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長壽中學校 (401220) 田 鵬
如果一個函數(shù)有兩個零點,這兩個零點的差往往不能得到一個精確的值,尤其是在含參數(shù)的問題中,零點的差更難求出一個精確的值.因此,這類問題往往以不等式知識為載體,綜合運用導數(shù)知識證明不等式問題.主要考查數(shù)形結合,轉化與化歸,分類與整合等數(shù)學思想.難度偏大,技巧性較強,抽象程度高,對直觀想象,數(shù)學運算等數(shù)學素養(yǎng)要求較高.本文通過一些典型的例題說明這類問題的幾種常見處理方法,以供讀者參考.
模型1 設函數(shù)y=f(x),y=g(x),若直線y=a與函數(shù)y=f(x)和y=g(x)分別交于點A(x1,y1),B(x2,y1),不妨設x1 模型2 設函數(shù)y=f(x),若函數(shù)的兩個零點滿足x1∈(a,b),x2∈(m,n),則m-b 圖1 模型3 如圖1,函數(shù)y=f(x)的圖象下凹,直線AD,BD是函數(shù)y=f(x)的兩條切線,且切線AD,BD恒在函數(shù)y=f(x)的圖象上方,線段AC,BC是函數(shù)y=f(x)的兩條割線段,且割線段AC,BC恒在函數(shù)y=f(x)的圖象下方.直線y=a與切線AD,BD分別交于E,F兩點,與y=f(x)的圖象分別交于M,N,與割線段AC,BC分別交于G,H.設M(x1,y1),N(x2,y2),E(x3,y3),F(xiàn)(x4,y4),G(x5,y5),H(x6,y6),則x6-x5≤x2-x1≤x4-x3.該模型主要是通過切線放縮和割線放縮來解決,更一般地,可通過曲線進行放縮.若函數(shù)y=f(x)的圖象上凹,也有類似的結論. 例1 設函數(shù)f(x)=2x+3-a,g(x)=ln(2x)-a的零點分別為x1,x2,則|x2-x1|的最小值為. 評注:結合零點的定義,可構建方程f(x1)=0和g(x2)=0,從中可解出x1和x2,進而構造函數(shù),特別注意其中的參數(shù)a的范圍.另外,若f(x1)=0或g(x2)=0不可解時,注意變量的選取,此時往往將x1和x2其中一個作為變量來構造函數(shù). (1)設函數(shù)h(x)=(x-1)F(x),當a=2時,證明:當x>1時,h(x)>0; (2)若F(x)>0恒成立,求實數(shù)a的取值范圍; 評注:此題難度較大,綜合性強,思維靈活.主要考查利用導數(shù)來分析函數(shù)的圖象與性質問題,利用零點存在定理來逼近函數(shù)的零點.其中將F(x)的零點轉化為g(x)的零點這一步很關鍵,用零點存在定理可得x1∈(e-a,t1),x2∈(t2,ea),最后結合一元二次方程的韋達定理順利得到證明.對這類問題,應深入分析不等式結構,通過直觀想象,數(shù)據(jù)分析,找到問題的突破口,理清解題思路. 例3 已知函數(shù)f(x)=2sinx-x2+2πx-a. (1)當a=0時,求f(x)在其零點處的切線方程; 圖2 解:(1)當a=0時,f(x)有兩個零點x=0和x=2π.f(x)在x=0的切線方程為y=(2+2π)x;f(x)在x=2π的切線方程為y=(2-2π)(x-2π),過程略. 評注:函數(shù)f(x)的零點等價于函數(shù)g(x)=2sinx-x2+2πx的圖象和直線y=a的交點,由(1)可得函數(shù)g(x)的兩條切線.接著證明g(x)≤(2+2π)x和g(x)≤(2-2π)(x-2π)在定義域內恒成立,進而得到x2-x1≤x4-x3,而x3和x4可以解出來,問題得證.這類問題的關鍵是分析函數(shù)的圖象特點(畫出函數(shù)的大致草圖),尋找函數(shù)的兩條切線,至于尋找函數(shù)的切線沒有通法可言,常用的經(jīng)驗是根據(jù)不等式的結構,大膽猜測,小心求證,方能順利解決問題. 例4 已知函數(shù)f(x)=xlnx-a(a∈R). (1)討論f(x)的零點個數(shù); (2)若f(x)有兩個不同的零點x1,x2,且x1 圖3 (1)當a=1時,比較f(x)與x+1的大?。?/p> 解:(1)當a=1時,f(x)>x+1恒成立,過程略. 圖4 函數(shù)問題內容多,方法多,技巧多,本文著重從函數(shù)的零點之差的視角進行探究,很可能本文中的這些例題還有其他的方法解決,這一點留給讀者去探索.另外,在學習和研究這類問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其一,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勤于思考,勤于探究,多積累解題經(jīng)驗,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二,建構常見的函數(shù)放縮模型,努力鉆研典型試題,深度挖掘其背景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其三,加強學生邏輯推理、數(shù)學運算等數(shù)學素養(yǎng)的培育.3 模型運用
4 一點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