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謄
每次參加婚宴,幾乎都聽能到人們對那套繁文縟節(jié)的議論,不少人都在一番感言后扔下“誓言”:將來我們孩子如果結(jié)婚可不要這么復雜。
但真的到了那一天,幾乎所有“發(fā)過誓”的人都反了悔:哪家的儀式也不簡單。相反,有的更復雜。
婚禮儀式,是時代的縮影,也是觀念的展示。按說國門打開了、思想解放了、觀念更新了,人們不該更多去注重表面形式。讓人納悶的是,物質(zhì)生活越好、時代發(fā)展得越進步,人們講究排場和形式的意識似乎越重、走入低俗化的傾向越厲害。
先是場面越來越大,動輒幾十桌,甚至上百桌的宴請。飯店也越來越會做生意,原本專供會議用的大廳,現(xiàn)在一廳多用。幾百號人在大廳里歡宴,也夠排場的。場所檔次越來越高,五星級賓館已成為首選目標,實在訂不上才屈就于四星級、三星級賓館。宴請標準越來越離譜,一兩百元一位的標準根本拿不出手。禮金越來越沉。即便是湊份子,五百六百的也有些“掉價”?,F(xiàn)在送上的禮金,頂過去的一兩桌酒席。少了不好意思不說,去參加人家的邀請,飯店里一坐,怎么樣也要對得起菜金的標準啊!
這些還算不上什么,“老太太裹腳布”式的儀式更讓人腦袋發(fā)脹。遇上有新意且妙趣橫生的還算是一種愉悅,要趕上主持人故弄玄虛令人生厭的、內(nèi)容枯燥無味形式呆板的,那真是在活受罪了。走也不是,坐也生煩,全然沒了賀喜的心情。
儀式雖長內(nèi)容豐富,這無可厚非。但往往是廢話連篇、生拉硬拽。不該說的也說,不該問的也問。我曾親眼所見,主持人問新郎:“你給最心愛的人買的這枚戒指是真金的嗎?”新郎回答“是”。主持人又問:“多少錢,是不是打折的?”新郎回答:“打過折還3000多呢,89折?!蔽铱吹叫履锔改傅哪樕袭敃r寫滿尷尬。
結(jié)婚原本是小兩口的事,但儀式上非要雙方的“老板”講話。內(nèi)容基本是定式化的,除了贊美就是夸獎,千篇一律的褒獎,等于什么沒說。
雙方父母代表講話也成了必不可缺的環(huán)節(jié)。碰上口才好的還行,對不善于言辭者就難為了,不少家長頭冒汗水、精神緊張,在兒女和眾人面前露怯,自己心里未必愉快,別人看著也不舒服。其實當著眾人說的話都是在演戲。父母對孩子的心里話,不可能讓第三者聽到。
最怕的是證婚人啰嗦。按說證婚是件嚴肅的事,言簡意賅把事說清楚就可以了。但現(xiàn)在的證婚被演化成了調(diào)侃、玩笑、逗樂。而且證婚詞又是模式化,什么“從相識到相知從相戀到相愛”,什么“婚姻有效、合法”,如此等等,對誰都是這一套。即便是有些能說會道的,翻來覆去地說,也有讓人煩的時候。
好不容易進入尾聲,差不多1個小時過去了。而此時部分人已先行離開。要么忙著趕第二場去了,要么去忙自己事去了。所有的婚宴幾乎都是如此,很難保證客人坐到底。儀式太長是主要原因。
許多人看不慣,下決心臨到自己頭上要改,但真正兌現(xiàn)者寥寥無幾。
獨生子女,決定了孩子不單純是自己父母說了算。周圍的親情“保護層”會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獻言獻策,有時甚至施加壓力、橫加干涉。父母不想張揚,爺爺奶奶不一定干;孩子不想大操大辦,老人不一定同意。在孩子的終身大事上,民主集中是抽象的。有一種不同聲音,就很難達到共識。所以最終結(jié)果往往是妥協(xié):別人怎么辦,咱也別落后。
隨俗易,脫俗難。即便是這些年很多孩子出國受到一些西方思想的影響,但在操辦婚姻問題上,還是很難跳出傳統(tǒng)的模式和圈子。
其實要改變這種狀況也未必就那么難,關鍵看是否愿意隨俗、能否扛得住閑言碎語。
婚姻說到底是自己的事,該怎么辦、不該怎么辦,兩口子說了算。儀式不過就是種形式。在意,可以大張旗鼓,轟轟烈烈;不在意,鴉雀無聲,平平淡淡,誰也不會說什么。
我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對“文明程度的高低”持這種觀點:越富裕文明程度越高,越有錢素質(zhì)就相對提高得越快。然而,最近遇到的一件非常普通的小事,幾乎顛覆了我的這一觀點,甚至讓我懷疑:把文明素質(zhì)提高的重點寄托在有錢人身上,靠得住嗎?
朋友住在號稱“島城最牛”的小區(qū)里。之所以“牛”,是因為小區(qū)的位置、環(huán)境、建筑質(zhì)量堪稱一流,曾獲得過國家大獎,更值得夸耀的是,由于小區(qū)采用先進的智能化管理,俄羅斯某知名城市的市長還為此專門前來觀摩考察。能住在這種小區(qū)的人,肯定不缺錢。地下停車場也驗證了這一點——只要馬路上跑的好車、名車,這里全能看得到。按說在這種環(huán)境中居住的人,應該是比較自覺、比較有素質(zhì),也比較懂文明。然而,事實讓人大跌眼鏡。小區(qū)規(guī)定,居民倒垃圾要自己送到地下車庫的垃圾桶里,然后由物業(yè)工作人員統(tǒng)一清理。從自己的住宅走出來不用幾米就是電梯,電梯直通地下車庫,出了電梯到垃圾桶最遠的距離頂多有四五米。把垃圾扔進垃圾桶,既保證了自家的衛(wèi)生,也保護了周邊環(huán)境的整潔,這本來是舉手之勞,也是居民分內(nèi)之事,更是雙贏的事,但是人們常常看到的是垃圾并沒放進桶里,而是堆在桶外面,或者扔在離桶不遠的空地上,或者地下車庫電梯的門口,甚至直接放在電梯里。
朋友對這些現(xiàn)象深惡痛絕。說都是錢燒的,養(yǎng)成了壞毛病。沒放進垃圾桶并不是桶里已經(jīng)滿了,而是有些所謂的干凈人怕去開啟桶蓋時臟了自己的手;扔在空地上,是有些人玩“瀟灑”省事;放在電梯口,是有些人懶得再走那幾步;至于放在電梯里,那更令人氣憤了,按下電梯按鈕等電梯上來隨手扔進去,再胡亂按一下樓層,管它怎樣了反正自己家干凈了!我曾親眼看到朋友說到的現(xiàn)象。那天,我們正要上樓,恰巧看到一位30來歲的少婦拎著兩袋垃圾走過來。正像朋友說的,她看都不看,隨手一甩,兩袋垃圾飛到了離垃圾桶還有一段距離的空地上。其中一袋碎了,垃圾散了一地,但她像什么事都沒發(fā)生一樣徑直走到一輛凌志吉普車前,很瀟灑地開著走了。那架勢讓人感覺目空一切又毫不在乎,看了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
我不知道這名少婦是何路神仙,但從她的衣著和擁有的駕座來看,肯定是個有錢的主。她一定認為,反正交了物業(yè)管理費,愛怎么辦是自己的自由。這種以金錢取代文明的觀念,在許多地方不同程度表現(xiàn)出來,結(jié)局就是不文明的行為讓人慘不忍睹、不可思議。不錯,交納了物業(yè)管理費,會有專人清理衛(wèi)生。那些領了工資的工人不管你把垃圾扔在何處,都會收攏在一起。但人都是有尊嚴的,清理垃圾的工人付出了勞動,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這種尊重不是以金錢為秤桿,而是一種良心的認知。如果忽視了這一點,剩下的便是遺憾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