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春霞,魏 強,李崇華
(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四0二地質隊,四川 成都 611730)
康定金礦床位于揚子陸塊和松潘—甘孜造山帶Ⅰ1-2級大地構造單元的接合部、道孚-康定三岔裂谷系的中心,南北向安寧河深斷裂、北西向鮮水河深斷裂、北東向龍門山深斷裂三大斷裂帶的交匯處(據(jù)許志琴等1992年)。
區(qū)域地層出露較為完整,分為結晶基底和蓋層兩部分,結晶基底與蓋層二者間呈斷層接觸。據(jù)1:25萬康定幅區(qū)調資料,區(qū)域結晶基底主要由前震旦系康定群咱里組、冷竹關組組成。蓋層主要由震旦系、志留系、泥盆系、二疊系、三疊系及第四系組成。
本區(qū)位于川滇南北向構造體系的北端,受多期次東西向擠壓的長期作用,不同時期、不同方向的斷裂構造十分發(fā)育(圖1)。構造產生次序大體為:結晶基底的東西向→南北向→切穿基底和蓋層的北東向→北西向斷裂。其中,受大型推覆滑脫構造的影響,伴隨產生的北東向、北西向、東西向斷裂及剪切帶、破碎帶,規(guī)模大,是區(qū)內最重要的控礦、容礦構造。區(qū)內構造以北北東向構造帶為主,帶內主要包括跑馬山斷層、獅子崖斷層、滑山斷層等;其次為北北西向—北西向構造帶,主要有道孚—康定斷裂、雅拉溝斷層、魚司通斷層。
區(qū)域巖漿巖主要為侵入巖,分屬于兩個構造巖漿帶,東側為康定—丹巴構造巖漿帶,西側為銅佛山—折多山構造巖漿帶(圖1)。
區(qū)域地處丹巴—康定變質巖帶,主要受區(qū)域低溫動力變質作用和區(qū)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影響。巖石、地層均已遭受不同程度變質作用的改造,形成相應的變質巖。
康定金礦床所處的康定~丹巴塊體是全省金異常值最高的地區(qū),地處三岔裂谷系中心的“康定雜巖”隆起及周邊蓋層的高值異常成群,且密集分布。而礦區(qū)正處于北北東向康定偏巖子~獅子巖~長巖窩~雙牛棚~大渡河下牛場和北西向江達溝~長巖窩~紅海子、雙牛棚~姑咱及東西向獅子巖~金臺子高值異常群之中。地質上,北北東向異常群正好與“康定雜巖”和志留系接觸界線及北北東向的斷裂帶相吻合;北西向異常帶也與北西向大斷裂吻合。上述異常的元素組合除以Au為主體外,還有Cu、Ni、Mg、Pb、Ag、V、Mo、Ca等元素,異常濃集中心明顯,分帶特征顯著。幾乎所有異常中心都已發(fā)現(xiàn)金礦(化)體。
康定金礦床內出露地層巖性主要為:前震旦系康定群冷竹關組(Pt1lz)花崗質均質混合巖,間雜灰白色細粒黑云變粒巖;震旦系上統(tǒng)蜈蚣口組(Z2w)灰色狀細晶灰?guī)r,間雜灰色絹云母石英千枚巖;震旦系上統(tǒng)水晶組一段(Z2s1)深灰色白云巖夾夾硅質條帶白云巖;震旦系上統(tǒng)水晶組二段(Z2s2)淺灰-淺黃灰色富藻白云巖;震旦系上統(tǒng)水晶組三段(Z2s3)灰白色細晶白云巖;志留系通化組一段(St1)微晶硅質白云巖;志留系通化組二段(St2)細晶大理巖、大理巖化白云巖;泥盆系危關組一段(Dw1)結晶灰?guī)r夾變質石英粉砂巖、大理巖;泥盆系危關組二段(Dw2)細晶灰?guī)r夾千枚巖、大理巖及第四系等(圖2)。其中震旦系上統(tǒng)水晶組二段(Z2s2)為礦床金礦體的賦礦層位。
2.2.1 褶皺
康定金礦床在燈盞窩附近發(fā)育兩個相連的褶皺,由北向南依次為燈盞窩鼻狀背斜、臥虎嶺箕狀向斜,位于跑馬山斷層西側,是由于跑馬山斷層和燈盞窩斷層發(fā)生平面順扭和剖面斜沖所產生的拖拉褶曲及牽引褶曲。
2.2.2 斷層
康定金礦床內斷層較發(fā)育,規(guī)模較大且與成礦關系密切的斷層主要有跑馬山斷層(F20)、淘沙坪斷層(F18)、偏巖子斷層(F15)、剪刀溝斷層(F8)、向陽溝斷層(F27)以及燈盞窩斷層(F3),均為成礦期斷層。區(qū)內的斷層生成和分布有如下特征。
①跑馬山斷層為區(qū)內主干斷層,延長在10km以上。其他斷層皆位于F20的西盤,且集中分布在礦區(qū)中部偏巖子-燈盞窩一帶,形成斷層集中區(qū),該區(qū)也正好是礦區(qū)內礦化富集地段,表明斷層和成礦具有聯(lián)系;②區(qū)內主要斷層,皆為復性斷層,以壓性為主,經歷了壓—壓(順)扭—壓(反)扭的三次活動的迭加;③斷層間相互關系,跑馬山斷層為本區(qū)規(guī)模最大,切割最深的斷層,其余斷層均位于跑馬山斷層的側旁,斷層走向、傾向與跑馬山斷層大體一致,但傾角較陡。按其規(guī)模、產狀和力學性質,判定為跑馬山斷層的分支斷層,相互組合形成入字型構造。
2.2.3 節(jié)理
區(qū)內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空間分布上常與褶曲、斷層配套成群成帶分布。
康定金礦床內巖漿巖主要為輝綠巖,呈巖枝和巖脈狀分布。
輝綠巖巖枝,分布在礦區(qū)中西部,侵入于志留系通化組和泥盆系危關組地層間,呈不規(guī)則巖枝狀產出,原巖為灰綠色中細粒輝綠巖,大部分已變質為綠簾綠泥片巖。
輝綠巖脈在礦區(qū)中東部分布較多,沿北北東向或北北西向斷裂斷續(xù)展布,形態(tài)不規(guī)則,沿走向及傾向方向均具有膨縮、尖滅再現(xiàn)和分支復合現(xiàn)象,一般厚0.5m~5m,延伸數(shù)米至數(shù)百米。主要侵入于震旦系蜈蚣口組、水晶組地層以及它們與前震旦系冷竹關組的交界斷裂中。
康定金礦床變質作用主要為區(qū)域低溫動力變質作用(巖石處于綠片巖相變質階段)、區(qū)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包括高級深度變質深熔作用和混合巖化作用)和動力變質作用(以脆性動力變質為主,次為韌性動力變質)。
區(qū)內變質巖主要為區(qū)域淺變質形成的綠泥綠簾片巖、絹云綠簾綠泥片巖;區(qū)域深熔變質形成的花崗質均質混合巖以及動力變質作用形成的碎裂巖、斷層角礫巖和糜棱巖。
康定金礦床內圍巖蝕變種類以黃鐵礦化和硅化為主,重結晶現(xiàn)象較普遍,其次為絹云母化、碳酸鹽化、鈉長石化和綠泥石化等以及礦床中氧化、水解作用形成的褐鐵礦化,為中低溫熱液蝕變。
圍巖蝕變與成礦關系十分密切,主要表現(xiàn)在:
(1)空間分布的一致性:礦床的圍巖蝕變范圍和礦化范圍基本一致,礦體周圍黃鐵礦化、硅化等蝕變最強烈,向四周逐游減弱,其它蝕變更是和礦脈相伴產出,大多分布在礦脈邊緣。
(2)成因上的聯(lián)系性:圍巖蝕變自身就伴隨有微弱的金礦化,在黃鐵礦化白云巖中的粗晶黃鐵礦中含有少量的自然金,輝綠巖發(fā)生綠泥石化和黃鐵礦化后,局部含金也達邊界品位,表明圍巖蝕變同礦化成因上是相互聯(lián)系的.是成礦熱液在不同條件下的產物。
康定金礦床內目前發(fā)現(xiàn)和評價的礦體三條,分別為Ⅱ、Ⅲ號和M1金礦體,均賦存于震旦系上統(tǒng)水晶組富藻白云巖中,各礦體具體特征見表1。
表1 康定金礦床礦體特征表
其中Ⅱ號礦體位于勘查區(qū)中東部,構造上受一走向近南北、傾向東的斷裂破碎帶控制,破碎帶被輝綠巖和礦體充填,其中輝綠巖位于破碎帶底部,厚約1m~4m,構成礦體的底板;Ⅲ號礦體位于勘查區(qū)中東部,Ⅱ號礦體225°方向,產出于白云巖所形成的溶洞中;M1號礦體位于礦區(qū)北東部,Ⅱ號礦體20°方向,構造上受F3斷裂破碎帶的控制。
3.2.1 礦石礦物組分
康定金礦床Ⅱ號和Ⅲ號礦體為氧化礦石,其礦石礦物主要有自然金、褐鐵礦,少量黃鐵礦和銅藍,脈石礦物主要為白云石,次為伊利石、石英等;M1號礦體為原生礦石,礦石礦物主要有自然金、褐鐵礦、菱鐵礦、針鐵礦,少量黃銅礦、黃鐵礦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白云石。
3.2.2 礦石的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主要為半自形—他形晶結構、自形晶結構、交代假象結構等。
氧化礦石構造主要有土狀構造和蜂窩狀構造;原生礦石構造主要為浸染狀構造和細脈狀構造。
3.2.3 礦石化學成分
康定金礦床礦石化學成分主要為SiO2、Al2O3、TFe、CaO、MgO,其次為TC、TiO2,其余元素含量甚微。
礦石中有益組分主要為Au,伴生有益組分主要為Ag,有害元素中Cu、Sb、C、As含量略高。
3.2.4 礦石類型
康定金礦床礦石自然類型按照礦石氧化程度劃分,Ⅱ號和Ⅲ號礦體為氧化礦石,M1號礦物為原生礦石;按照礦石構造,可劃分為土狀礦石、蜂窩狀礦石、浸染狀礦石和細脈狀礦石四種類型。
礦石工業(yè)類型屬于褐鐵礦碳酸鹽型金礦石。
4.1.1 地層(巖性)
康定金礦床的賦礦層位震旦系上統(tǒng)水晶組二段,巖性為一套淺黃灰至灰色塊層狀微一細晶富藻白云巖。該層成為主要的賦礦層位有其特殊性:①層厚、性脆,受斷層影響后易于破裂,其線裂隙率可達每米十條以上,利于礦液的運移,也提供了礦質沉淀的場所;②含礦層富含有機質除對成礦熱液具有強烈的還原作用外,還對金有明顯的吸附作用,是該層賦礦的重要因素;③含礦層的SiO2含量較低,CaO、MgO等堿性活潑組份含量較高,有利于成礦溶液的交代沉淀;④該層局部形成有巖溶溶洞,為礦體的次生淋濾堆積提供了足夠的空間。
4.1.2 構造
構造對成礦的控制作用較為明顯,礦體均位于跑馬山斷裂西側,跑馬山斷裂為北北東向,其北西向及近南北向的次級褶曲和斷裂構造發(fā)育。根據(jù)礦區(qū)構造分析,跑馬山斷裂是礦區(qū)的導礦構造,而其余北北東向次級斷層為配礦和容礦構造。
4.1.3 輝綠巖脈
輝綠巖脈來源于上地幔,為堿性玄武巖系向高鋁玄武巖系過渡,巖脈受跑馬山斷裂及次級斷裂控制,自深部帶來了大量射氣,如H2S、Cl、F等,給熱液提供了硫鹽及鹵化物的陰離子,同時帶來了金、銀等金屬元素,為成礦提供了物質基礎。據(jù)1987年詳查地質報告光譜及部分化學分析成果資料,脈巖中金、銀、銅、鉛、砷等元素背景值高,其中金、銀高出地殼同類巖石平均值20倍左右。礦脈形成時期和輝綠巖脈形成時期大體一致,在空間分布上表現(xiàn)為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
康定金礦床的形成經歷了早期準備和晚期富集兩個大的階段,首先含有H2S、Cl、F等大量射氣以及金、銀等金屬元素的深部巖漿通過跑馬山斷裂及其次級斷裂侵入賦礦巖層富藻白云巖中,給成礦熱液提供了硫鹽及鹵化物的陰離子,而賦礦巖層富藻白云巖受斷層影響后易破碎,利于了礦液的運移,提供了礦質沉淀的場所,有利于成礦溶液的交代沉淀,其所含的藻類有機質對成礦熱液具有強烈的還原作用,并且對金有明顯的吸附作用,因此在富藻白云巖受斷層影響破碎部位富集成礦。成礦后,受強烈的風氧化作用的影響,礦石構造部分變?yōu)橥翣?,蜂窩狀,受地下水淋濾的礦石再向下部容礦空間(破碎帶或溶洞等)遷移,重新富集成礦,形成工業(yè)礦體。
據(jù)1987年詳查地質報告礦物包體測試研究和熱力學計算,成礦溶液是富含CO2、Cl、F和有機氣體的高鹽度(總礦化度達49.9%,NaCl含量達43.5wt%)、高密度(1.07g/cm3)的復雜鹽水溶液。成礦作用經歷了高—中—低溫階段,主要在中低溫階段(252°~165°),壓力在516~217個大氣壓的中等壓力條件下形成礦體。
綜上所述,康定金礦床成因類型為中-低溫熱液型金礦床。
康定金礦床受到特定的含礦層位震旦系上統(tǒng)水晶組二段、跑馬山斷裂及其旁側次級斷裂以及輝綠巖脈等三重控礦因素的控制,成因類型屬于中-低溫熱液型金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