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語陽
“男兒欲報國恩重,死到沙場是善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便將愛國之情視為至死的浪漫與深情。此情既有“滄桑不掩英雄氣,猶記當年誅寇時”的英雄氣概,也有“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定意志,更有“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的蕩氣回腸。
愛國之情起于“小家之義”。無數(shù)愛國志士舍小家為大家,舍小義取大義:林覺民毅然投身民主革命,他寫給妻子的絕筆信《與妻書》感人至深;趙一曼為革命捐軀,她臨刑前給兒子寫的家書讓人潸然淚下;毛澤東在得知兒子戰(zhàn)死沙場后,仍堅持思考新中國的強國之道,讓人肅然起敬。“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兒女私情本是人之常情,能放下兒女私情而扛起國家重任的民族英雄,怎能不令人欽佩?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
愛國之情亦起于“國育之恩”。全國勞動模范申紀蘭,作為唯一一位第一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一直積極維護新中國婦女勞動權利,倡導并推動“男女同工同酬”寫入憲法;抗疫英雄張定宇,身患絕癥,克服病痛,奮戰(zhàn)在收治肺炎患者病人最多的武漢金銀潭醫(yī)院的最前線,為打贏疫情阻擊戰(zhàn)不懼任何危險;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造就“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壯麗景象。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愛國是本分,也是職責,是心之所系、情之所歸。
余光中先生曾寫過:“……但我的國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滾滾向東,民族的意志永遠向前?!鄙硖幱诤推侥甏?,吾輩少年定將接過時代的接力棒,在心中牢筑愛國之情,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指導老師點評:誰說革命者不深情,誰說愛國情懷不浪漫?小作者筆下的“愛國之情”就是如此浪漫與深情。先烈們懷“小家之義”,志士們報“國育之恩”,吾輩少年感其情、彰其義,復興路上,我們一起不懈奮斗。
(責編 / 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