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文學人類學:一種新型的人文學*

        2021-11-02 09:37:30彭兆榮
        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1期
        關鍵詞:人類學家人類學文學

        彭兆榮

        (廈門大學 人類學系,福建 廈門 361005)

        一、文學人類學之于人文學

        作為學科,文學和人類學皆隸屬于“人文學科”,不過,當二者走到一起就出現(xiàn)了“1+1=3”的效益——“人”(人類學)+“文”(文學)=“人文學”;這是個程式簡稱,然,如果這么說,定然貽笑大方;人文學當然不是指“文學人類學”,而是指更大的學科背景。但有一個前提是存在的,即“人文學科”中的“人”指的就是人類,她與人一起降生,卻是不錯的,雖然作為學科,人類學成型晚矣,研究視角卻是“從猿到人”的完整線索。換言之,研究對象正是人類自己。無怪乎西方就有學者這樣比喻,人文學科(the Humannities)的存在一如人行走在這個星球史上一樣久遠。

        人文學之“人”字當頭,確指人類無虞。但從學科發(fā)展來看,今天,什么是人文學,這已經(jīng)不再能夠用一個簡單的定義來回答。以“詞與物”指涉看,人文學從人文主義(humannism)一詞而來,該詞一度表示“對偉大的藝術家和哲學家作品的研究。”[1]現(xiàn)在的人文學科與西方的歷史背景有關。在中世紀,人文學科這一術語用以區(qū)別研究人的學科與研究神的學科。數(shù)字、藝術以及哲學屬于人文學科,它們都與人有關[2]。表面上,“人學”與“神學”相對應,并成為人文學產(chǎn)生的一個歷史原因;然而“神”是被人“造”出來的,這是人們蔽言卻共識的。

        人文主義的核心價值是“以人為本”。考之譜系,“人文主義”交織了人類(human)、人道(humane)、人道主義(humanism)、人道主義者(humanist)、人本主義(humanitarian)、人權(human right)等不同語義和意思,其詞根來自拉丁文humanus,核心價值即“人本”。自古希臘到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進而全球化,人文主義成為人類遵循的一種價值?!耙匀藶楸尽毖葑?yōu)橐环N普世性。古希臘詭辯派哲學家卜洛泰哥拉氏(Protagoras)有一名言:“人為萬事的尺度”,可為古典人文主義的注疏。今天人們所使用的“人文主義”成型于“文藝復興”,在歷史的延續(xù)中彰顯西方社會“個人”的主體價值,代表性的宣言是莎翁《哈姆雷特》中“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耙匀藶楸尽痹诓煌恼Z境中累疊交錯著復合語義,形成了“人文學科”(studia humannitatis)。根據(jù)對“人文主義”的知識考古,西方的人文主義主要有以下內(nèi)容:(1)以人類經(jīng)驗為核心和主體;(2)藉此形成知識體制;(3)物質(zhì)世界與人類認知化為利益紐帶;(4)凸顯人的尊嚴;(5)形塑成解決實際問題的智慧和能力;(6)人類的認知處在變化中,并保持與真實性的互證;(7)人類個體作為踐行社會道德的主體;(8)具有反思能力和樂觀態(tài)度;(9)歷史上的“英雄”在不同代際中具有教化作用;(10)人的思想解放和自由表達具有人權方面的重要意義等[3]。這些特點也構成了“人文學”的基礎。

        與西方相比,中國傳統(tǒng)的“人文”語義迥異:中國的“人文”并非托舉“人本主義”的主體價值,而是“天地人”三才的“中和”。具體而言,是相對“天文”、“地文”而言的“人文”,特別是“天文”。人們在對“天文”的觀察、理解和詮釋中呈現(xiàn)“人文”精神。因此,“人文”與“天文”在意象上一致。于是“天象”成了人們觀察附會于人類社會的照相,反之亦然?!吨芤住べS》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是最具“道理”的中國知識形制。依據(jù)這樣的邏輯,“天文”、“地文”、“水文”諸種自然之象無不在“人文”之中集結交錯?!疤斓刂摹?《周易·復》)講的正是這個道理。在中國,“天”的觀念代表著自然的整體關系;“天在商人宗教信仰中并不等于最高神”[4],而是與地(天-地、上-下)形成關系。“順天”即順應自然;“道法自然”是謂也。換言之,中式“人文學”的特別之處在于,從來沒有脫離“天地人”的整體而形成獨立的“以人為本”格局。這是中西方人文價值中最根本的差別。

        概言之,今日之“文學人類學”除了“人類學”與“文學”之簡單的文字聚首外,更將背景推到人類演化的長時段線索,而中西方在“人文”的語義、背景、形制等方面皆差異甚殊。對于中國的文學人類學者來說,首先需要將西式的“以人為本”的人文與中式的“天文-地文-人文”之“天地人和”的人文進行厘清和辨析,綜合中西方人文學的雙重特色,凸顯文學人類學的“中國特色”。

        二、文學人類學之于人類學

        “文學人類學”在人類學的視野里,或可視為人類學的分支學科,歸于應用人類學范疇。人類學是一門專事研究“人”的學科,文學作為人類的一種特殊的表述方式——宏觀地看,它當然在人類學的視野中。然而,在很長的歷史時段里,人類學遵循著一種“客觀”原則,也就是所謂“科學民族志”,即以一種“照相機”的方式記錄對象,不試圖改變對象。也就是說,在很長的時段中,人類學明顯屬于“應用”卻并不主張“應用”的學科。人類學自從誕生以來就是一門直接介入人生、現(xiàn)實、世事的學科,一直屬于“應用”范疇。從大的角度看,人類學與殖民主義幾乎為同一個時代的“孿生子”,人類學在殖民時代充當了殖民擴張“無意中默契”的角色。我國在解放以后,正是鑒于這一點,簡單地將人類學歸屬于“殖民學科”而遭到取消的命運。這種將嬰兒與洗澡水一起倒掉的做法當然不可取,但確實說明人類學從一開始就具有應用的性質(zhì)、應用的價值和應用的功能。

        具體而言,早期的人類學家在進行整體性田野調(diào)查時,不可避免地涉及對象生活的全貌,包括具體的生活內(nèi)容。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學從誕生伊始就具有“參與性”,這也是人類學田野作業(yè)(field work)的基本方法“參與觀察”(participation and Observation)的原則。但早期的人類學學科發(fā)展史并不主張通過人類學知識和人類學家的主動介入而改變對象,即遵守保持對象的“客觀性”圭臬。所以,“應用人類學”對于“應用”的體認也存在一個歷史過程,包括對“應用”概念的使用,以及維度與限度。李亦園先生作過溯源:

        應用人類學可以說是把人類學家對人類、文化、社會的觀念與知識應用于改善增進人類社會生活的學問。從十九世紀最末期以至于今日,由于各時代的需求不同,人類學的觀念與知識被應用于解決的問題亦因之而異,而它的名稱也因人因時代而有不同。最早用Applied Anthropology一詞的是美國人類學家Daniel G. Brinton,他在一八九六年向美國科學協(xié)進會發(fā)表其就任主席的講演,題為“The Aims of Anthropology”,在這篇講演中提到人類學的應用。而稱之為Applied Anthropology。但是,Brinton當時所說的人類學應用稍異于今日所說的應用,而Applied Anthropology一詞的現(xiàn)代用法實起于英國功能派人類學大師Alfred Radcliffe-Brown,他于一九三○年發(fā)表了一篇對澳洲和紐西蘭科學協(xié)進會的報告,即以Applied Anthropology為題。但是另一位英國功能派大師Bronislaw Malinowski則用“Practical Anthropology”一詞(1929)。另一位人類學家Gordon Brown將他在東非以人類學知識應用于當?shù)匦姓卫淼慕?jīng)驗寫成“Anthropology in Action”(1935)一書,Anthropology in Action一詞也就成為應用人類學的另一名稱了。[6]

        其實,人類學家談論人類學“應用”的不少,卻有點像人類學家談“文化”,見仁見智。按說,文化人類學是專門研究“文化”的,即便如此,人類學家對文化的看法卻莫衷一是。1871年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愛德華·伯內(nèi)特·泰勒爵士曾給文化下過一個著名定義:“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復雜整體?!边@個定義幾乎將整個社會內(nèi)容全都包攬。后來,隨著人類學的發(fā)展,人類學家對“文化”定義的數(shù)量更是直線上升。據(jù)美國人類學家克羅伯和克拉克洪統(tǒng)計,從1871年到1951年,人類學家關于“文化”的定義已有164種之多。迄今在人類學界到底有多少“文化”概念,實無法統(tǒng)計。導致后來的人類學家們干脆放棄對“文化”作公認定義的努力,而將其作為一個更加開放的表述、闡釋、分析和交流平臺。人類學也不斷在這一“平臺”上注入、加入越來越多的內(nèi)容[7]。人類學家對“應用”看法和邊界也像對待“文化”一樣?;翆萌祟悓W置于“變遷”的背景上,即認為“變遷”是不可避免的,社會如此,文化如此;人類學參與文化變遷因此也不可避免[8]。如是說,人類學的“應用”不僅會隨著文化變遷發(fā)生變化,概念也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

        其實,即便是“人類學”也并非人類學家的專利,它是一個開放的話題。德國哲學家康德寫過一本《實用人類學》,在哲學家的眼里,人類學的形貌便不同:

        一種系統(tǒng)地把握人類知識的學說(人類學),只能要么存在于生理學觀點之中,要么存在于實用的觀點之中。生理學的人類知識研究的是自然從人身上產(chǎn)生的東西,而實用的人類知識研究的是人作為自由行動的生物由自身作出的東西,或能夠和應該作出的東西。[9]

        雖然,上述看法頗似人類學家的觀點,但在著述中人類學卻被“高懸哲理化”。在康德那里,“人類學”顯然換了一幅哲學的面容,盡管在書中的第二部分“人類學特性”中確有與今天人類學研究相交織的內(nèi)容,但基本上屬于“哲學”的人類學。這說明,對于相應的話題、范疇、內(nèi)容,學科背景的定位很重要,尤其在今天,學科林立,且樊籬如“圈地”的學科分制時代更是如此。

        不過,“應用”與“文化”又有不同,“文化”的邊界實為有界無疆,而“應用”邊界是比較確定的,如果我們將“文化人類學”定位在應用人類學范疇,那么,了解人類學之于“應用”的大致面向,對于理解文學人類學是需要的。以下是人類學“應用”的幾個基本面向:(1)“應用人類學”之稱講求的是超越傳統(tǒng)學科的邊界,而將解決現(xiàn)實問題作為“直接行動”的基本追求,所以,人類學的“實踐”成為應用人類學的一種原則。自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practicing anthropology有取代applied anthropology的趨勢[10]。(2)人類學家的身份調(diào)整。以往人類學更多的只是完成客觀描述對象的民族志任務,然而,“人類學在行動”促使人類學家以更主動、積極的姿態(tài)介入到對象的現(xiàn)實生活中,諸如發(fā)展(發(fā)展人類學)、經(jīng)濟(經(jīng)濟人類學)、教育(教育人類學)、醫(yī)療(醫(yī)療人類學)等分支也呈雨后春筍之勢。不過,應用人類學的介入某種程度上表現(xiàn)為主動的“干預”(intervention)。(3)應用人類學本身包含著較之以往更多領域邊界的交叉和跨越,所以,那些并非以操作性實踐為主的學科領域,“應用”便包含著不同學科的價值、知識和方法的借用、整合,諸如哲學人類學、文學人類學等。

        概言之,如果文學人類學屬于人類學的“應用”范疇,那么,梳理人類學在學科演化過程中對“應用”的認知、態(tài)度、理解,以及介入的原則、范圍等都是必要的,它有助于我們在確認“文學人類學”這一新興分支學科的學理依據(jù)。

        三、文學人類學之于文學

        換一角度,從文學出發(fā),——我們也可以認為文學人類學是文學自身在發(fā)展中的語境需求、學理需求和方法需求的產(chǎn)物。所以,它也是學科在發(fā)展中的“水到渠成”。

        文學人類學的出現(xiàn),首先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歷史語境決定了文學在“知識生產(chǎn)”上的革新,包括需要借鑒人類學知識范式的更新?!叭蚧背蔀橐粋€重要的認知性語境?!叭蚧庇袃蓚€基本指喻,第一,指當下的普遍認識?!叭蚧敝?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世界范圍日益凸顯的新現(xiàn)象,包括出現(xiàn)相應的地區(qū)性、國際性的經(jīng)濟管理組織與經(jīng)濟實體,以及文化、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意識形態(tài)等精神力量的跨國交流、碰撞、沖突與融合。由于全球化涉及面極其寬泛,所以迄今仍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定義。不過,20世紀下葉是通常界定全球化的時間段。第二,指“地理大發(fā)現(xiàn)”給世界真正帶來了“地球是圓的”,——“全球”的認知邏輯??梢赃@么說,沒有對“地球”的地理認知,便無“全球”可言。而人類學的興起與人類對世界的全新認知與知識表述有關;葉舒憲教授說:

        沒有地理大發(fā)現(xiàn)所帶來的全球航行和全球貿(mào)易,世界一體化的實現(xiàn)就根本沒有可能。建立在世界一體化基礎上的知識更新和觀念變革,直接催生出世界文化的整體意識,以及把世界各地的人視為同類的“人類”意識。人類學只有在世界文化的整體意識和人類意識形成之后才得以誕生?!按蟀l(fā)現(xiàn)”不僅是地理的大發(fā)現(xiàn),而且也是人類的大發(fā)現(xiàn)。[11]

        如果說,“地理大發(fā)現(xiàn)”證明了世界是一個“圓球”,即證明了世界的“全球性”的話,那么,上世紀80年代出現(xiàn)的“全球化”話語便是當代歷史語境生成的大背景。文學人類學正是從“全球性”到“全球化”的歷史語境中生成出來的。

        其次,作為一個“舊而新”的學科,——所謂“舊”,無論是文學還是人類學都屬于舊學科;所謂“新”,則指文學與人類學的結合無疑是近幾十年才出現(xiàn)的新的分支學科。那么,文學與人類學聚首的學理依據(jù)是什么?這是需要回答的。大致上看,以下諸點構成了文學人類學的學理依據(jù):(1)契合“人學”?!拔膶W是人學”,這句高爾基的名言在文學界傳播久遠。事實上,類似的說法和提法史上不少名人皆有提及。從大的原則看,文學反映人類的社會生活,與人類學原本異曲同工。因此,文學與人類學聚合,對學者們來說并沒有“勉強湊合”的生硬。(2)知識生產(chǎn)。任何歷史的變遷與語境的變化,都將帶來新知識的全新裝備,就像今日之人所說的話語古人是斷然聽不懂的了;那些新潮的詞藻,那些新生產(chǎn)的知識完全屬于新的時代?!爸R更新”是謂也。有學者將當代的知識更新歸結為“人類學的文學轉(zhuǎn)向”[12]。這一“轉(zhuǎn)向”除了表述人類學所關注的人類命運在新語境中所面臨的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同時也是其他“人學”所必須關注的問題外,還包括人類學在反思原則之下的學科定位和學者身份的定性。這一新的定位和定性,也促使人類學與文學相互走近。人類學家格爾茲《文化的解釋》就是一個人類學反思性的經(jīng)典。他在1987年出版的一部論文集《論著與生活:作為作者的人類學家》中,提出“文學文本”——即“文學”中的文本通常更少為人類學討論所關注的“缺失”[13]。當今一系列人類學重要的理論性反思的成果,除了上述提到的《文化的解釋》外,還包括《寫文化——民族志的詩學與政治學》、《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一個人文學科的實驗時代》等,都將文學、文本和文體的問題給提出來[14-16]。(3)學科重構。新的知識生產(chǎn)必然催生新學科的生產(chǎn),學科的產(chǎn)生原本就是同類知識、范疇、方法、技能等的總結與創(chuàng)新。看看如今的大學,新的學科在極短的時間里大量涌現(xiàn),便可窺一斑。文學人類學這一分支學科的產(chǎn)生正是新知識生產(chǎn)的范例。(4)重回“原始”。文學人類學作為一個新的分支學科,在方法論上也有一個與傳統(tǒng)文學不同的地方,即“從開始的地方開始”。于是,“原始”成了文學人類學在確認相關問題和領域時重新確立的“原點”。如果說,人類學家泰勒的《原始文化》成為人類學“發(fā)現(xiàn)原始”的標志的話,那么,“發(fā)現(xiàn)東方”在歐洲中心話語中便自然生成[17]。人類學無意中助長了對“他者”的定位和推展。文學人類學與傳統(tǒng)文學最大的特色差異,即在去除那些殖民話語有關“野蠻”的渣滓外,確立了這一新型學科在方法論上的“原始性”。

        再次,文學人類學在方法上的革新。文學人類學在大學科的研究屬性上,“他者”是一個繞不過的對象和話題,這與傳統(tǒng)人類學研究“異文化”(other culture)有相通之處?!爱愇幕贝蠖紝儆跓o文字表述,那么,文字以外的材料,比如口述材料、儀式材料、符號材料、器物材料等也就必然進入文學人類學研究的視野。傳統(tǒng)的文學研究大致屬于“六經(jīng)注我,我注六經(jīng)”的文字化解讀范式,具體而言,即文學研究的引經(jīng)據(jù)典和注疏方式。而人類學從其誕生伊始便開始了二重甚至多重考據(jù),早期人類學曾經(jīng)采用“二重證據(jù)法”,即口述與文獻的結合。弗雷澤即為代表,《金枝》即為范。在此基礎上哈里森提出“二重證據(jù)法”,——結合現(xiàn)代考古學的材料和古典文獻去解釋古希臘宗教、神話和儀式等[18]。由于人類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原始的和無文字的族群,因此,其他方面的材料皆可能成為“證據(jù)”。美國人類學家博厄斯的《原始藝術》就出現(xiàn)了各種材質(zhì)、色彩、線條、圖像、工具、造型等[19]。

        我國學術史在進入二十世紀以后,“地下的材料”(文物)也日趨成為學術研究采用的資料,成了傳統(tǒng)經(jīng)學之治的重要補充。顯然,這與考古人類學在中國的出現(xiàn)有關,“二重考據(jù)法”因此出現(xiàn)。代表人物為王國維。此后有學者提出“三重考據(jù)”(主要以考古學、民俗學和語言學為依據(jù)),代表人物為聞一多[20]。近年來,我國的學術界在這方面討論得最為集中和深入者當屬葉舒憲教授,他提出了“四重考據(jù)”說[21]。筆者認為,人文科學研究究竟以幾重考據(jù)最為合適?需由研究對象的研究需要來確定。

        概言之,我國的“文史”有自己的發(fā)生、發(fā)展脈絡,特別是“文以載道”一直為正統(tǒng)。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傳統(tǒng)的文學已經(jīng)從“道統(tǒng)”走向了“人道”;而文學人類學的轉(zhuǎn)型與轉(zhuǎn)向也就成了一種自然而然的“道理”。

        四、文學人類學之于實驗范式

        文學人類學是在一個大的背景,即與當代的反思原則的生成有關,是“一個人文學科的實驗時代”的產(chǎn)物。何以將今天視為“實驗時代”,其范式轉(zhuǎn)型的依據(jù)是什么?原因是人文學科出現(xiàn)了“表述危機”:

        現(xiàn)時代,人文學科(所謂“人文學科”包含的內(nèi)容遠比傳統(tǒng)的社會科學廣泛)中處于支配地位的觀念正在被重新評估。這些評估不僅波及人文學,還波及法律、藝術、建筑、哲學、文學乃至自然科學[16]23。

        換言之,因“表述危機”、傳統(tǒng)的權威范式“失范”,新時代語境的呼喚等導致了“實驗時代”的到來,“目前在人類學內(nèi)部,范式權威的缺失表現(xiàn)在現(xiàn)存人類學研究的多樣性上……所有這些工作,在不同的程度或方面,都存在著各自優(yōu)點和問題。但是,它們都被民族志的實踐所鼓舞,并且反過來激勵著民族志實踐?!盵16]38文學與人類學正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走到一起,歸納起來就是:在反思時代,因表述危機而進行實驗范式的致力,使得二者走到了一起。文學人類學因此具有四個明顯特征。

        (一)反思原則。如果文學與人類學聚會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表述危機”,那么,對于“表述”反思性的首要任務就是對“書寫權力”進行批判[15],因為在人類的諸種表述中,文字一直處于優(yōu)勢并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話語”權力。一方面,文字譜系的知識鏈條歷來為“人文”研究之本,致使“書寫文化”(writing culture)享有特別的優(yōu)待。而那些“無文字”“非文字”表述迄今仍是直接對一個部族、民族、族群、人群共同體、歷史時段、社會性質(zhì)等進行價值判斷的根據(jù)。在古典人類學時期,“無文字”“原始”“野蠻”經(jīng)常并置、互指。文字書寫成為高于其他記錄和記憶方式的權力化表述。因此,在人文科學傳統(tǒng)的研究范式中,以文獻(文字記錄的文本)成為基本的邏輯前提,這也使得其他記錄和記憶方式在表述上處于“失聲”的情狀。比如在歐洲,拉丁文的書寫文本的神秘性和權威性。另一方面,而當它與印刷術結合在一起,更助長了這種文字的權威性。更重要的是,當文字與現(xiàn)代民族國家走到一起時,現(xiàn)代國家使之成為享有特殊的合法性[22]。因此,在對“表述危機”的反思中,批判(書寫權力)與解放(非書寫表述)是同步性的。

        (二)主客并置。雖然當代人類學出現(xiàn)了“解放主觀性”的趨勢,特別是以格爾茲為代表的闡釋人類學的“深描”成為“邁向文化的闡釋理論”的宣言[14]3,但作為人類學家,即便是格爾茲本人也沒有根本背離人類學的基本原則,即客觀性,因為人類學“學科”與“科學”相伴隨,以“客觀”為前提,以“事實”為依據(jù),闡釋人類學只是對“事實”在認知、選擇、闡釋和表述上的“事實之后”的追尋[23]。然而,人類學在很長的時段里,“科學”是圭臬。也因此成為壓迫、壓抑人類學家在整個民族志表述過程中的“主觀性”的重負。闡釋人類學就是站出來抗爭這一圭臬的代表。事實上,“科學”也是限度性的,包括自然科學。當然,有的事情可能出現(xiàn)矯枉過正的情勢,現(xiàn)在的一些評論家過多地強調(diào)了闡釋人類學“解放主觀性”,擴大了人類學家的主體性任意。雖然,格爾茲強調(diào)了人類學家的“作者”身份,卻是以田野作業(yè)為前提,即對客觀事實在評判上所擁有的主體權力,卻永遠沒有放棄以“事實”客觀性追求為前提的原則。人類學家永遠不能成為詩人。不諱言,在實地的田野作業(yè),以獲取“事實”和資料的方式和手段也不是萬能的。“田野調(diào)查工作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超越民族志”而進行“合作人類學”便成為一種趨勢[24]。據(jù)此,我們也可以將文學人類學視為如馬庫斯所說的“合作”。

        (三)學科整合。任何學科的邊界原本都不是封閉的,某種意義上說,所謂“學科”只是出于便于研究和教育的目的而人為劃分的“邊界”。文學與人類學兩個學科則更是如此。所以,當二者走到一起時,一方面表明原有學科開放邊界的相互介入;另一方面,呈現(xiàn)出在新學科實驗時代的全新領域。換言之,這既是一個學科的“新圈地”,又是一個學科的“破圈地”?!翱茖W”與“學科”從來就是相互配合和更新的:科學是總綱,學科是編目;科學是原則,學科是對原則的實踐;科學是實事求是的精神,學科是對實事求是精神的貫徹;科學是命題,學科是對命題的求證;科學是方法論,學科則以具體的方法踐行之?,F(xiàn)在的學科,大致由來于西方十九世紀的“分析時代”。科學越是發(fā)展,十八世紀的“百科全書式”的方法已不可能,學科分類也就越加細致。但是,越是學科的精細,越是表現(xiàn)出對不同學科協(xié)同的訴求。從學科上看,文學人類學無疑是上述諸種關系的呈現(xiàn)與實現(xiàn)。

        (四)多維介體。當代“表述危機”的一個癥結在于過分依賴書寫的表述方式。從表述的歷史線索看,“文字”的書寫歷史比起口述、音聲、體姿、圖畫、儀式等要晚近得多。今天,新的形勢顯然迫切地催促人們借助不同介體和方式,以使得表述朝著具有更完整性和多樣性的方向推展。當我們批判“書寫文化”的表述方式時,并沒有否定其作為表述的書寫方式的存在權力,而是批判因為書寫權力的存在,壓抑、壓制、壓迫了其他的表述介體和方式,所以解放其他表述介體和表述方式也就成為當今的重要任務。作為常識,同一件事,同一個對象,同一個歷史事件,可以用文字、繪畫、雕塑、口述、歌唱、身體、行為、儀式,現(xiàn)在還包括影視、數(shù)字化等不同的表述方式加以表現(xiàn)。其實,中國古代就是以多種表述介體反映和呈現(xiàn)“禮儀”的?!岸Y是按著儀式做的意思。禮字本是從豊從示。豊是一種祭器,示是指一種儀式?!盵25]我國古代的禮器有“禮藏于器”之說,說明“禮”由“器”來表述之重者。如果缺失了器物(比如禮器)的介體和表達,“禮儀之邦”便無從談起。

        概言之,文學人類學在中國的出現(xiàn),已不僅僅是兩個與“人”有關的學科的聚首,不僅僅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學科之間的協(xié)作與協(xié)同,不僅僅是中西方人文學的濫觴和知識間的差異,也是面對新的知識轉(zhuǎn)型從學科角度提出“范式革命”的任務。

        猜你喜歡
        人類學家人類學文學
        玉魂帛魄 華夏基因
        尋根(2024年5期)2024-01-01 00:00:00
        《審美人類學》評介
        美育學刊(2023年2期)2023-04-21 12:14:18
        Module 3 Foreign Food
        VR人類學影像:“在場”的實現(xiàn)與敘事的新變
        我們需要文學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瑪格麗特·米德:20世紀著名的人類學家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紅樓夢學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人類學:在行走中發(fā)現(xiàn)
        尋找源頭的野心
        體質(zhì)人類學是什么?
        大眾考古(2014年2期)2014-06-26 08:29:32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99精品国产兔费观看久久| 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级毛片内射视频| 成年无码av片在线| 欧美韩日亚洲影视在线视频|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臀在线 | 国产精成人品日日拍夜夜免费 | av潮喷大喷水系列无码|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免费视频蜜桃| 久久精品成人亚洲另类欧美| 亚洲中文字幕熟女五十| 国产特黄a三级三级三中国| 最新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精品一区aaa片| 亚洲一区爱区精品无码| 女优av福利在线观看| 熟女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中国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播放| 五十六十日本老熟妇乱| 夫妇交换刺激做爰视频|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区| 久久99精品免费国产|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三| 无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蜜臀| 久久亚洲伊人| 亚洲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网站在线观看一页| 久久无码专区国产精品s| 日韩中文在线视频| 99麻豆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bbbbxxxx| 色八a级在线观看| 人妻人妻少妇在线系列| 内射中出后入内射极品女神视频| 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密柚| 欧美人与动人物姣配xxxx| 亚洲无码a∨在线视频| 免费av一区男人的天堂| 人妻少妇乱子伦无码视频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