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光
(文山麻栗坡紫金鎢業(yè)集團有限公司,云南 文山州 663609)
研究區(qū)內出露的地層相對較為簡單,僅見猛硐巖群的南秧田巖組以及零星分布的第四系。研究區(qū)主要賦礦層為南秧田巖組,其巖性為二云母片巖,透輝透閃石矽卡巖,含石榴子石透輝透閃石矽卡巖,夾少量電氣石石英巖。
研究區(qū)內巖漿活動較為頻繁,主要以侵入巖為主,噴出巖次之。巖石類型呈基性巖及酸性巖兩大類,酸性侵入巖為主。研究區(qū)內基性噴出巖產出在早元古界猛硐巖群中,以似層狀夾于變粒巖中,受區(qū)域變質作用的影響,巖石已變質成斜長角閃巖,巖石化學分析其SiO2含量50.77%~51.08%,在西蒙南圖解中投影點集中落入火山巖區(qū),由于斜長角閃巖夾層厚度僅有數十厘米至數米,所以此一時期的火山活動不甚強烈。
圖1 礦區(qū)大地構造位置示意圖
南溫河序列花崗巖中獲得390.5Ma~411Ma的年齡,故將南溫河序列花崗巖的就位時期確定為晚志留世,即現在根據巖石譜系法表示的S3T和S3L。然而,經過多年南溫河研究區(qū)的勘查工程揭露,老城坡單元并非為以往資料描述的以巖株狀、巖枝狀產出,除在部分鉆孔中可見到老城坡花崗巖與南溫河巖組呈侵入關系外,大量的鉆孔資料反映的老城坡花崗巖主要是呈巖床狀或是層狀以構造關系夾持在猛硐巖群的南秧田巖組和灑西巖組間,具有與猛硐巖群相似的面理產狀和構造變形特征,說明猛硐巖群在變形變質的過程中南溫河序列花崗巖也同時被卷入其中,二者經歷過同一時期的變質作用。花崗巖的諧和年齡反映的應該是南溫河序列花崗巖的變質年齡,即這一變質作用時期為晚志留世,而南溫河序列花崗巖的就位時期應該在這之前。
研究區(qū)北起坪子-南溫河-城子上一帶,南至大丫口一線,西自下南樓-上南樓-白沙坡,東到巖腳-轎頂山,長約7600m,寬5800km。礦體控制最高標高1400m,控制最低標高903m,控制最大斜深1788m。主要賦礦南秧田巖組二段中共圈定了Ⅰ、Ⅱ、Ⅲ等三個礦化矽卡巖帶。
Ⅰ號礦化蝕變帶:位于南秧田巖組二段頂部,即二段與三段接合部位。東部工程控制長5.23km,平均厚度6.41m,花崗斑巖脈沿礦體中部切錯,西部工程控制長1.77km,平均厚度8.53m。Ⅰ礦化蝕變帶以層狀-似層狀產出,局部呈近似透鏡狀產出。蝕變帶與地層產狀基本一致,北東-南西走向,傾向南東。傾角一般為2°~10°不等,平均傾角為7°30′。蝕變帶內巖石見不同程度蝕變現象,表現為矽卡巖化、電氣石化、綠簾石化、綠泥石化等。矽卡巖帶具膨大、縮小,尖滅、再現之特征。礦體主要賦存于蝕變帶之頂部及底部,其容礦巖石主要為矽卡巖,局部地段為片巖或變粒巖。
Ⅱ號礦化蝕變帶:位于南秧田巖組二段近中部。東部控制長6180m,厚0.31m~59.69m,平均5.91m,中部被花崗斑巖脈切錯,西部控制長2720m,厚0.61m~27.0m,平均5.52m。呈似層狀、透鏡狀,具膨大、縮小,尖滅、再現之特征。產狀與地層一致,北東-南西走向,傾向南東,傾角一般2°~12°,平均7°18′。由片巖類、變粒巖類等組成,以矽卡巖為主,次為片巖類及變粒巖類,局部有電氣石石英脈順層分布。礦體主要賦于蝕變帶之頂部或上部及底部或下部,其容礦巖石與Ⅰ號礦化蝕變帶相同。
Ⅲ號礦化蝕變帶:位于南秧田巖組二段下部。東部控制長6180m,厚0.54m~48.29m,平均12.14m,中部被花崗斑巖脈切錯,西部控制長1770m,厚0.74m~36.96m,平均5.22m。呈層狀、似層狀及透鏡狀,具膨大、縮小,尖滅、再現之特征。產狀與地層一致,北東-南西走向,傾向南東,傾角6o。蝕變帶蝕變情況與Ⅰ、Ⅱ號礦化蝕變帶一致。以矽卡巖為主,次為變粒巖類及片巖類,局部有電氣石石英脈順層分布。礦休主要賦于蝕變帶之頂部或上部及底部或下部,其容礦巖石與Ⅰ、Ⅱ號礦化蝕變帶。
本區(qū)分為大漁塘、巖腳、南秧田、茅坪四個礦段,各礦段均見相對獨立的礦體,礦體主要賦存于南秧田巖組第二段的矽卡巖中。
圖2 南溫河鎢礦大漁塘礦段31勘探線剖面
礦石中鎢礦物主要為白鎢礦,金屬占有率94.56%,其次是黑鎢礦,金屬占有率為4.19%,鎢華的含量很低,金屬占有率僅為1.25%。非金屬礦物主要為石英、長石、云母、石榴子石、透輝石、透閃石、陽起石、簾石類、符山石、榍石、電氣石、螢石、方解石、綠泥石、高嶺石、多水高嶺石、三水鋁土礦等。
礦石主要有微-細粒他形-半自形晶粒狀結構,他形-半自形晶不等粒粒狀結構,包含結構,金屬礦物的連生結構,交代結構及交代殘余結構,碎裂結構等。
礦石構造主要有角礫狀構造,星散浸染狀構造,斑點及斑塊狀構造,斷續(xù)脈狀構造,平行脈狀構造,定向構造,條紋條帶狀構造,網脈狀構造等。
礦石中有益組分主要是WO3,伴生Cu、Sn、Gd、Ag、S。含礦層WO3:0.01-1.00%,均值0.36%;Cu、Sn、Gd、Ag、S等有益元素含量更低,均未達綜合利用要求。有害元素為As,在礦體中其含量為0.02-0.05%,鎢精礦As含量0.02%,As含量極低,對鎢精礦質量無大的影響。
區(qū)內大部分礦體均未出露地表,僅近地表零星分布氧化礦,大部分已開采。礦體埋深一般在0-1000m左右,區(qū)內鎢礦物主要為白鎢礦(大于94%),礦石自然類型為硫化型白鎢礦石。
研究區(qū)位于上揚子古陸塊,南溫河變質核雜巖體的北東部,其受后期的構造作用改造,呈現出不規(guī)則的穹隆狀,構造演化前后經歷了加里東期-印支期-燕山期-喜馬拉雅期。區(qū)內構造極為復雜,巖漿活動相對較為頻繁,圍巖蝕變受多期次構造及巖漿的前后疊加改造,對該地區(qū)成礦十分有利。
(1)地層條件:早元古界猛硐巖群南秧田巖組是研究區(qū)內鎢礦化主要富集地段。該巖組巖性為一套副變質巖系,其原巖主要由碎屑巖及碳酸鹽巖組成。其中碳酸鹽巖覆蓋全區(qū),是鎢礦體的主要賦存層位。其特點表現為規(guī)模大且連續(xù)性好。延伸穩(wěn)定部位可分為Ⅰ、Ⅱ、Ⅲ三層。在一、三段地層中碳酸鹽巖規(guī)模相對小且不連續(xù),礦化亦較差。地層中的碳酸鹽巖經多期酸性巖漿熱力和區(qū)域變質作用共同作用形成矽卡巖;而碎屑巖則發(fā)生矽卡巖化。呈層狀-似層狀產出,產狀與地層一致,具層控作用。顯然地層中碳酸鹽巖為后期白鎢礦床的形成提供了空間條件。
(2)沉積巖相條件:猛洞巖群原巖主要為泥質巖石、長英質碎屑巖夾碳酸鹽巖和磷質巖石。加里東運動使其發(fā)生強烈的變質作用,形成研究區(qū)的基底變質巖系。區(qū)內白鎢礦床嚴格收到基底變質巖系的層控作用影響,其中矽卡巖巖層為該區(qū)重要含礦層位。
(3)構造條件:研究區(qū)地處華南褶皺系中的滇東南褶皺帶。區(qū)內構造頻繁且復雜,為成礦元素的活化-淬取-遷移-富集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拆離斷層為導礦和容礦提供了有利條件。
(4)巖漿巖條件:該區(qū)巖漿巖發(fā)育,老城坡片麻狀花崗巖位于南秧田巖組的上部,其時代為晚志留世。巖漿巖活動引起的物源和熱源是成礦的主要礦源物質,是該區(qū)鎢礦成礦及熱力的主要來源。
根據研究區(qū)圍巖蝕變特征及礦物相互間的關系,成礦過程可劃分為2期(圖3)。
圖3 研究區(qū)鎢礦成礦階段劃分及礦物生成順序
(1)矽卡巖期。由上表可見,矽卡巖期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早矽卡巖階段、晚矽卡巖階段和氧化物階段;早矽卡巖階段:主要以生成透輝石→石榴石→硅灰石為主要特征。晚矽卡巖階段:形成陽起石→透閃石→綠簾石→符山石等含水硅酸鹽礦物。氧化物階段:開始出現石英→螢石礦物,是由高溫熱液作用形成。這一時期是白鎢礦的主成礦階段。
(2)石英-硫化物成礦期。此階段在高-中溫熱液交代作用下,矽卡巖發(fā)生熱液蝕變,矽卡巖礦物被交代形成綠泥石和絹云母,含米黃色塊狀白鎢礦的石英脈、電氣石石英脈常沿白鎢礦化矽卡巖頂、底分布。交代早期矽卡巖白鎢礦礦石,形成硫化物型白鎢礦礦石,使原形成的層狀、似層狀白鎢礦體更加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