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 深,蔡 克,張益銘,李小龍,任繼承,高 楊
(1.中國石油集團石油管工程技術研究院 陜西 西安 710077;2.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物資供應處 陜西 西安 710016)
目前國內(nèi)石油鉆采行業(yè)中,油套管的主要連接方式為螺紋連接,其連接性能直接影響井下鉆采過程的安全與效率,而油氣井發(fā)生泄漏等失效事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油套管在上卸扣過程中發(fā)生的粘扣現(xiàn)象所致[1-3]。
西部某油田在固井作業(yè)下套管時,發(fā)生了套管粘扣事故,為了確定該套管發(fā)生粘扣的原因,對其材料的化學成分和機械性能進行了試驗,并綜合分析了其發(fā)生粘扣失效的原因。
西部某油田J井在使用Φ139.7 mm×9.17 mm N80Q LC生產(chǎn)套管下套管過程中,發(fā)生套管掉井事故,經(jīng)打撈取出發(fā)現(xiàn)2根套管螺紋發(fā)生了嚴重粘扣失效,該2根粘扣失效的套管編號分別為7974和8019,如圖1所示。同時選取庫存的同批次全新套管3根進行試驗分析,該3根新套管樣品的編號分別為5764、6116和5640,如圖2所示。
圖1 粘扣失效套管樣品
圖2 庫存新套管樣品
對現(xiàn)場所送的2根粘扣失效套管7974及8019進行宏觀形貌觀察,發(fā)現(xiàn)該2根套管接箍外表面銹蝕且有明顯大鉗夾持痕跡,如圖3所示。將接箍試樣剖開清洗后,7974套管接箍內(nèi)螺紋表面形貌如圖4所示,7974套管接箍內(nèi)螺紋縱向截面形貌如圖5所示。從圖4和圖5可見,7974套管接箍現(xiàn)場端內(nèi)螺紋靠近端面的9牙螺紋發(fā)生了嚴重粘扣失效,其余螺紋牙體較為完整,無明顯損傷及上扣痕跡,內(nèi)螺紋自端面第1~5牙有嚙合痕跡,牙齒頂部分磨平,螺紋齒底犁溝清晰可見,有多處金屬堆積,有錯扣特征。粘扣失效的8019套管的接箍內(nèi)螺紋表面損傷形貌與7974套管相似。
圖3 7974及8019套管接箍損傷形貌
圖4 7974套管接箍內(nèi)螺紋表面形貌
圖5 7974套管接箍內(nèi)螺紋縱向截面形貌
依據(jù)ASTM A751標準,用ARL 4460直讀光譜儀分別對粘扣失效套管7974接箍及全新庫存套管6116管體取樣進行化學成分分析,化學成分析結果見表1。由表1的試驗結果可知,7974套管接箍和6116套管管體材料的化學成分均符合API Spec 5CT標準的要求。
表1 化學成分分析結果(質(zhì)量分數(shù)) %
分別從粘扣失效套管7974和8019及全新庫存套管6116上取金相試樣,用MEF4M金相顯微鏡及圖像分析系統(tǒng)對其進行金相組織分析,金相組織形貌如圖6~圖9所示。套管非金屬夾雜均未見異常,其中6116套管管體組織為回火索氏體(S回)+少量鐵素體(F)、晶粒度為10.5級,6116套管接箍組織為回火索氏體(S回)、晶粒度為11.0級。而7974和8019套管接箍組織均為回火索氏體(S回)、晶粒度均為10.5級,。
圖6 6116管體金相組織
圖7 6116接箍金相組織
圖9 8019接箍金相組織
分別從粘扣失效套管7974接箍、8019接箍及全新庫存套管6116管體上取縱向拉伸試樣,試樣直徑為Φ6.25 mm、標距為25 mm,依據(jù)API Spec 5CT標準、用UH-F 5305型拉伸試驗機進行室溫拉伸試驗。另外,從粘扣失效套管7974接箍、8019接箍及全新庫存套管6116管體上取橫向夏比V型缺口沖擊試樣,試樣尺寸為5 mm×10 mm×55 mm,依據(jù)API Spec 5CT標準進行夏比V型缺口沖擊試驗。拉伸試驗和沖擊試驗的結果見表2。
表2 力學試驗結果
從表2的試驗結果可見,粘扣失效套管7974接箍、8019接箍及全新庫存套管6116管體的拉伸性能和沖擊性能均符合API Spec 5CT標準的規(guī)定。
依據(jù)API Spec 5B—2008(R2015)和API Spec 5CT—2011標準,對新套管樣品5764、6116和5640進行螺紋參數(shù)和幾何尺寸檢驗,結果見表3和表4。從表3和表4可見,3根新套管樣品內(nèi)、外螺紋參數(shù)和幾何尺寸均符合API Spec 5CT及API Spec 5B標準的要求。
表4 內(nèi)螺紋接頭檢驗結果
為了檢驗套管螺紋在上/卸扣過程中的抗粘扣能力,參考SY/T 6128—2012制定套管上卸扣試驗方案,試驗條件如下:
試驗設備:扭矩試驗系統(tǒng)(200812023)。
依據(jù)標準:SY/T 6128-2012。
檢測條件:室溫,BESTTOLIFE 72733螺紋脂,上扣前充分手緊。
試樣組合:Φ139.7 mm×9.17 mm LC N80Q套管內(nèi)外螺紋試樣組合。
加載條件:推薦扭矩5 800 N.m,最小扭矩4 300 N·m,最大扭矩7 250 N·m。
按照上/卸扣實物試驗程序,對庫存的新套管樣品5764、6116及5640進行上/卸扣試驗,試驗結果表明,新套管樣品5764、6116及5640在最大扭矩及推薦扭矩條件下所進行的上/卸扣試驗,均未發(fā)生粘扣現(xiàn)象,其中螺紋卸扣后形貌如圖10~圖12所示。
圖11 6116試樣第2次卸扣后形貌
圖3所示的套管螺紋接頭損傷形貌特征表明,2根失效套管接箍外表面銹蝕且有明顯大鉗夾持痕跡。圖4和圖5的螺紋損傷形貌表明,7974套管接箍現(xiàn)場端內(nèi)螺紋靠近端面一側發(fā)生嚴重粘扣現(xiàn)象,而靠近接箍中心一側螺紋較為完整,無明顯損傷痕跡,說明現(xiàn)場7974套管接箍與外螺紋上扣時未上緊。螺紋導向面變形,螺紋牙型頂部磨損,內(nèi)螺紋自端面起第1~5牙發(fā)生損傷變形,牙齒頂部分磨平,有明顯的擠壓變形痕跡。另外,從粘扣失效的套管8019接箍內(nèi)螺紋形貌及縱向截面形貌可見,其內(nèi)螺紋自端面1~9牙發(fā)生嚴重擠壓變形,尤其是1~5牙基本磨平,有多處金屬堆積,同時根據(jù)可分辨牙型的倆牙之間存在明顯的錯扣痕跡,說明了在此之前的上扣嚙合中錯扣已發(fā)生,并導致了螺紋牙型的嚴重損傷[4-6]。
在3件未使用的庫存新套管試樣上卸扣試驗過程中,5764試樣采用最大扭矩及推薦扭矩進行上扣,6116和5640套管試樣采用最大扭矩進行上扣,均沒有出現(xiàn)類似現(xiàn)場的粘扣失效現(xiàn)象,這充分說明套管螺紋自身的抗粘扣能力符合標準要求[7]。套管粘扣失效部位主要位于接箍靠近現(xiàn)場端一側位置,且2根失效套管接箍外表面均有明顯的擠壓變形,在這種情況下粘扣套管存在現(xiàn)場套管鉗夾持位置不當、對扣不準及螺紋錯扣等情況,綜上所述,本次粘扣套管失效原因是現(xiàn)場上卸扣使用過程中操作不當所致[8-10]。
1)該N80Q套管化學成分分析、拉伸性能及夏比沖擊試驗結果符合API Spec 5CT標準的要求,螺紋參數(shù)測量結果符合API Spec 5CT及API Spec 5B標準的要求,金相組織分析及上、卸扣實物試驗結果正常。
2)該套管粘扣主要原因是現(xiàn)場作業(yè)過程中,上扣時操作不當,發(fā)生了螺紋錯扣。
3)建議加強油田現(xiàn)場作業(yè)規(guī)范,增強操作人員技術水平,防患此類事故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