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霞 郭衛(wèi)萍
(中原科技學院,河南 鄭州 450123)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傳統(tǒng)文化從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影響人們的價值觀。經濟轉型期,自然環(huán)境問題突出,社會環(huán)境的不確定對企業(yè)提出更高要求,貧富差距較大,急功近利現象依然存在。為了更好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重新界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并在經濟工作中加以弘揚。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和精神的總稱,是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創(chuàng)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代繼承發(fā)展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優(yōu)良文化。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干,儒家文化主張“積極進取、建功立業(yè)”;道家文化主張“順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張“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以老子的道德文化為本體,以儒家、莊子、墨子等思想、道家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融通和諧包容的思想體系。
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時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主流,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鬃邮侨寮宜枷氲膭?chuàng)始人,強調以仁為本、推己及人、和而不同,“仁”是孔子的最高理想境界,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孟子強調“興王道”、施仁政,力主“法先王”,提出“性善論”;荀子強調禮治、孝悌、任賢,提出“性惡論”。
道家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他們的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深遠。老子強調以“道”為本,主張“無為”,“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莊子強調天道自然、“萬物齊一”。
法家思想在春秋初期已經顯現,其主題是“變法”,力主以今法取代古禮,代表人物是管仲、商鞅、韓非和李斯。法家思想以“依法”為核心,強調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主張富國強兵、國大民強。
墨家思想在先秦時代與儒家思想并立,其核心為“兼愛”,支點為“節(jié)用”、“尚賢”,主張愛利百姓,代表人物是墨子。墨子強調“兼愛”、“非攻”。
其他各家思想主要包括陰陽家、名家、縱橫家、小說家、農家和雜家。陰陽家思想體現了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科學思想的基本要素,代表人物是鄒衍;名家思想的核心是名實問題,即名稱、概念與事實、實在的關系,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孫龍;縱橫家思想強調“合縱連橫”,是為適應諸侯兼并的戰(zhàn)爭形勢而形成的一種政治游說學說,代表人物是蘇秦和張儀;小說家沒有自己的思想理論,強調通過記錄民間街談巷語考察民情;農家思想強調重視農業(yè)生產,代表人物是許行;雜家思想強調“兼儒墨,合名法”,集百家之長,代表人物是呂不韋。
核心價值觀是社會群體判斷和處理社會事務的依據、是非標準和行為準則,左右著人們在政治、社會、倫理、審美、歷史領域對于是非、善惡、美丑、正邪的基本判斷。核心價值觀的根源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離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就會陷入無根之木的尷尬境地[1]。傳統(tǒng)文化與核心價值觀的關系如圖1 所示: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觀對人們的行為、思想、認知等產生深遠影響,其在做人做事、人性修養(yǎng)、整飭吏治、加強廉政、降低管理成本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觀,是指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各種價值觀念中居于核心地位、起著主導作用的價值觀,具有統(tǒng)攝性、公認性和超越性[2]。統(tǒng)攝性,是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觀能夠把它之外的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凝聚其周圍,并對它們進行協(xié)調、整合、引導;公認性,是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觀是人們普遍認同的價值信念、尺度、理想和原則的集中反映;超越性,是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觀不僅立足現實、反映現實,而且超越現實,是引導人們價值追求和價值實踐的價值信念和價值理想,是人們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
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見解,其偏重點也不同。
賈磊磊、潘源(2012)認為,文化的核心價值觀集中體現著人們關于個人、家庭、國家乃至人類社會的終極理想,左右著人們在政治、社會、倫理、審美、歷史領域對于是非、善惡、美丑、正邪的基本判斷,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和諧”、“仁愛”、“自然”[2]。于少萌、韓劍鋒(2017)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主要包括“仁愛”的價值觀,“和為貴”的價值觀,克己奉公的價值觀,重義輕利的價值觀,以民為本的價值觀,變法圖強、革故鼎新的價值觀[3]。孫義、楊進(2009)認為,核心文化價值觀念具有統(tǒng)攝性、公認性和超越性,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體系的核心是和諧[4]。劉傳俊、萬?。?018)認為,“仁”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愛人、忠恕禮制是“仁”的基本內涵,穩(wěn)定性、統(tǒng)攝性和可操作性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基本特征[5]。姚裕林(2018)認為,中華文明的價值觀主要體現在道德觀上,“仁愛”是中國文化的精髓,這種觀念的結果必然是人治、禮治[6]。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觀主要包括和諧、仁愛、自然、克己奉公、重義輕利、以民為本、革故鼎新等內容。
經濟轉型期,我國市場經濟體系不完善,環(huán)境問題突出,貧富差距明顯,誠實守信、勤奮踏實被投機取巧、急功近利替代。人們往往為了一己私利不擇手段,把誠實守信、道德法規(guī)拋到腦后。結合經濟轉型期我國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工作,本文認為經濟轉型期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包括和諧、仁愛、誠信、公德、人本、創(chuàng)新、“善”、“精”、“忠”等內容。
和諧是儒學的基本格調和宗旨?!墩撜Z?學而》有云:“禮之用,和為貴?!比寮业暮椭C思想包括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自我之間的和諧。
仁愛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墩撜Z?里仁》有云:“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儒家的仁愛思想將“仁”與人的本質聯系起來。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道德準則,“仁”囊括了人以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誠信是儒學倫理道德的核心?!墩撜Z?為政》有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儒家的誠信思想包括三個維度,一是“誠信為本,立國立人”,二是“內誠于心,真實無欺”,三是“外信于人,言行一致”。
公德是相對于私德而言的?!抖Y記?大學》有云“: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儒家的公德思想主要體現在約之以禮、以和為貴、與人為善、扶貧救弱、言而有信、群而不黨、行之以忠等。
人本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中國歷史上的人本實質上是民本?!渡袝?五子之歌》有云:“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儒家的人本思想主要體現在為人之道、待人之道和治人之道三個方面。
創(chuàng)新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吨芤住るs卦》有云:“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創(chuàng)新思想主要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創(chuàng)造新的,二是第一。
“善”是道學的經典思想?!兜赖陆洝酚性疲骸吧朴萌苏邽橹隆!钡兰业摹吧啤彼枷胫饕w現在個人修身養(yǎng)性、人際關系處理、人生理想追求及社會太平安寧。
“精”,是經后世演繹的思想之一。孔子在《論語·學而》有言:“《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蹦纤卫韺W家朱熹作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焙笫姥堇[的“精”思想主要指“專精”,用來形容上乘品質、經過加工提煉的東西。
“忠”是儒學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曾子在《論語?學而》中有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儒家的“忠”思想是為他人而非為自己,主要體現在人際關系和君民關系兩方面。
經濟轉型期,我國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工作集中在強化國家戰(zhàn)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yè)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擴大內需、推進改革開放、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等方面。這些工作涉及政府相關部門、企業(yè)、居民個人等各方經濟主體。
經濟轉型期,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觀,并將其與我國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工作相結合,對經濟主體各方關系的處理及整體利益的維護,無疑起著重要的作用。
政府相關部門在開展相關工作時,要深入基層,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了解企業(yè)的生產經營狀況及相關人員的工作、生活狀況,弘揚和諧、仁愛、人本、創(chuàng)新、“善”的價值觀;企業(yè)要按照政府相關部門的要求,在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基礎下,提升自身業(yè)務能力和管控能力,正確處理與上下游企業(yè)之間的關系,構建上下游融通的一體化產業(yè)鏈,弘揚和諧、公德、“善”、“精”的價值觀;居民個人要積極配合相關政府部門的工作,忠誠國家、忠誠工作單位,認真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弘揚誠信、公德、“忠”、“善”、“精”的價值觀。
經濟轉型期,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觀依然影響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各方主體?;谵D型期中國經濟社會出現的問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內涵需要重新界定,才能更好地服務轉型期中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