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紅艷
小時候我們住在縣政府家屬院里。大院里居住的民族特別多,有漢族、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等。大院里的孩子也特別多,每家大大小小都有三四個孩子。記得我家過年的第一盤油馓子就是一位同院的維吾爾族大嬸幫我們炸的。
以前,每到過年,媽媽都是帶著我們兄妹幾個自己炸油果,后來,媽媽發(fā)現(xiàn),維吾爾族大嬸烏帕家的馓子炸得特別好吃,擺得也特別好看,就請前院的烏帕大嬸來我家給我們炸油馓子。炸油馓子比我們炸油果子要復雜得多,費時也很長。
記得那是一年的春節(jié)前夕,烏帕大嬸來到我家,指導我媽先用花椒水、油和雞蛋和面,和好面后發(fā)面。烏帕大嬸把發(fā)好的面切成幾塊,讓我們反復地搓揉。然后她把每塊揉好的面都切成面劑子,讓我們?nèi)喑蓤A餅放到面盆里備用,每個面劑子上還要抹上油,不讓粘連。
一切準備停當,烏帕大嬸讓我媽媽起火上鍋。媽媽在爐子里添了幾塊煤,然后往鍋里倒了些油。這時,我們學著烏帕大嬸的樣子把醒好的圓面餅中間用手指穿一個洞,捏開捏長,搓成筷子粗細后交給她。只見她把面條用雙手盤繞十幾匝后拉細,移到兩根長筷子上抻長,然后將一端放入油鍋里稍炸,等起小泡后提起,再炸另一端;隨后,將中段入油稍炸后再全部入油把兩根筷子錯開合起來,抽出筷子,用筷子攏住面條,使其形狀成半圓形,等炸至金黃色時撈出擺放在大圓盤里。她的動作很嫻熟,我們一邊望著她炸馓子,一邊搓面,搓得手都困了,她看我們慢下來了,就不厭其煩地催促我們,讓我們快點搓。就這樣我們使勁地搓,她快速地繞。她繞一個炸一個,她把炸好的馓子一個挨著一個,圍擺成圓形,大圓盤里一層又一層,擺出了一個高高的梯形塔,在最上面她又放了一個圓的。
“嗯,好得很!漂亮得很!”炸完馓子的她自豪地說,說話時雙手朝上揚了揚?!岸际悄愕墓?!大大的!”我媽媽說道。烏帕大嬸一聽笑了。她炸的馓子不僅味美酥脆,色澤黃亮,而且造型美觀,光看著就眼饞。
烏帕大嬸有兩個漂亮的女兒,大年初三她就打發(fā)兩個女兒來我們家拜年。一進我們家,她的兩個女兒恭恭敬敬地給我媽媽鞠了一個躬。媽媽笑呵呵地拉著她們坐下來,讓她們吃我們家里好吃的年貨:瓜子、糖、馓子、油果子,還有一盤杏干和桃皮。媽媽又給烏帕大嬸的兩個孩子口袋里裝了些糖果。
烏帕大嬸的兩個女兒問我們?nèi)ゲ蝗グ菽?,一聽說有人陪我們?nèi)グ菽?,我們可高興壞了。大院里住了好幾年了,除了親戚家,我還從來沒有給同院子里的人家拜過年呢。
我們挨家挨戶地去拜年。到每家去,主人都給我們?nèi)粌深w糖,我們就高興得不得了。一出門就拿出糖來比,看誰的糖多,誰的糖紙好看。我發(fā)現(xiàn)我的糖多了,就給她們分一兩顆,她們好高興呀!比完糖大家急切地往嘴里塞一顆糖,咂巴咂巴嘴,吃得津津有味。
現(xiàn)在回想起來,覺得媽媽就是民族團結(jié)的帶頭人,她在我們心中種下了民族團結(jié)的種子。她學習其他民族優(yōu)秀的飲食文化,請烏帕大嬸來我家炸油馓子,本身就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住的大院是一個民族團結(jié)的大院,樁樁件件,大事小事都很令人難忘。
我家旁邊還住著一戶哈薩克族人家,我們和他家小孩一起跳皮筋時,我們喊的是“小皮筋,相交哩,馬蓮開花二十一……”他們喊的是“拜了、也克、唔系……”各喊各的,非常有意思。由此我們也跟著他們學會了哈薩克族的一、二、三等數(shù)字。如果我們到他們家里去,哈薩克族大嬸就會停下手中的活計,帶著我們跳哈薩克族舞蹈。她雙手叉腰,給我們教抖肩的方法,一俯身一仰身,節(jié)奏感很強。她雙手從外往里繞,給我們教繞手的方法,我們就跟著她比畫著學她的樣子跳,有時又覺得不好意思跳了,嘻嘻哈哈地笑著就跑走了。
童年的一幕幕,早已在腦海里定格,這一幕幕民族團結(jié)的畫面時時在心中泛起漣漪,一波一波蕩漾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