, 司馬遷列舉了“ 微、報丁、報乙、報丙……帝乙、帝辛”等三十余位先公和先王的次序。然而, 民國時期的史學界認為,司馬遷《史記》中寫的《殷本紀》是離他已有一千幾百年前的歷史,民國離司馬遷的時代又有了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了,那么,司馬遷寫的《殷本紀》中的史實是不是正確的呢?
1917年,年近四十歲的王國維,開始通過甲骨文對《史記》中《殷本紀》記載的史實進行驗證。甲骨文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西五里的小屯村,是歷時二百七十三年的殷都舊址上的殷商王室的檔案,后人將此處稱為“殷墟”。甲骨文剛出土的時候, 對它的名稱眾說紛紜,因為這些文字是刻在龜甲上的, 所以有人稱其為“龜”或“龜甲”,也有人稱其為“甲文”“龜甲文”“龜版文”等,還有人因其出土于殷墟,稱其為“殷墟文字”“殷墟遺文”。不過,從殷墟出土的文字,還有銅器文字、骨器文字、角器文字、玉器文字、石器文字、陶器文字, 經(jīng)過反復推敲,終于有了一個比較統(tǒng)一的稱呼——“龜甲獸骨文”,后來簡稱為“甲骨文”。
王國維夜以繼日地沉浸在對這批甲骨的研究中,一方面,是為了通過甲骨上的文字去驗證《史記》記載的殷商的史實; 另一方面, 他決心以自己的辛勤勞動,使這批甲骨早日公布于世。不久后,王國維寫成了震驚世界的論文《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同時,王國維還將那一千多片甲骨分析歸納,編成了一本厚厚的專著。
王國維悉心鉆研著甲骨的來龍去脈。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fā)現(xiàn)有兩塊破碎的甲骨片可以拼綴在一起。甲骨的碎片一經(jīng)拼合,奇跡出現(xiàn)了,上面所記載的正是《史記》中所寫的商代先公和先王的次序。
王國維大喜, 因為他發(fā)現(xiàn)的這塊甲骨不但驗證了《史記》中《殷本紀》的史實是真實的, 而且指正了《殷本紀》中“報丁、報乙、報丙” 的順序應當是“報乙、報丙、報丁”。王國維糾正了《史記》中這一小小的瑕疵,同時也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史記》中的商世系是真實可靠的。到了1 9 3 3年, 學者董作賓又發(fā)現(xiàn)了一塊碎甲骨,正好與王國維所拼綴成的甲骨可以拼合成一個整體,進而驗證了《史記》中《殷本紀》記載的史實的準確和真實。
王國維通過甲骨文驗證《史記》中《殷本紀》記載的史實,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