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龍,席強,劉月霞,張遵浩
1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放療科,河北 張家口 075000
2張家口教育學院醫(yī)學影像系,河北 張家口 075000
3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放療科,石家莊 050000
現(xiàn)今,精確放療已成為業(yè)內(nèi)主導,針對前列腺癌的調(diào)強放療(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被證實為有效手段。在前列腺癌IMRT中,提高靶區(qū)輸出劑量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治療效果。但由于治療中直腸、膀胱充盈度及其他因素影響了前列腺癌靶區(qū)位置穩(wěn)定性,從而必須著重考慮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OAR)損傷和計劃靶區(qū)(plan target volume,PTV)邊界縮放。KV級錐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臨床,并成為常規(guī)圖像引導放療(image guide radiation therapy,IGRT)手段。針對上述問題,應用日常CBCT校準的前列腺癌IGRT已經(jīng)被證實為有效方法。目前國內(nèi)臨床研究大都著重處理直腸、膀胱等器官對前列腺癌靶區(qū)的影響,而對盆腔區(qū)域骨骼(髖骨、骶骨、尾骨等)對CBCT校準影響的研究甚少,也未曾量化其所造成的誤差。本研究利用前列腺癌患者治療前KV級CBCT掃描獲取的內(nèi)植標記物位移信息,以量化指標誤差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作為評價標準,量化了盆腔區(qū)域骨骼對CBCT校準造成的影響,并探究了RMS與CBCT球管角度的關系。
選取2017年3—8月于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放療科接受治療的10例中危及以上前列腺癌患者。納入標準:①腫瘤僅適合放療治療;②體重指數(shù)為18~25 kg/m;③除前列腺特異性抗原外,其他生理、生化指標未見明顯異常。排除標準:①前列腺肥大,伴嚴重鈣化或出血;②合并直腸息肉或痔瘡。10例患者,年齡61~72歲,平均(71.5±4.1)歲,Gleason評分均≥7分。本研究通過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采用配備KV級CBCT的Synergy加速器和Visicoil金標記物(直徑1 mm,長度3 mm)。(圖1)
圖1 配備KV級CBCT的Synergy加速器和Visicoil金標記物
于放療開始前2周,采用經(jīng)直腸超聲引導術(shù)(transrectal ultrasound guidance,TUG)和細針抽吸術(shù)(fine needle aspiration,F(xiàn)NA)將標記物植入前列腺癌患者靶區(qū)中。每例植入3枚,標記物之間距離大于15 mm,并處于不同層面。
標記物植入1周后,所有患者均接受計劃CT掃描。采用仰臥位,除前列腺外盆腔其他區(qū)域?qū)雍? mm,前列腺區(qū)域1 mm,以提高靶區(qū)分辨率及標記物可視性。描繪體表及熱塑模上十字標記線,為實施放療進行準備。
大體腫瘤靶區(qū)(gross tumor volume,GTV):前列腺和包膜;臨床腫瘤靶區(qū)(clinical tumor volume,CTV):GTV+1 cm精囊根部+盆腔淋巴結(jié)引流區(qū)(視患者具體情況而定);計劃腫瘤靶區(qū)(plan tumor volume,PTV):CTV基礎上外擴5 mm。要求達到直腸V≤40%,膀胱V≤30%,恥骨聯(lián)合V≤25%,股骨頭 V≤5%,D<52 Gy,小腸 V≤5%,D<52 Gy。
患者輸出總劑量6600 cGy,分33次,每次200 cGy,全部患者共330次。
每位患者放療開始后,每周接受1次治療前CBCT掃描,共7次,全部患者共70次。掃描按照順時針方向,機架由-90°~90°旋轉(zhuǎn),采用Fast Prostate Seed S10快速掃描模式(時間約31 s),獲得171張平片。(圖2)
圖2 治療前CBCT掃描時 3個角度獲得的圖像
10例患者治療過程中前列腺靶區(qū)在3個方向上位移的平均值分別為:LR 0.51 mm,SI 1.33 mm,AP 1.36 mm;標準差平均值分別為:LR 0.06 mm,SI 0.24 mm,AP 0.14 mm。(圖3)
圖3 10例患者治療過程中前列腺靶區(qū)在 3個方向上的位移分布
10例患者每個方向上RMS平均值分別為:LR 0.02 mm,SI 0.06 mm,AP 0.07 mm;標準差平均值分別為:LR 0.01 mm,SI 0.03 mm,AP0.05 mm。(圖4)
圖4 10例患者RMS在 3個方向上的分布
LR方向上,RMS隨著機架角度升高而先升高,到達-67.5°后降低,到達0°后再升高。SI、AP方向上,RMS均隨著機架角度升高而先升高,到達0°后降低。(圖5)
圖5 10例患者每個方向上RMS與機架角度的關系
本研究記錄分析了10例前列腺癌患者每次IGRT治療前CBCT校準數(shù)據(jù),利用Uffe等開發(fā)的算法,量化了盆腔區(qū)域骨骼(髖骨、骶骨、尾骨等)對CBCT校準的影響,并獲得了各個方向量化指標RMS用于分析。
首先,在LR方向上,總曲線趨勢有別于其他方向,說明該方向具有運動獨立性。所有患者RMS平均值為0.02 mm,顯然該數(shù)值非常小,不會影響校準結(jié)果。從圖5可以看出,當機架角度為-67.5°和90°時(CBCT球管角度為22.5°和180°),LR方向上出現(xiàn)RMS兩個峰值,說明LR方向上機架位于上述角度時骶骨和尾骨對圖像影響大于標記物位移,是造成RMS較大的主要原因;另外RMS>RMS,這是由于CBCT球管位于180°時會受到骶骨和尾骨影響,從而增加了RMS值;當機架為0°時,LR方向上出現(xiàn)接近0的RMS最小值,說明此時處于90°的CBCT球管受到雙側(cè)髖骨影響甚微,但骨骼對RMS貢獻依舊大于該方向標記物位移貢獻,即RMS仍主要由雙側(cè)髖骨造成。其次,在SI和AP方向上,總曲線趨勢相似,說明兩個方向具有運動相關性。所有患者RMS和RMS平均值分別為0.06 mm和0.07 mm,該值大小同樣不足以對校準結(jié)果產(chǎn)生影響。從圖5可以看出,相同的結(jié)果(RMS>RMS)也是由于骶骨和尾骨造成的;兩個方向上RMS和RMS均大于LR方向上相應值,說明該角度上,標記物不同方向位移大小對RMS貢獻大于骨骼貢獻(如果骨骼貢獻足夠大,RMS應大于另外兩者,研究結(jié)果表明SI和AP方向上機架±90°時骶骨和尾骨對RMS貢獻較小,而標記物位移貢獻的RMS超過了RMS值);當機架為0°時,兩個方向上均出現(xiàn)RMS峰值,RMS>RMS的數(shù)值和結(jié)果分別證明雙側(cè)髖骨對RMS貢獻較小,且小于標記物不同方向位移貢獻。相似的結(jié)果亦被其他試驗者證明,例如Uffe等試驗得到LR 0.02 mm,SI 0.09 mm,AP 0.07 mm的結(jié)果。Poulsen等試驗結(jié)果也與上述一致(3個方向上分別為0.03、0.10、0.11 mm)。細微差別可能與樣本量(Uffe等為13例患者,Poulsen等為30例)、設備水平及掃描參數(shù)有關??傊?個方向上RMS均不會影響校準結(jié)果的準確性,說明前列腺癌KV級CBCT校準中誤差主要來源為器官充盈度變化及內(nèi)植標記物自身位移不確定性。因此,未來的試驗中需擴大樣本量,提高設備軟硬件水平和獲取圖像質(zhì)量,從而進一步提高誤差分析精度,獲得更精確的結(jié)果。綜上所述,相比于直腸、膀胱等器官充盈度造成的靶區(qū)位移影響,盆腔區(qū)域骨骼結(jié)構(gòu)(髖骨、骶骨、尾骨等)對前列腺癌IGRT治療中基于內(nèi)植標記物CBCT校準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但仍需提高軟硬件水平,例如KV級CBCT掃描準確度、單位時間獲取平片數(shù)量以及圖像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