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少華
1927年9月23日,南昌起義軍主力在潮安黨組織的接應下,順利進入潮州城。
潮州城,依傍韓江,交通便利,千百年來是粵東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商業(yè)繁盛,又是華僑之鄉(xiāng)。前委決定,把潮州城作為聯(lián)系起義軍各方的樞紐和后勤保障基地。這樣,剛剛上任為起義軍潮州警備司令的周逸群,不僅要負責潮州與汕頭的警備工作,還要集中力量為起義軍提供后勤保障,為起義軍籌集物資和軍餉。
起義軍進入潮州,上萬人馬的衣、吃、住等問題相當突出。于是,周逸群和潮安縣委、縣革委會全部出動,分別動員全縣各行各業(yè)的協(xié)會和組織,廣泛發(fā)動群眾支持起義軍。一時間潮州城沸騰起來,全城大街小巷都張貼有“歡迎起義軍到來”“打倒國民黨反動派”等標語。不少人已主動前往物資募集點捐獻大米、衣物或銀元。
在捐獻活動中,潮安商會可謂是走在捐獻大軍的最前頭,挑起了捐獻主力軍的重任。
潮安商會原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元月成立的海陽縣商會,當時為全國較早的四個商會之一。民國三年(1914年),海陽縣改稱為潮安縣,商會也隨之更名為潮安縣商會。是時,該商會已是全城32家同業(yè)公會的商會,是原潮州府屬各地最大的商會,又處府城,故有稱為潮州府商會,或簡稱潮安商會,會長鄭拱如。
9月23日,獲悉南昌起義軍的部隊進入潮州城,潮安商會會長鄭拱如、副會長林筑圓,就攜手全體同仁30多人前往起義軍駐地進行慰問。第二天,鄭拱如親自前往西湖涵碧樓,與起義軍領導商議捐獻事宜。當聽說起義軍急需籌集軍餉時,鄭拱如道:家父于南洋之時追隨孫總理,今吾等皆應盡微薄之力而助,并欣然接受籌集18萬大洋的要求。因時間緊迫,短時間內籌集巨額款項困難較大,于是采取分期方式籌集18萬大洋。
從涵碧樓出來后,鄭拱如迅速召集各行檔負責人商議,落實捐款具體計劃。后由于局勢急劇變化,國民黨黃紹竑部進攻潮州城,潮安商會即采取應急措施,改由各銀莊先行借支墊付??铐椈I集之后,由商會主管財務的許若雅星夜押往涵碧樓面交起義軍。起義軍在潮州雖然只有短短七天,且潮州城將被攻破的傳言四起,然而潮安商會卻毅然只用兩三天時間,分兩次共捐出軍餉10萬大洋。
潮安商會用這么短時間,而且還是在古城面臨著淪陷、新政權即將撤離的情況下捐出的巨款,是起義軍轉戰(zhàn)贛閩粵三省的最大捐款。此后,潮安商會還不顧遠處不時傳來敵軍隆隆炮聲,仍按原商定籌款18萬大洋的計劃繼續(xù)等款。與此同時,潮安商會還動員城里的糧行和糧店,將倉庫中糧食取出,分別運往揭陽和三河壩前線以及汕頭總指揮部,支持起義軍官兵抗擊敵人;動員棉布行業(yè)公會捐獻布匹、棉花,為起義軍制作軍裝和棉衣。潮安商會竭盡全力的義舉,被后人稱之為起義軍最大的后勤“軍需處”。
潮安商會為何有如此義舉?首先是離不開周恩來的人格魅力。周恩來兩次“東征”時曾住潮州,任東江各屬行政委員時關心潮州,給潮州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次是起義軍進入潮州城時軍紀嚴明,他們以與往日軍隊所不同的仁義和威武形象,深深地打動潮州人民的心。其三潮安商會及全城各行檔的領頭人,都與海外有密切關系。他們中許多人的海外至親,早年就是孫中山革命的支持者,對革命是有著天然的熱情。潮安商會被譽為南昌起義軍最大的后勤“軍需處”,為我黨我軍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戰(zhàn)勝強大敵人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與典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