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炯
(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渭南分公司,陜西 西安 710075)
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可利用的土地已越來越不能滿足人類生產生活的需要[1-3]。而土壤污染目前已成為影響城市發(fā)展規(guī)劃的重要阻礙因素,其中重金屬污染對土壤的損害往往是不可逆的,帶來的危害更加嚴峻[4-5]。一般而言,土壤中重金屬含量比例超過5%將會對土壤質量造成巨大危害,影響土壤中微生物活動、作物生長發(fā)育甚至人類身體健康[6-7]。根據(j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我國目前利用污水進行農田灌溉的面積超過140萬hm2,其中90萬hm2的灌區(qū)農田受到Pb、Cr、As、Cd等重金屬污染影響,造成的直接糧食損失每年超過2 000萬kg[8-9]。同時,城市建設用地由于使用年限較長、工業(yè)化程度較高,對土壤造成的污染更加嚴重,2016年,我國頒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將土壤重金屬污染物的治理提到了新的高度。因而,城市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也成為一項重要的研究內容。
研究表明,植物可吸附固定土壤中的重金屬元素,從而降低土壤重金屬污染程度[10]。葛元英等[11]研究了6種植物對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修復效果,結果表明,狼尾草對Cr元素的吸收效果最為顯著。王娟等[12]研究了14種農作物對5種土壤重金屬污染物的吸附效果,結果表明,水稻對Cr、Cd和Pb的吸附效果最好。邵慧琪等[13]研究了鼠麴草、委陵菜、密葉飛蓬、野菊以及白車軸草等植物對土壤重金屬的吸附效果,結果表明,委陵菜對重金屬污染物的修復效果最好。吳興玉等[14]研究了土荊芥和大葉醉魚草對鉛鋅廢渣土壤污染物的修復效果,結果表明,土荊芥和大葉醉魚草可有效減少廢渣中重金屬Cu、Pb、Zn對環(huán)境生態(tài)的潛在風險。本研究使用景觀速生楊作為修復植物,分析不同營林管理和利用方式下的拆遷清表建設用地土壤養(yǎng)分和重金屬含量的變化特征,為建設用地的修復和開發(fā)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jù)。
試驗區(qū)位于陜西省西咸新區(qū),地勢北高南低。南側為在廢棄宅基地清表平整基礎上種植的林地,西側為未進行植被恢復的撂荒草地,東側為復墾的菜地,營林的管理措施分為施用農家肥、灌溉以及無灌溉條件下的自然生長3種處理模式。
試驗選擇的植被類型為2018年扦插種植的速生景觀楊樹,種植面積約3 hm2,株距1 m,行距0.5 m。根據(jù)楊樹林地管理措施的不同,將楊樹林樣地設置為自然生長區(qū),施肥、灌溉以及施肥+灌溉3種處理。布置采取樣點3處,采取深度為100 cm,每20 cm為一層,每種利用類型挖取1個剖面。
含水率采用土鉆法測定,有效磷采用碳酸氫鈉浸提-鉬銻抗比色法測定,速效鉀采用醋酸銨浸提-火焰光度法測定,全氮采用氯化鉀溶液浸提并用凱氏定氮儀測定,有機質采用重鉻酸鉀外加熱法測定,重金屬含量采用氫氟酸-高氯酸-硝酸消解法測定。
隨著土層深度的加大,土壤含水率出現(xiàn)增大趨勢,單獨灌溉處理下土壤平均含水率最高,平均為14.48%,施肥處理下土層平均含水率為13.4%,施肥+灌溉處理下土層平均含水率為13.31%。從不同土層深度來看,0~40 cm土層范圍內的土壤含水率均處于較低水平,平均為11.57%,而40 cm~100 cm土層范圍內的土壤含水率處于較高水平,達到15.17%。因此,在灌溉處理條件下,40 cm~100 cm土層范圍內的土壤含水率最高。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營林模式對土壤含水率的影響
土壤重金屬Cr、Cu以及Zn含量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變大。僅灌溉處理條件下,重金屬Cr含量的平均值最高,為83.2 mg/kg,高于單獨施肥處理和施肥+灌溉處理。重金屬Cu和Zn含量均表現(xiàn)為施肥處理下最高,施肥+灌溉處理下最低的規(guī)律。施肥+灌溉處理下土壤重金屬污染物含量均最低,速生楊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屬效果最佳。污染土壤上部植物的生長狀態(tài)與對土壤中重金屬的吸收有顯著影響。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營林模式對土壤重金屬含量的影響(含量單位:mg/kg)
2.3.1 不同營林模式對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鉀的影響
有效磷含量和速效鉀含量隨土層加深出現(xiàn)降低趨勢。單獨施肥處理下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值最高,平均為10.16 mg/kg;其次為施肥+灌溉處理,為9.56 mg/kg;灌溉處理下最低,為6.18 mg/kg。施肥+灌溉處理條件下土壤速效鉀含量平均值最高,平均為191.2 mg/kg;其次為施肥處理,為170.4 mg/kg;灌溉處理下最低,僅為162 mg/kg。0~40 cm土層范圍內的土壤有效磷含量處于較高水平,每20 cm厚度平均為11.77 mg/kg,而40 cm~100 cm土層范圍內的土壤有效磷含量處于較低水平,每20 cm厚度平均僅為6.54 mg/kg。0~20 cm土層范圍內的土壤速效鉀含量最高,平均為320.67 mg/kg,而20 cm~100 cm土層范圍內的土壤速效鉀含量處于較低水平,每20 cm厚度平均為138 mg/kg。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營林模式對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鉀的影響(含量單位:mg/kg)
不同營林模式對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的影響相似。施肥處理以及施肥+灌溉處理條件下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顯著高于灌溉處理,而且施肥+灌溉處理下,土層越深,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越呈現(xiàn)出高于施肥處理的趨勢。因此,施肥+灌溉處理模式更有利于改善深部土壤的肥力。
2.3.2 不同營林模式對土壤全氮和有機質的影響
土壤全氮含量在0~20 cm處達到峰值,平均為1.22 g/kg。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全氮和有機質含量呈現(xiàn)出顯著降低趨勢,20 cm~100 cm土層深度范圍內土壤全氮含量每20 cm深度平均值為0.57 g/kg,較0~20 cm范圍內全氮含量下降53.28%。土壤有機質含量在土層深度0~20 cm處最高,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而緩慢降低。
施肥+灌溉處理下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值最高,平均為0.78 g/kg,其次為施肥處理,為0.76 g/kg,灌溉處理下最低,僅為0.55 g/kg。施肥+灌溉處理條件下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值最高,平均為11.56 g/kg,其次為施肥處理,為10.75 g/kg,灌溉處理下最低,僅為9.00 g/kg。施肥處理僅對表層土壤影響顯著,其效果在土壤深度超過20 cm后快速下降,而施肥+灌溉處理條件下全氮和有機質含量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對于土壤養(yǎng)分的提高效果最為顯著。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營林模式對土壤全氮和有機質的影響(含量單位:g/kg)
分析施肥、灌溉以及施肥+灌溉3種不同處理模式下速生楊對復墾土壤含水率、重金屬含量和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在灌溉處理模式下,土壤平均含水率最高,并且40 cm~100 cm土層范圍內的土壤含水率高于表層。
2)在施肥+灌溉處理模式下,土壤內重金屬含量最低,速生楊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屬效果最佳。污染土壤上部植物的生長狀態(tài)對土壤中重金屬的吸收有顯著影響。
3)施肥處理和施肥+灌溉處理條件下,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顯著高于灌溉處理,而施肥+灌溉處理下,土層越深,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越呈現(xiàn)出高于施肥處理的趨勢。因此,施肥+灌溉處理模式更有利于改善深部土壤的肥力。
4)施肥+灌溉處理模式下,土壤全氮和有機質含量更高,該模式對土壤養(yǎng)分的提高效果最顯著。而施肥處理僅對表層土壤影響顯著,其效果在土壤深度超過20 cm后快速下降。
綜上所述,施肥+灌溉處理模式是本試驗條件下建設用地復墾后,土壤重金屬污染物修復的最佳營林模式。該試驗結論將有助于指導土體有機重構的科學性和操作性,實現(xiàn)建設用地復墾土壤的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