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錕 尹志豪
廣東省東莞市中醫(yī)院骨科 523000
頸型頸椎?。ň植啃皖i椎?。┦情L期伏案低頭工作導致頸椎原有生理曲度變直,近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生活環(huán)境及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工作環(huán)境逐漸由戶外轉向戶內,體力勞動逐漸轉為伏案工作,從而形成頸型頸椎?。?]。據(jù)悉近年頸型頸椎病發(fā)生率持續(xù)升高并趨于年輕化,以疼痛、活動受限等為臨床癥狀,若未及時控制病情會直接影響其生活質量,鑒于此臨床需采取有效方案進行治療,旨在改善我國居民生活質量及幸福指數(shù)[2]。既往多采用西藥進行治療,其雖可迅速起效但療效欠佳、極易復發(fā),而推拿、按摩等中醫(yī)治療方案不僅操作簡單、患者接受程度高,亦可降低疾病復發(fā)率,棍點理筋手法由傳統(tǒng)推拿演變而來,為明確其在臨床價值,本文遴選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東莞市中醫(yī)院收治頸型頸椎病患者60例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1.1 納入標準 ①經CT、MRI檢查確診者;②存在頸部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者;③適用保守治療者;④知曉本次研究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⑤八段錦運動初學者;⑥臨床資料完善者;⑦意識清晰可配合實施治療者。
1.1.2 排除標準 ①其他型頸椎病者;②落枕、頸椎外傷、頸椎先天畸形者;③精神及心理疾病者;④長期臥床者;⑤嚴重軀體疾病者;⑥無法堅持鍛煉者;⑦無法配合完成問卷調查者;⑧自愿退出本次研究者;⑨自我疲勞分級≥17分[3]。
1.1.3 基礎資料 遴選60例頸型頸椎病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觀察組30例中男/女=18/12,年齡(56.32±5.14)歲,病程(3.92±1.41)年;對照組30例中男/女=17/13,年齡(56.34±5.11)歲,病程(3.96±1.42)年;兩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本研究經東莞市中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推拿治療:指導患者選擇俯臥位,用掌推法沿脊柱兩側足太陽膀胱經自上而下行推法(2 min/次),而后沿著腰椎兩側使用掌根揉法、滾法施術(5 min/次),并使用雙手拇指對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等穴位按摩(5 min/次),隔天1次,20 min/次,持續(xù)治療6次。觀察組采用棍點理筋手法+練功治療:(1)棍點理筋手法:以醫(yī)院設計的頭端尖尾端大的特制木棍作為治療輔助工具,在治療前首先對患者病情進行查體,尋找壓痛點;其次利用棍進行治療,先采用搟法大面積放松腰背部肌肉、筋膜,再使用搓揉法松解表皮肌肉,而后在壓痛點進行點按(力度由輕到重,用力均勻滲透),隔天1次,20 min/次,持續(xù)治療6次。(2)練功:采用集體學習、健康講座結合方法進行培訓,通過放映VCD演示分解每個動作規(guī)范及注意事項;所有動作根據(jù)國家體育總局健身中心發(fā)布的《八段錦》光盤為主,在練習時配合傳統(tǒng)音樂進行,醫(yī)務人員指導過程中需注意觀察患者的動作、呼吸及整體狀態(tài),并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調整鍛煉強度。
1.3 觀察指標 (1)根據(jù)疼痛緩解程度判定,判定標準:顯效(疼痛明顯緩解)、有效(疼痛較治療前緩解)、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4]。(2)臨床指標包括:疼痛程度參考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價,分值0~10分,得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高;功能障礙指數(shù)(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從疼痛程度、生理自理、提物等方面評價,分值0~50分,得分越高功能障礙越嚴重[5]。(3)頸椎活動度:應用頸椎方盤量角器測量患者前屈、后伸、左右側屈、左右旋轉的活動度,角度越大活動度越好。(4)觀察兩組治療8周后頸椎病再復發(fā)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選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臨床指標、頸椎活動度等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臨床療效等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χ2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P<0.05表示。
2.1 統(tǒng)計兩組臨床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為76.67%,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92,P=0.022),詳見表1。
表1 兩組頸型頸椎病患者臨床療效[例(%)]
2.2 統(tǒng)計兩組臨床指標 治療前兩組疼痛程度、ODI 2項指標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4周、8周觀察組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頸型頸椎病患者臨床指標(分,±s)
表2 兩組頸型頸椎病患者臨床指標(分,±s)
注:對照組選用常規(guī)推拿治療,觀察組選用棍點理筋手法+練功治療;與本組治療前對比,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shù)30 30疼痛程度治療前5.45±1.51 5.46±1.62 0.045 0.980治療后4周3.42±0.58a 2.06±0.45a 10.147<0.001治療后8周2.88±0.91a 1.51±0.42a 7.486<0.001功能障礙指數(shù)治療前43.72±7.23 44.21±6.52 0.275 0.784治療后4周36.21±7.92a 30.74±7.56a 2.736 0.008治療后8周31.91±6.31a 22.94±5.62a 5.814<0.001
2.3 統(tǒng)計兩組頸椎活動度 治療前兩組頸椎活動度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4周、8周觀察組頸椎活動度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頸型頸椎病患者頸椎活動度(°,±s)
表3 兩組頸型頸椎病患者頸椎活動度(°,±s)
注:對照組選用常規(guī)推拿治療,觀察組選用棍點理筋手法+練功治療;與本組治療前對比,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shù)30 30例數(shù)30 30前屈治療前37.21±8.04 36.92±8.34 0.137 0.891左右側屈治療前65.97±10.86 66.31±10.42 0.123 0.992治療后4周40.09±7.26a 44.15±6.25a 2.321 0.024治療后4周71.74±8.62a 77.02±6.51a 2.677 0.009治療后8周42.08±8.02a 47.24±6.52a 2.734 0.008治療后8周75.38±8.11a 83.05±9.42a 3.379 0.001后伸治療前26.71±7.62 26.24±7.51 0.241 0.811左右旋轉治療前97.10±10.35 98.55±9.79 0.557 0.579治療后4周28.71±2.31a 31.64±2.41a 4.807<0.001治療后4周113.34±10.25a 119.18±9.61a 2.276 0.026治療后8周33.12±6.52a 39.94±6.91a 3.932<0.001治療后8周118.62±11.02a 125.19±10.71a 2.342 0.023
2.4 統(tǒng)計兩組復發(fā)率 觀察組治療8周后復發(fā)1例,占比3.33%;對照組治療8周后復發(fā)6例,占比20.00%,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43,P=0.044)。
隨著近年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的普及,生活及工作方式發(fā)生巨大變化,導致頸型頸椎病發(fā)生率持續(xù)升高并呈現(xiàn)年輕化、職業(yè)化。研究發(fā)現(xiàn),頸型頸椎病為頸椎病前期表現(xiàn),此時不僅臨床癥狀較輕且易控制[6],臨床學者認為該病是纖維環(huán)表面、關節(jié)突周圍神經異常引起的疾病,以頸肩部酸脹不適、頸部活動受限等為臨床癥狀,對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有嚴重影響,鑒于此需及早進行治療[7]。
西藥為臨床治療頸型頸椎病首選方案,其雖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對控制病情進展、降低疾病復發(fā)率無理想價值,受益于中醫(yī)技術在臨床的發(fā)展,中醫(yī)按摩、湯劑、練功等被應用在臨床治療中,棍點理筋手法、八段錦練功均為常見中醫(yī)方案,為明確其臨床價值本文選擇60例患者進行對比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療效(96.67%)高于對照組(76.67%),治療后4周、8周ODI與疼痛程度及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由此證實棍點理筋手法配合八段錦在控制頸型頸椎病病情中極具優(yōu)勢。分析:棍點理筋手法由徐廣堅醫(yī)師所創(chuàng),臨床主要應用在關節(jié)紊亂、脊柱側彎等治療中,通過治療可達到疏經通絡、活血化瘀功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其次治療中通過手摸心會,使用拇指對肌肉、筋膜病變進行定位,而后以棍點代手,利用杠桿原理消除筋膜、肌纖維的粘連,在改善局部血運的同時,促進局部炎癥的吸收,其與常規(guī)推拿相比不僅操作簡單、省時省力,亦可提高治療效果[8-10]。八段錦通過前屈、后伸、抬頭、低頭、左右扭轉等動作可對頸部肌群進行鍛煉,并對各個部位、關節(jié)進行鍛煉,促進頸椎功能恢復,將其與棍點理筋手法聯(lián)合可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既可增加腰部、頸背部肌群力量,亦可達到疏經通絡、活血化瘀的目的,提高頸型頸椎病患者病情控制效果,避免疾病反復發(fā)作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1-12]。
綜上所述,棍點理筋手法配合八段錦練功在改善頸型頸椎病患者頸椎活動度及臨床癥狀中可行性較高,亦可降低治療后復發(fā)率,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