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杰,吳國林
(1.青海農(nóng)牧科技職業(yè)學院,青海西寧 812100;2.西寧市湟中區(qū)畜牧獸醫(yī)站,青海西寧 811600)
小麥和玉米是動物飼料中碳水化合物型原料的主要來源,同時谷物和谷物副產(chǎn)品的化學成分包括高水平的淀粉,這也是畜禽生產(chǎn)的主要能源。目前玉米在我國養(yǎng)豬業(yè)中是主要的飼料原料,占60%左右,但有許多合適的替代原料可以用來滿足豬的營養(yǎng)需求,特別是在目前玉米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小麥是一種可以替代替玉米的能量原料,但小麥的粗蛋白質(zhì)水平高于玉米,但其能量較低。哺乳期間,由于脂肪和蛋白質(zhì)動員而導致體重下降在母豬中很常見,同時由于母豬不能消耗足夠的能量和蛋白質(zhì)來滿足維持和產(chǎn)奶需要,導致嚴重的能量和氮負平衡(李東等,2017)。脂肪具有額外能量效應,因為其可以降低熱增耗,陳進超(2019)報道,在日糧中添加脂肪可以改善泌乳母豬的能量負平衡,提高產(chǎn)奶量或母豬乳中脂肪含量,但相關研究表明,哺乳期母豬飼喂高脂日糧對新生仔豬生長速度的影響不一致,如斷奶后體重隨飲食脂肪水平的增加而增加(游小燕等,2016),而其他研究沒有觀察到任何影響,這些差異可能是由于脂肪數(shù)量,來源及飼料中添加脂肪持續(xù)時間不同引起的。眾所周知,日糧調(diào)控對母豬生產(chǎn)性能有著深遠的影響。但谷物類型和補充脂肪作為影響生殖性能的因素卻很少受到關注。因此,本研究旨在評估日糧補充脂肪對哺乳母豬繁殖性能、乳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標的影響。
1.1 動物分組與飼養(yǎng)管理 試驗將平均胎齡為(3.2±0.4)的72頭二元母豬(妊娠110 d)隨機分為3組,每組4個重復,每個重復6頭。對照組飼喂玉米-豆粕型基礎日糧,處理組分別飼喂玉米-豆粕型日糧+25.5 g/kg大豆油和小麥-豆粕型日糧+25.5 g/kg大豆油。將母豬轉(zhuǎn)入產(chǎn)房開始為4 d的適應期直至分娩。整個圈舍溫度維持在24℃,小豬通過電熱板進行保溫。
表1 不同類型日糧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
1.2 試驗記錄 在分娩當天和斷奶時測定每頭母豬的體重和背膘厚度,記錄整個哺乳期間每天的采食量,總產(chǎn)仔豬、窩重、活產(chǎn)仔數(shù)、斷奶數(shù)和斷奶窩重以及斷奶-發(fā)情間隔。
1.3 樣品采集與分析 試驗結(jié)束和試驗開始的前2 d,每天收集初乳5 mL,之后連續(xù)收集3 d常乳。同時分娩當天和斷奶當天對每頭母豬進行采血,分離血清,樣品用于測定尿素氮、葡萄糖、甘油三酯、肌酸酐、胰島素、卵泡刺激素(FSH)和黃體生成素(LH)濃度。初乳和常乳中蛋白質(zhì)、脂肪、乳糖、非脂固形物和總固形物含量參考周雪等(2015)的方法進行測定。
1.4 數(shù)據(jù)分析 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SPSS軟件單因素方差分析模型進行分析,采用Duncan’s法進行多重比較,P<0.05表示組間差異顯著。
2.1 不同類型日糧補充脂肪對母豬繁殖性能的影響 由表2可知,日糧處理對母豬分娩當天體重、背膘厚度、采食量、總產(chǎn)仔數(shù)、活產(chǎn)仔數(shù)和出生窩重的影響均無顯著差異(P>0.05)。對照組和玉米組母豬斷奶體重、斷奶數(shù)、斷奶窩重、仔豬日增重均顯著高于小麥組(P<0.05),但斷奶-發(fā)情間隔顯著小于小麥組(P<0.05)。玉米組母豬斷奶時背膘厚度顯著高于小麥組(P<0.05)。
表2 不同日糧補充脂肪對母豬繁殖性能的影響
2.2 不同類型日糧補充脂肪對母豬乳成分的影響 由表3可知,日糧處理對母豬初乳中蛋白質(zhì)、脂肪、乳糖、總固形物和非脂固形物的影響均無顯著差異(P>0.05)。對照組和玉米組母豬常乳中蛋白質(zhì)、總固形物和非脂固形物含量顯著高于小麥組(P<0.05)。與小麥組相比,玉米組母豬常乳中脂肪含量顯著提高3.68%(P<0.05)。各組母豬常乳中乳糖濃度無顯著差異(P>0.05)。
表3 不同日糧補充脂肪對母豬乳成分的影響 g/kg
2.3 不同類型日糧補充脂肪對母豬血清生化指標的影響 由表4可知,對照組與處理組對母豬分娩當天血清尿素氮、葡萄糖、甘油三酯、肌酸酐、胰島素、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濃度的影響均無顯著差異(P>0.05),同時各組母豬斷奶時血清葡萄糖和卵泡刺激素濃度也無顯著差異(P>0.05)。對照組和玉米組母豬斷奶時血清尿素氮、甘油三酯、胰島素和黃體生成素濃度均顯著高于小麥組(P<0.05),而玉米和小麥組母豬斷奶時血清肌酸酐濃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表4 不同日糧補充脂肪對母豬血清生化指標的影響
母豬體況和繁殖性能結(jié)果表明,玉米型日糧中補充大豆油作為能量源在母豬中具有顯著改善作用,同時,未添加大豆油的玉米型日糧對母豬體況和產(chǎn)仔性能的改善優(yōu)于小麥型。Rapp等(2001)報道,哺乳母豬飼喂玉米型日糧的體重損失較小麥組低,而補充大豆油的母豬豬背膘損失顯著降低,這可能是由于玉米的營養(yǎng)物質(zhì)消化率相對高于小麥。盡管在本研究中沒有確定營養(yǎng)物質(zhì)的表觀消化率,但Nyachoti等(2006)報道,飼喂玉米型日糧的母豬干物質(zhì)、氮和能量的表觀消化率高于小麥組。此外,玉米型日糧組(添加或不添加大豆油)較小麥組顯著提高了斷奶數(shù)、斷奶窩重和仔豬的日增重,同時斷奶-發(fā)情間隔也顯著降低。
本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日糧中谷物來源對初乳成分無顯著,但玉米型日糧組常乳蛋白質(zhì)、總固形物和非脂固形物含量顯著高于小麥組,且補充大豆油的玉米組常乳中脂肪含量也顯著提高。由于玉米的營養(yǎng)物質(zhì)消化率高于小麥,特別在能量消化方面,這也是乳成分之間存在差異的原因(Nyachoti等,2006)。Yang等(2008)觀察發(fā)現(xiàn),飼喂高能量日糧的母豬乳脂濃度高于飼喂低能量日糧的母豬,因為腸道吸收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循環(huán)代謝物的濃度,隨著時間的推移,代謝狀態(tài)影響蛋白質(zhì)和脂肪儲備的積累,從而影響體重和組成。
血清肌酐濃度的升高通常被用作肌肉分解代謝的指標,當哺乳母豬的營養(yǎng)供給低于日常所需,特別是能量和蛋白質(zhì),體蛋白組織被分解代謝,以提供維持生產(chǎn)乳汁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在本研究中,斷奶時小麥組母豬血清肌酸酐濃度顯著高于對照組,這表明小麥組母豬在泌乳期的肌肉損傷更高。血清中甘油三酯和尿素氮主要通過脂肪酸和蛋白質(zhì)消化、吸收產(chǎn)生(Heo等,2008)。在本研究中,日糧來源和補充大豆油對分娩當天血清FSH和LH濃度無顯著影響,但小麥組顯著降低了斷奶當天母豬血清LH和胰島素。由于哺乳期間體重損失的提高與較低的LH濃度有關(Van等,2000),因此,本研究中小麥型日糧的母豬有更大的體重和背脂損失,這與血液中LH循環(huán)濃度較低有關。
與玉米型日糧組相比,在小麥型日糧中添加大豆油對母豬繁殖性能、乳成分及血清激素水平具有負面影響,而玉米型日糧補充大豆油可以提高乳脂肪和血清肌酸酐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