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珊
摘要: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快速發(fā)展,許多農民為了改善生活條件,紛紛外出務工,因此導致農村中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如今,國家為了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完成脫貧攻堅戰(zhàn),大力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因此留守兒童這個社會問題也逐漸受到關注。其中留守女童作為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群體,所遭受到的問題比留守男童更為嚴重。本文采取結合走訪和現有材料的方式,從心理、情感、教育和安全幾大方面了解到我國農村女童所面臨的幾大問題,分析了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并從監(jiān)護人、社會與女童自身三個角度出發(fā),提出有關解決對策。
關鍵詞:農村、留守女童
一、背景
留守兒童指的是,父母一方或者雙方外出務工,而自己留在家鄉(xiāng)由父親、母親單方或委托其他親人例如爺爺奶奶等照顧的適齡兒童。留守兒童分為,城鄉(xiāng)流動兒童和農村留守兒童。2016年3月底以來,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在全國范圍內聯(lián)合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工作。截至目前,不滿十六周歲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902萬人。其中,由(外)祖父母監(jiān)護的805萬人,占89.3%;由親戚朋友監(jiān)護的30萬人,占3.3%;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jiān)護能力的31萬人,占3.4%。有36萬農村留守兒童無人監(jiān)護,占4%。0而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18年發(fā)表的《2018年農村留守兒童數據》顯示,全國的農村留守兒童仍有697萬余人,其中96%的農村留守兒童由祖父母或是外祖父母撫養(yǎng)照顧,其余4%由其他親戚朋友監(jiān)護。從年齡發(fā)布來看,6-13周歲的留守兒童規(guī)模最大,其實留守男童占比54.5%,留守女童占比45.5%。
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快速發(fā)展,許多農民為了改善生活條件,紛紛外出務工,因此導致農村中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如今,國家為了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完成脫貧攻堅戰(zhàn),大力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因此留守兒童這個社會問題也逐漸受到關注。其中留守女童作為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群體,所遭受到的問題比留守男童更為嚴重。
留守女童比起留守男童,自我接受度更低,受到的負面情緒更加明顯對自己總體上感到滿意的約占76.5%,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約有64.4%,比男童低5.9和8.6個百分點,而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女童比例有40.7%,比男童高6.6個百分點。 女童自評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來抑郁、焦慮、愛發(fā)脾氣、膽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 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經常覺得孤獨,不僅高于留守男童6.2個百分點,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個百分點。所以,抑郁癥、自閉癥在女童中比較常見。0
二、我國留守女童所面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問題凸顯
如今的孩子比較早熟,而在青春期的女童遇到的問題會比男童更多,如:生活與學習上的壓力、生理上的變化、青春期的情感萌生等情況都容易造成女童心理方面的變化。由于農村條件不足,沒人能夠對其及時進行心理疏通和科普,告知其這是成長過程中難免遇到的問題,就容易導致女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凸顯,造成其性情孤僻,更嚴重的有心理叛逆引起的離家出走、輟學甚至輕生等行為,這是一種十分嚴峻的現象。
(二)與監(jiān)護人之間存在感情隔閡
多數女童是與爺爺奶奶在一起居住,由于有些長輩年齡較大、文化水平較低、又有封建思想,所以在女童的成長過程中,無法對女童傳達正確的思想,甚至將自己的封建思想強加于女童身上,而女童也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容易產生家庭矛盾。在矛盾產生過后,大多數女童容易將情緒堆積在心中,而在外的父母大多未能及時給予安慰甚至會錯怪女童,從而導致女童積怨愈深,逆反情緒愈烈。長此以往,女童性格孤僻,或是叛逆,與監(jiān)護人之間感情存在隔閡,這對女童的成長極其不利。
(三)電子產品依賴性過度
如今電子產品逐漸普及,家長為了能夠更方便聯(lián)系與了解孩子,會選擇給孩子手機。對于農村留守女童而言,接觸電子產品無異于是接觸外界的一個渠道,通過網絡能夠了解到更多新鮮的事物。若利用得當,女童能夠與父母更好地建立感情,及時解決自己在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也有助于激發(fā)其對外面世界的向往,努力學習,發(fā)憤圖強。若利用不當,容易導致其沉迷網絡,無心學習。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多數無法對信息正確與否做出判斷,其正值建立世界觀價值觀的年齡,面對網絡世界五花八門的信息,容易迷失自我,上當受騙。過度依賴電子產品容易導致女童情感上的缺失,對網絡世界的人有情感依賴,不利于其身心健康。
(四)安全問題存在隱患
除了農村普遍的安全隱患,農村留守女童還面臨著相對于男童更嚴重的性安全問題。
當女生到12—16歲時進入生理發(fā)育期,家庭里若無人對女童及時進行生理健康以及性知識普及,容易造成女童生理衛(wèi)生達不到健康標準,造成身體疾病,致使正值青春期的女童受到困擾和疑惑。
另外在女童整個成長過程中,由于其缺乏自我保護意識與能力,缺少對正確性知識的掌握,缺少對突發(fā)事件的應變能力,所以其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犯。
(五)教育得不到保障
由于農村教育資源落后,師資力量不足,老師無法對女童的學習給予足夠關注;加之有些農民固有的封建思想,監(jiān)護人對女童的學習不夠重視,容易讓女童受到不公平待遇,無法接受科學教育的學習;或是女童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無法得到解決,對學習逐漸失去興趣,從而放棄學習。
三、留守女童現狀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父母與監(jiān)護人缺少對其的關愛與理解
由于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爺爺奶奶等監(jiān)護人年齡增長,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思想無法跟上時代的腳步,長期忽視女童在學習生活上的問題,無法及時給予女童情感上的關愛,甚至有時無法對女童所表現出異常行為情緒表示理解,及時疏通其不良情緒,從而造成女童在成長過程中情感缺失。
(二)社會環(huán)境與法律保障不夠有力
我國針對留守女童的法律保障并不足夠有力,并未嚴重打擊管制在農村的犯罪人員,不法分子有恃無恐。社會對女童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度,沒有給女童的成長創(chuàng)造一個足夠安全的環(huán)境,也沒有在各方面給予其足夠的知識普及;另外由于互聯(lián)網社會的復雜,沒有及時對網絡上的不良信息進行處理,就很容易導致不法分子對安全性薄弱的留守女童下手。
(三)學校的知識普及以及老師的關心不夠
學校對于留守女童而言,相當于是留守兒童的第二個家,也是留守女童的心靈港灣。學校承載了給孩子普及科學知識,教導其做人守法的作用。但目前我國農村教育資源落后、師資力量不足,學校沒有起到彌補留守女童心靈空缺的作用,在生理以及心理上的知識普及并不足夠,老師并不能夠給予女童足夠關心,甚至有些傷害正是老師造成的。
四、建議與對策
針對實際情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改變如今現狀提出建議:從監(jiān)護人的角度,監(jiān)護人應該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多加關心女童的成長情況,給予其關愛;從社會與學校的角度,應給女童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安全可靠的學習成長環(huán)境,填補女童留守在家的情感缺失;以及從女童自身的角度,應從各方面加強保護意識,加強自制力。
(一)從監(jiān)護人角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孩子出生后最開始信任的人。父母有一方能留在家里照顧孩子,關注孩子成長過程的情況,給孩子進行知識普及,教育孩子保護自己,在親情上給予女童最大的關愛;倘若父母雙方必須外出打工,也應多回家看望,多打電話,關心孩子在家情況,與孩子多談話交心,家里的長輩也應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及時關心孩子,那么也能減少女童現狀的發(fā)生。
(二)從社會角度
1.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加大農村經濟建設
大力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政府應該加大力度改善農村條件,加強農村經濟建設,使農民可以加入到政府投入的新農村項目,能夠使農民不用背井離鄉(xiāng),能夠在家陪伴孩子,減少留守女童如今的現狀產生。
2.完善留守兒童建檔,提高農村教育水平
雖然如今農村學校的學生并不多,但是也需要引起重視??梢葬槍α羰貎和慕n,定期對留守兒童做回訪,提高農村教育水平,彌補欠缺的教育資源,加強各方面的知識普及,努力做到讓學校能夠給予女童足夠的關心,填補女童在成長過程中缺失的關愛。
3.健全法律體系,不讓有心之人有可乘之機
法律是女童保護自己的有利武器,當遇到困難和受到侵犯時,女童必須依靠法律捍衛(wèi)自己,因此健全法律體系,加大對農村的巡查,打擊犯罪分子,樹立威嚴形象,不讓有心之人有可乘之機。
(三)從女童自身角度
除了需要家長和學校對女童進行知識普及之外,女童自身也需要去閱讀一些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書籍,加強自我保護意識,遇到困難和侵犯時及時尋求幫助,同時女童也要樹立拒絕誘惑的意識,提高自制力。女童也應該努力學習,好好學習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五、結語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在留守女童的成長過程中,其所遇到的問題不只是某個人某方面的責任,而是社會各界的共同責任。女童所遇到的問題也不只是一方面,而是多方面的,因此需要我們加強對留守女童的關注,共同伸出援手,讓留守女童可以在藍天下自由綻放。
參考文獻
[1]新華網.《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精準摸排數量902萬人 九成以上在中西部省份》[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 2016-11/09/c_1119882491.htm
[2]楊端國.新時代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問題及應對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21):30-31.
本文得到杭州師范大學阿里巴巴商學院余紅劍老師的指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