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祥兵,喬鵬程
(1.西藏民族大學管理學院,陜西咸陽 712082;2.西藏民族大學財經學院,陜西咸陽 712082)
系統性金融風險是由金融體系內部和外部聯合沖擊引發(fā)金融機構破產,進而導致金融機構功能缺失、經濟實體遭受重大損失的風險(范云朋,2020)。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以來,中國經濟穩(wěn)步前進,逐步擺脫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是,隨著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全球經濟下行壓力的不斷沖擊,系統性金融風險逐漸在各經濟部門積累(鄒靖,2020),金融部門混業(yè)經營也會增加系統性金融風險發(fā)生的可能性(Elliott 等,2014)。當金融風險積累到一定程度時,金融危機便會發(fā)生(何劍等,2020),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認真研究系統性金融風險問題,以牢牢守住不發(fā)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關于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研究,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經濟背景下,學者們關注的焦點不同,并且同一時期的研究視角也不同(羅暘洋等,2018;廖先玲和蔡成銘,2018)。Minsky(1992)提出金融不穩(wěn)定假說,認為商業(yè)銀行的內在不穩(wěn)性導致金融風險的發(fā)生。Crockett(1996)從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危害范圍出發(fā),揭示系統性金融風險災難性的特點。Schwarcz(2012)指出影子銀行會加速金融風險傳染和爆發(fā)的可能性。這一影響路徑表現為單一金融機構的系統性金融風險通過銀行網絡傳導至其他金融機構和行業(yè)(Acharya 等,2012)。Adrian 和Brunnermeier(2016)通過CoVar 模型測量金融風險造成的損失;劉志洋(2019)同樣在CoVar 測量的基礎上,使用Copula 函數進行分析發(fā)現,商業(yè)銀行間系統性金融風險相關性高。因此,加強銀行業(yè)監(jiān)管能夠增強金融市場的穩(wěn)定性(Gauthier 等,2012;李義奇,2019)。在系統性金融風險傳導機制方面,研究者往往通過直接或者利用機構特征數據構建關系網絡(梁琪和常姝雅,2020)。對于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測量方法、傳導機制以及風險發(fā)生前后對監(jiān)管的對比方面(吳婷婷和項如意,2020)。這些研究對于進一步認識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誘導因子、傳導機制、外部檢測方法等具有重要意義(卓娜和昌忠澤,2015)。
綜上所述,學者們從眾多角度對系統性金融風險進行了研究,但是少有從文獻計量視角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研究主體、研究熱點與演進路徑進行研究。本文借助CiteSpace 文獻分析軟件對國內外系統性金融風險研究進行可視化及對比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這方面的研究內容。本文可能的邊際貢獻在于:(1)大樣本文獻統計,著眼于系統性金融風險研究領域全局。傳統文獻綜述著眼于學者觀點,并且綜述數量有限。本文使用CiteSpace 進行系統性金融風險文獻計量分析,可以快速深入了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相關研究的來龍去脈,把握研究現狀、熱點以及研究熱點演進情況;(2)可視化對比分析,快速識別系統性金融風險研究差異?,F有研究很少聚焦系統性金融風險研究熱點演進,而對國內外的比較分析則更少。本文通過對比國內外系統性金融風險研究熱點情況,探究國外系統性金融風險研究發(fā)展情況,為國內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本文的數據來源包含兩部分,中、英文可視化文獻數據分別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數據庫,檢索時間均為2020年11月27日,檢索結果中剔除個別時間跨度特別久遠的文獻、無關文獻、重復文獻。其中,中文文獻檢索主題詞為“系統性金融風險”“金融風險”,學科分類選擇“金融”,文獻來源選擇“CSSCI 期刊”,最終得到3259 篇有效文獻,形成CSSCI 文獻組;英文文獻檢索主題詞為“Systemic Financial Risk”,最終得到2251 篇有效文獻,形成WOS 文獻組。經過初步分析發(fā)現,CSSCI 組文獻的發(fā)表時間為1998-2020年,作者均為中國學者;WOS 組文獻的發(fā)表時間為1992-2020年,中國作者數量極少,可忽略不計。故本文分別用中國作者(學者)、外國作者(學者)指代CSSCI 組、WOS 組的文獻作者。
本文參考Chen 等(2010)的做法,借助美國德雷塞爾大學陳超美教授開發(fā)的可視化文獻分析軟件CiteSpace,以中國知網數據庫(1998-2020年)、Web of Science 數據庫(1992-2020年)收錄的“系統性金融風險”主題相關文獻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分析其研究主體、研究熱點和演進趨勢,并就中、外研究情況進行對比。具體研究步驟是:首先,對國內外相關主題各年度發(fā)文數量進行對比,初步探究該主題研究發(fā)文規(guī)律;其次,通過發(fā)文作者和發(fā)文機構進行網絡共線識別,分析該主題在國內和國外的研究合作情況;最后,進行關鍵詞聚類分析,識別國內和國外該主題的研究熱點和研究趨勢演進情況。
CSSCI 組和WOS 組“系統性金融風險”相關研究發(fā)文量年度分布情況如圖1 所示。可以看出,國內外呈現出明顯不同的特點。 國外學者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研究起步較早,最早發(fā)文在1992年,但十多年間發(fā)文量無明顯增長,每年不足15 篇,2006年以后開始逐年大幅上升,直到2018年后才有所下降,總體上沒有明顯波動,呈整體連續(xù)上升態(tài)勢。中國學者關于該主題的論文最早發(fā)表于1998年,雖然晚于國外,但起點較高,1998年即接近200 篇,1999年超過200 篇,2000年有較大降幅,且之后逐年小幅下降,至2006年達到最低點,但此時期的發(fā)文量一直遠高于同期的WOS 組;2006年之后,中國學者的發(fā)文量基本保持逐年上升態(tài)勢,并在2012年和2018年后又出現兩個升溫點。總之,中國學者相關主題的發(fā)文量呈現波動起伏的狀態(tài),在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2012年全國經濟工作座談會提出防范金融風險和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守住不發(fā)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等重大事件之后,發(fā)文量均有較大增加,表明中國學者的研究緊跟國內外經濟社會發(fā)展動態(tài),與國家政策導向聯系較為緊密,能夠快速響應社會發(fā)展之需,但中國學者關于該主題的研究熱度不如外國學者平穩(wěn)。
圖1 1992-2020年系統性金融風險相關研究發(fā)文量
1.核心作者分析
本文對CSSCI 組、WOS 組文獻按照發(fā)文作者進行合作共線性分析,Time Slicing 分別設置為1998-2020年和1992-2020年。在CSSCI 組所有發(fā)文作者中,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何德旭發(fā)文最多為26 篇,借鑒雷新強(2019)的做法,根據普萊斯定律計算核心作者發(fā)文量為作者發(fā)文量,此處Nmax=26,計算出M=4.05。取鄰近最大整數,在Node Labels 中將作者發(fā)文量閾值設置為5,則CSSCI 組共有22 位核心學者。按照同樣方法對WOS 組進行可視化分析,Nmax=18,計算出WOS 組核心作者發(fā)文量M=3.37,將作者發(fā)文量閾值設 置為4,WOS 組共有65 位核心作者。
CSSCI 組和WOS 組發(fā)文量前十名核心作者的發(fā)文量情況見表1。從核心作者發(fā)文數據來看,“系統性金融風險”話題中國核心作者人數遠少于國外核心作者人數,但中國作者個人最高發(fā)文量高于國外作者,中國核心作者人均發(fā)文量(162/22=7.4)也高于國外核心作者人均發(fā)文量(372/65=5.7)。
表1 發(fā)文量位列前十名的核心作者
對中國作者、國外作者分別進行合作共線性圖譜分析,發(fā)現中國作者合作關系網絡中心較少,主要集中在以何德旭為中心的合作網絡,其中節(jié)點數N為754,連線數E為173,共線密度Density為0.0006,研究者較為分散;國外作者的合作關系網絡中心較多,主要集中在以Stefano Battiston、Heugene Stanley、Thiago Christiano、Benjamin Miranda 等學者為中心的合作關系網絡,其中節(jié)點數N為684,連線數E為532,共線密度Density為0.0023。這一結果表明,在個人研究者層面,中國個人核心研究者的數量低于外國個人核心研究者數量,中國學者的合作關系弱于國外學者,但研究持續(xù)性要高于國外學者。
2.核心機構分析
對CSSCI 組、WOS 組文獻按照發(fā)文機構進行合作共線性分析,核心機構發(fā)文閾值設置為15,Time Slicing 分別設置為1998-2020年和1992-2020年,得到CSSCI 組和WOS 組發(fā)文前十五核心研究機構發(fā)文情況,見表2??梢钥闯?,CSSCI 組研究該話題的主要機構為高??蒲袡C構,發(fā)文量前十五位機構中僅有中國人民銀行一家金融機構且排名靠后,該組的節(jié)點數N為616,連線數E為141,共線密度Density為0.0007,表明研究機構間的合作效應較弱;WOS 組研究該話題的主要機構不僅包括各大學學院,還有歐洲中央銀行(European Central Bank)、國際貨幣基金組織(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等其他機構,該組的節(jié)點數N為529,連線數為897,共線密度Density為0.0064,表明機構間的合作效應較強。
表2 發(fā)文量前十五的核心研究機構
1.國際研究理論基礎
應用CiteSpace 的Reference 功能,采用LLR 極大似然估計,將WOS 組共同引用文獻進行網絡聚類,Selection Criteria 部分Top N 設置為20,提取前沿關鍵詞形成聚類標簽,結果見表3。將網絡聚類關聯性較高的聚類詞條作為該主題的理論知識基礎。
由表3 可以看出,WOS 組共得到11 個聚類標簽,聚類模板指數Q為0.759,聚類輪廓指數S為0.931,聚類合理。進行聚類分析可知,國際研究理論基礎集中在網絡模型、危機、對沖基金、傳播、敘述性政策、指數定律、Covar 函數、金融網絡、多重平衡等領域。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外學者在系統性金融風險研究領域已經形成了一套理論研究基礎,這對于中國學者學習國外先進理論基礎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表3 LLR 極大似然法網絡聚類表
2.國內國際研究熱點
關鍵詞共線中心性可以反映該領域的研究熱點狀況,關鍵詞中心性越大代表該關鍵詞越重要。對CSSCI 組、WOS 組發(fā)文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聚類模板指數Q分別為0.829 和0.715,聚類輪廓指數S分別為0.949 和0.912,聚類合理。CSSCI 組形成16 個主要聚類標簽,WOS 組形成10 個主要聚類標簽。分別取頻次排名前20 位的關鍵詞形成共線中心性比較表,見表4。
由表4 可以看出,中國學者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金融安全、商業(yè)銀行、互聯網金融、金融創(chuàng)新、金融監(jiān)管、全球化、產能過剩、信貸等方面,較為貼近中國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注重國有商業(yè)銀行的問題研究;國外學者更加注重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規(guī)律,其關注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流動性、回報率、市場、風險傳播、穩(wěn)定性等方面。
表4 研究主題關鍵詞共線中心性
中國學者在系統性金融風險研究方面要晚于國外學者,但一起步即關注該領域的焦點問題,金融風險、金融監(jiān)管、金融危機、金融安全等傳統金融問題以及如何防范化解這些問題早在1998年就進入中國學者的視野;金融創(chuàng)新、系統性金融風險、互聯網金融、影子銀行等新興話題也陸續(xù)被中國學者所關注。相較而言,國外學者則較多關注宏觀經濟相關問題,如系統性風險、模型、市場、風險傳播、波動性、流動性等??傮w上看,中國學者研究的熱點傾向于問題導向型,服務于國家經濟的發(fā)展,而國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多與經濟規(guī)律有關,更傾向于服務資本市場。此外,從頻次前20 關鍵詞的中心性來看,國外學者研究的部分關鍵詞中心性較國內學者大,說明國外學者對部分熱點問題的研究較為深入
3.國內國際研究熱點演進圖譜
對WOS 組和CSSCI 組的研究熱點關鍵詞進行時序圖譜分析,時序知識圖譜閾值設為20,結果分別見圖2 和圖3。
圖3 CSSCI 組研究演進時序知識圖譜
由圖2 可以看出,國外學者的早期研究集中在數理模型上,如波動性、回報率、模型、價格、信息等。2000年前后,市場和風險開始受到研究者的關注。2005年前后,流動性、成本出現在國外學者們的視野內。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后,2008年動態(tài)性、風險、影響、風險傳播成為國外學者研究的熱點話題。2012年前后,熱點話題轉向金融穩(wěn)定、金融風險等。
圖2 WOS 組研究演進時序知識圖譜
圖3 表明,金融風險最早于1998年進入國內學者的研究視野,風險管理、金融危機、國有商業(yè)銀行、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金融安全與監(jiān)管成為同一時期的焦點話題。此后一直至2001年前后,伴隨著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學者們開始研究貨幣政策、混業(yè)經營、金融市場等;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創(chuàng)新主題的文獻在這一時期出現,標志著我國金融市場的發(fā)展進入了金融創(chuàng)新時代。2004年前后,系統性金融風險這一熱點主題正式形成,隨后如何防范風險再次引發(fā)研究者們的關注。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發(fā)生后,次貸危機成為中國學者研究的熱點話題,這一研究熱點凸顯在2009年的時間點上。2010年前后,系統性風險再次引起中國學者的關注。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在金融杠桿、流動性、債務等傳統金融風險后又出現了一批新的金融風險,如影子銀行、房地產市場、和外部沖擊等(范云朋,2020)。影子銀行等隨后進入中國學者的研究視線內。2015年前后,形成了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新的研究熱點。經過分析可以發(fā)現,中國學者的研究十分貼近中國經濟的發(fā)展狀況,服務中國經濟發(fā)展,扎根中國特色研究成為中國學者研究相關話題的主要特征。
4.國內國際研究熱點演進時序
CSSCI 組和WOS 組分別形成71 個和33 個研究熱點話題,對這些研究熱點按時序排列,結果見表5。可以看出,中國學者研究的熱點話題較國外學者更加豐富、分散,更加注重多方位的考慮。最早也是最多熱點話題的研究問題有金融業(yè)、風險防范、人民銀行、外匯、國際金融風險、金融危機、存款保險制度等。國外學者早期的研究熱點話題關鍵詞較少,主要集中于波動性、均衡、信息、價格和回報等。國外學者研究的熱點話題在1999年、2001-2002年、2004年出現斷檔,說明國外學者對熱點問題探討的敏感程度不及中國學者。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中國學者更加關注風險與防范問題,在國有產權性質的特殊制度背景下,中國學者同時還非常關注國有商業(yè)銀行的金融風險問題。2000年前后中國擴大對外開放,2001年中國加入WTO,中國學者開始重點關注金融全球化問題,熱點話題有金融自由化、分業(yè)經營、資本市場等。這一時期國外學者開始關注數學模型對經濟問題的處理與應用,熱點問題主要集中在時間序列、交易量等計量經濟學方法,而中國到2003年才開始討論以Var 模型衡量金融風險的話題。這表明中國學者在運用經濟學模型等計量工具解決經濟問題方面要弱于國外學者。
2007年前后,中國學者的研究視角開始轉向金融生態(tài)體系,金融生態(tài)環(huán)境、不良資產等影響金融安全和穩(wěn)定的因素,以及農村金融等極具中國特色的研究話題也成為研究熱點。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年次貸危機、金融危機成為焦點話題。同一時期,國外學者的研究熱點由早期的安全與成本因素,逐步轉為成分因素、價值發(fā)現、投資活動,再到金融危機發(fā)生后的破壞性、股票、公司監(jiān)管等。
2010-2013年,中國學者開始關注金融開放、宏觀風險、金融監(jiān)管、風險預警等熱點問題,宏微觀監(jiān)管等國家層面的調控手段也成為這一時期的熱點研究方向。2012年,影子銀行等成為研究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因素之一;同一時期,國外學者的研究熱點從公司層面轉向制度層面,存款保證金這一中國學者早期關注的話題也開始成為國外學者的熱點研究方向之一,風險暴露、流動性、銀行逐漸成為國外學者關注的熱點。2013年,民間金融、多層次資本市場,利率市場化等進一步擴大開放所出現的問題成為中國學者的研究熱點;國外學者的熱點研究開始轉向多樣化經營、債務等。
2013年之后,中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金融改革、互聯網金融成為中國學者2014年的研究熱點。隨著金融市場的發(fā)展,不良貸款率等問題開始出現,經濟增長、去杠桿、人民幣國際化等成為中國學者2016年度的熱點研究方向。經過一階段的高速經濟增長后,我國的系統性金融風險開始引起經濟界的關注,中國學者的研究熱點于2018年再次回歸監(jiān)管、去杠桿等問題,且其研究更多傾向于服務中國實體經濟的發(fā)展。這一時期,國外學者的演進趨勢并不明顯。2014年WOS 組并沒有形成熱點研究關鍵詞;2015年國外學者較為關注金融風險的結構性表現,風險網絡結構、管理、同業(yè)拆借成為該年度的研究熱點關鍵詞;2016年,國外學者的研究熱點也開始回歸金融穩(wěn)定這一傳統研究熱點,金融網絡、網絡等風險連通性關鍵詞成為國外學者研究系統性金融風險決定性因素的熱點話題。
擴大金融開放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趨勢,如何防范化解重大系統性金融風險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焦點。現有文獻從多層次、多領域解讀了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成因、傳導機制及其危害,對于如何衡量金融風險、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也有較為深入的研究。但很少有學者采用文獻可視化方法分析有關“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研究跡則。本文運用CiteSpace 可視化分析軟件,進行大樣本文獻計量分析,對比國內外學者的發(fā)文趨勢并分析熱點話題的差異性。研究發(fā)現:(1)國外學者總的發(fā)文量呈現連續(xù)上升趨勢,而中國學者的發(fā)文量呈現波動上升式,且總體上遠遠高于國外學者發(fā)文量。(2)國內相關主題核心作者數量不及國外,且國內前十五發(fā)文機構中絕大部分是高校等科研機構,而國外前十五位發(fā)文機構中含有不少非高校研究機構。(3)中國學者研究熱點話題的演進趨勢更符合中國經濟的發(fā)展,研究本土化趨勢明顯;國際學者研究熱點話題演進趨勢更加宏觀,關注全球經濟的發(fā)展,并且更加注重運用經濟學的理論進行研究。上述研究結論表明,中國學者研究系統性金融風險具有中國特色,能夠服務中國經濟發(fā)展,但是中國學者的研究合作效應較少。
中國有著特殊的制度背景,中國經濟發(fā)展中出現的問題更具中國特色。這些問題的解決不能照搬國外的經濟理論和實踐經驗,因此需要中國學者扎根中國大地,研究中國問題,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研究系統性金融風險熱點問題的基本準則。但是,中國特色問題的研究也需要學習國外先進研究方法,中國學者應當加強相互之間的合作,特別是跨國之間的交流合作。學習國際研究者先進的研究方法,并將之運用于分析中國特色問題,以便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經濟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