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麗
在三里河的寓所有一對不尋常的遇合,他們是志趣相投的文學伉儷,是相濡以沫的患難夫妻,是情深意堅的三口之家。他們在瑣碎的日常中用點滴的溫暖,相守相助,構建起心中的城,記錄歲月的溫柔。他們沒有豐富的物質生活,亦沒有太多的浪漫,然而他們習慣了在生活上“格物致知”,尋找亮點。這三口之家就是錢鐘書、楊絳和錢瑗。
讀過楊絳《我們仨》的人,一定會感受到文中那種獨特的表現手法,那是一種非常有意境,帶有夢幻的散文表現方式,恰恰是這樣的表現手法,讓這本《我們仨》成為楊絳晚年最得力的著作。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聚,相聚相失,我相信,《我們仨》給讀者帶來的不僅有感動,更有思考。
楊絳的最初設想是他們一家三口每個人各寫一部分,她寫父女倆,女兒寫她和錢先生,錢先生寫他眼中的母女倆,沒承想卻成了楊絳的一人獨唱。一位92歲高齡的老人,居然在4個月之內記述了他們一家三口63年的點點滴滴,歷歷如繪。一個老人,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意志,才能把如此深重的悲痛化成平和的文字,給讀者以溫暖和安靜?這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到的。命運對楊絳很不公,在她年邁,且歷經無數磨難,理應享受天倫時,卻經歷女兒離去的沉重打擊,這種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悲痛讓她在還沒有緩過神來的時候,又一次承受喪夫之痛。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楊絳是堅強的,她沒有讓悲傷逆流成河,甚至,她都不曾在悲苦中任情啼哭。我不敢想象楊絳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寫出《我們仨》的,但我想,她真正是用盡了心神去撰寫這部書,她更多的是感到幸福,因為,那一頭有她思念的人,她也從來不是一個只會感嘆人生如夢的人。
人間溫情記憶香。在《我們仨》第一部中,楊絳說她做了一個夢,夢見錢鐘書一聲不響地撇下她自顧自地走了。錢鐘書并不辯解,只安慰說,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也許是錢鐘書記住了此夢,不愿意讓楊絳忽然失去他,于是,他讓她做了一個萬里長夢。在楊絳的萬里長夢中,我依稀嗅到了歲月的柔軟芬芳,那是一種治愈的溫暖,撫慰心靈的褶皺。就像村上春樹的一句話:“快到兩點時,雨停了,黃色的太陽光從云隙間瀉下來,仿佛世間萬象終于握手言歡了?!?/p>
我不知道,為何簡單的相處描寫,平靜的相聚記敘在楊絳的筆下竟會有如此令人放松的神奇力量。如《朗讀者》中,“有人說,偉大的女人是水做的。你在高處,我便退去,讓你獨自閃耀光芒;你在低谷,我便涌來,溫柔地圍繞你,擁抱你,給你溫暖”,這份親情的美好,愛情的溫暖,讓我羨慕。這個樸素的家,也讓我回過頭來平心靜氣地和父母、長輩、小孩兒相處,不抱怨他們啰唆,不認為存在代溝,也不孩子氣地面對熊孩子。與一切握手言歡,讓人間的溫情跨越無數歲月和命運的陰霾。
干凈童趣歡笑常。在第二部里,楊絳開始了古驛道之旅,從輕靈的夢,直到后來的沉重,再到不敢夢,我們懂得了楊絳的痛苦。丈夫和女兒同時病危,老人兩邊跑,身體疲乏不說,每天還要忍受著隨時失去至親的痛,而且,她還不能將悲苦啼哭,她得忍著,然后換一種心情寬慰雙方。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了痛苦,還是減少了痛苦呢?在旁人看來,把離別拉得如此之長,想必是多增了痛苦,然而,在楊絳心里,她應該是想陪他走得更遠。想必錢鐘書亦懂,故贈予了楊絳一個萬里長夢,可以且行且見,且行且散。
其實,錢鐘書的詼諧幽默,我在讀《圍城》時有一些了解。而錢瑗的俏皮可愛,在書中每每流露時,不禁讓人因這份自然的純真而會心一笑,有所動容。因為這也曾是我們的童年,不必明說,便已會心。書中父女相處的有趣片段就像珍珠,記載著父親內心的童趣,與女兒成長的快樂,串聯在時間的流水線上,讓歡笑一直環(huán)繞在溫馨的家中。
然而,讀完第二部,我卻迷失了,迷失于楊絳的夢里,一度分不清真假,她的夢太真了,尤其是她夢里與女兒和錢鐘書的對話,是那么深切,令人動容,這樣的夢太溫馨,也太殘忍。我想,讀者們是寧愿迷失也不愿重回現實的。這艘船,滿載著離情、愛情、哀愁、不舍與思念,最終,船負載不了這許多,還是沉了,而楊絳也被一陣旋風卷回現實,“落在往常變了夢歇宿的三里河臥房的床頭”。不過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楊絳的客棧了。
彩云易散淚千行。在第三部里,楊絳回憶了過去種種,也為我們展現了他們仨過去的生活。楊絳總是說自己最笨,什么都不會,是最沒用的人。然,試問,世上有幾人能與相愛的人相濡以沫、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最重要的是,一生中無論遇到什么問題,她總能“不要緊”。為了錢鐘書,她從一個連飯都不會做的小姐成為灶下婢,在錢鐘書離去后,還能默默地整理他的手稿,不去追求自己的藝術。他們的愛,沒有死去活來,沒有海誓山盟,卻足以令人動容。他們的愛,是他生平第一次劃火柴為她做早飯,是她為了他甘當灶下婢,是茶余飯后的一起“探險”,是天各一方時為對方記下瑣碎的生活日記,是久別重逢時把“石子”掏出來細細把玩……這種愛,任時空轉換,不會流逝,只會慢慢沉淀,并開出花來,散發(fā)出香味。
林清玄在《咸也好,淡也好》中說:“如果沒有離別,人就不能真正珍惜相聚的時刻;如果沒有離別,人間就再也沒有重逢的喜悅?!蔽以诮Y尾那一句“我還在尋覓歸途”,停頓了許久,越是自然的敘述,越使得我淚流滿面。僅剩一人回憶過去的陽光,卻發(fā)現曬不干今天的衣裳。我不知道楊絳是有多么大的勇氣,在夢中回憶,在醒時下筆。笑著哭著,又是怎樣的心情。我只得一遍遍重復林清玄的話來安慰自己。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擁有時珍惜,告別時豁達。用了一些積累的話,終于給這本書在心底安了家。
在這本書中,看到了被楊絳一筆帶過的部分,更震撼,也更欽佩。她一生追求簡單,“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這便是她的寫照。無論經歷什么,她和錢鐘書始終能互相扶持、互相支撐,苦中作樂堅持走過最黑暗的歲月,無論生活條件多么艱苦,無論外界環(huán)境多么惡劣,他們始終保持那份淡定從容,堅持讀書創(chuàng)作,在他們眼里,榮光也好,屈辱也罷,不過是過眼云煙。而只有經歷過生活大坎坷的人,才能真正體會這份淡定從容的珍貴!
讀完這本書,我突然看到了很多背后的智慧,真的需要放在身邊,再細細品讀。斯人已逝,但楊絳那高貴且有香氣的靈魂卻始終留存人間,那份優(yōu)雅的堅韌帶給我們無窮的溫暖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