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俊光,柯 鋒,梁振榮,張 龍,戴梓茹, ,施紹穎,羅 丹,李官連
(1.欽州市食品風味分析與調(diào)控重點實驗室,北部灣大學食品工程學院,廣西欽州 535011;2.廣西天龍泉酒業(yè)有限公司,廣西河池 546400)
白酒有機酸按物理性質(zhì)可以分成三類:C1~C6的揮發(fā)性脂肪酸、C7~C22的不揮發(fā)脂肪酸和熱不穩(wěn)定酸(如琥珀酸、草酸、檸檬酸等多元酸)[1]。有機酸的組成和含量不僅影響白酒發(fā)酵過程微生物的生長與繁殖[2?4],也影響酯類香氣物質(zhì)的合成[4?5]。作為成品酒的重要呈味物質(zhì),有機酸還能起到呈香、助香、減少刺激和緩沖平衡的作用,其含量高低及相互比例直接影響著白酒的風味、質(zhì)量[4?5]以及飲后舒適度[6?7]。
米香型白酒是中國四大基本白酒香型之一,以大米為原料、小曲為糖化發(fā)酵劑,經(jīng)米飯固態(tài)培菌糖化、加水半液態(tài)發(fā)酵以及蒸餾而成[8]。隨著產(chǎn)業(yè)設備技術的發(fā)展以及白酒消費習慣的改變,以效率提升、風味優(yōu)化為目的的米香型白酒的現(xiàn)代化和低度化生產(chǎn)成為歷史的必然[9?11]。目前,米香型白酒在市場上呈現(xiàn)風味多樣化,不同工廠的風味物質(zhì)分布差異非常大[12]。關于米香型白酒有機酸的產(chǎn)生與分布的報道較少[13?14],有待進一步細化研究。有機酸的定量一直是白酒風味物質(zhì)研究的重點和熱點之一。目前,可以檢測白酒有機酸的方法有氣相法[15]、氣質(zhì)法[16?17]、離子色譜法[18?20]、液質(zhì)法[21]、液相法[22?24]等。氣相直接檢測技術適用于揮發(fā)性高的脂肪酸檢測[15],但不適合熱不穩(wěn)定酸(如乳酸)的檢測。氣相(質(zhì))衍生技術可以實現(xiàn)乳酸等熱不穩(wěn)定酸的檢測,但操作繁瑣[16?17]。陰離子交換色譜法可實現(xiàn)白酒短、中鏈揮發(fā)酸和包括乳酸在內(nèi)的難揮發(fā)酸的同時檢測,但儀器專用、購置成本高[18?20]。高分辨液相質(zhì)譜可實現(xiàn)白酒中多種微量有機酸的檢測,但儀器和檢測成本昂貴[21]。液相色譜法成本相對較低,在白酒有機酸的檢測中應用較多,已實現(xiàn)了對乙酸、乳酸及其它熱不穩(wěn)定酸的檢測[22?24],但尚未見其對白酒短鏈脂肪酸檢測的報道[25?26]。
鑒于短鏈脂肪酸的重要性[6?7],以及液相色譜因價格比離子交換色譜、氣相質(zhì)譜、液相質(zhì)譜便宜而在工廠中更為普及的事實,本研究將利用液相色譜開發(fā)一種能實現(xiàn)短鏈脂肪酸和熱不穩(wěn)定脂肪酸同時檢測的技術,并對米香型白酒的發(fā)酵過程進行跟蹤,以期為米香型白酒生產(chǎn)提供有機酸品控的實用性手段,明確其發(fā)酵過程中不同有機酸的變化規(guī)律。
米香型白酒發(fā)酵醪、小曲(糖化力34 g/100 g,發(fā)酵力37%vol) 廣西天龍泉酒業(yè)有限公司;晚稻大米廣西河池市售;葡萄糖酸溶液(純度51%)、甲醇、磷酸、乙酸、KH2PO4、草酸、L-蘋果酸、檸檬酸、富馬酸、丙酸、正丁酸、異丁酸、正戊酸、L-酒石酸、奎尼酸、甲酸、丙酮酸、琥珀酸、異戊酸、抗壞血酸、L-乳酸 色譜純,上海麥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Alliance 高效液相色譜儀(配備2695HPLC 分離單元、2996PDA 檢測器、Empower 工作站) 美國Waters 儀器公司;DK-98-II 電熱恒溫水浴鍋 天津市泰斯特儀器有限公司;INNOVA 43R 落地式低溫搖床 上海巴玖實業(yè)有限公司;H1850 高速離心機 湖南湘儀實驗室儀器開發(fā)有限公司;ME204E 電子天平 梅特勒-托利多儀器(上海)有限公司;Cascada I 實驗室超純水系統(tǒng) 美國Pall 公司;0.22 μm SLGP 033RB針頭濾膜 美國Millipore 公司;PHS-3E 雷磁pH 計 上海儀電科學儀器股份有限公司;白酒生產(chǎn)中試線(配備100 kg 蒸飯鍋一套、300 L 控溫發(fā)酵罐5 個) 廣西天龍泉酒業(yè)有限公司。
1.2.1 定性標準溶液的配制 稱取適量化合物,配制成草酸100 mg/L、L-酒石酸800 mg/L、葡萄糖酸5000 mg/L、奎尼酸150 mg/L、甲酸200 mg/L、丙酮酸40 mg/L、L-蘋果酸400 mg/L、抗壞血酸60 mg/L、L-乳酸400 mg/L、乙酸5000 mg/L、檸檬酸200 mg/L、富馬酸6 mg/L、琥珀酸400 mg/L、丙酸400 mg/L、異丁酸400 mg/L、正丁酸400 mg/L、戊酸400 mg/L、異戊酸400 mg/L的單標,用于不同有機酸保留時間和峰形的確定。上述單標溶液等體積混合后用于色譜條件的優(yōu)化,不同色譜條件下色譜峰的辨識基于峰形、強度和出峰順序。
1.2.2 色譜的基本操作條件 色譜柱:Waters Atlantis?T3 色譜柱(4.6 mm×250 mm,5 μm);流動相A:甲醇溶液;流動相B:KH2PO4緩沖液(0.02 mol/L,pH2.6);洗脫方式:線性梯度;流速變化方式:恒速;柱溫:30 ℃;進樣量:10 μL;檢測波長:210 nm。
1.2.3 色譜條件的優(yōu)化和有機酸的定性 在檢測波長、流動相pH 固定的前提下,分別進行了線性洗脫梯度一(見表1),流速分別是0.43、0.40、0.37 mL/min的比對實驗A、B、C,確定出適合的流速。進而在最佳流速條件下,進行梯度二、三(見表1)的比較實驗E、F,以確定分離度高且檢測周期短的優(yōu)化洗脫梯度。在優(yōu)化的色譜條件下,測定每個有機酸的保留時間,完成有機酸的定性。
表1 優(yōu)化過程所采用的三種洗脫梯度Table 1 The comparison of the three eluent gradients adopted in the optimization process
分離度的計算公式為[27]:Rs=2(tR2?tR1)/(Y1+Y2)
式中,Rs是兩個相鄰組分的分離度;tR1、tR2和Y1、Y2分別為兩組分的保留時間和峰寬。
1.2.4 混合標準儲備液的配制 稱取各種標準品適量,用KH2PO4緩沖液溶解并定容至100 mL 容量瓶,得到濃度為草酸500 mg/L、L-酒石酸4000 mg/L、葡萄糖酸25000 mg/L、奎尼酸750 mg/L、甲酸100 mg/L、丙酮酸200 mg/L、L-蘋果酸2000 mg/L、抗壞血酸300 mg/L、L-乳酸2000 mg/L、乙酸20000 mg/L、檸檬酸1000 mg/L、富馬酸30 mg/L、琥珀酸2000 mg/L、丙酸2000 mg/L、異丁酸2000 mg/L、正丁酸2000 mg/L、戊酸2000 mg/L、異戊酸2000 mg/L的混合標準儲備液,4 ℃保存。
1.2.5 標準曲線的建立與樣品定量 分別吸取2.5、5、10、20、40 mL 混合標準儲備液于100 mL 容量瓶中,用KH2PO4緩沖液定容,得到5 個混合標樣的濃度梯度。在優(yōu)化的條件下對濃度梯度1~5 由低到高進行檢測,將峰面積(y)和濃度(x)進行強制過原點的線性擬合,建立標準曲線。將液相測出樣品的不同有機酸的峰面積帶入各自的標準曲線,即可實現(xiàn)樣品中有機酸定量。
1.2.6 定量方法的方法學評估 把最低濃度標準溶液逐步稀釋檢測,取信噪比等于S/N 3 和10 時對應分析物的濃度作為檢出限和定量限。向米香型白酒9 d 發(fā)酵液的5 倍稀釋液中加入等體積的梯度4 混合標準溶液,平行測定6 次,計算出相應組分的加標回收率和相對標準偏差。
1.2.7 米香型白酒的發(fā)酵和取樣 米香型白酒的發(fā)酵工藝路線為:大米→淘洗→蒸飯→冷卻→加曲糖化→加水入罐→發(fā)酵。操作要點為:
a、蒸飯
將100 kg 大米置于不銹鋼桶中浸泡2 h,倒入蒸飯機中預煮45 min,然后開蓋邊攪拌邊加入適量的水,進行第2 次蒸煮33 min,再次開蓋攪拌加水(米飯水分控制在64%~66%),進行第3 次蒸煮25 min,出鍋攤晾,降溫至33 ℃,下曲1 kg,轉(zhuǎn)入糖化槽進行糖化。
b、糖化
室溫糖化24 h,期間每8 h 翻拌一次,加入重量比120%的水混合均勻,用泵抽入發(fā)酵罐中進行發(fā)酵。
c、發(fā)酵
發(fā)酵12 d,前6 d 發(fā)酵溫度控制在27~29 ℃,此為主發(fā)酵期,后6 d 控制在21~22 ℃,此為后發(fā)酵期。
d、取樣與檢測
共進行3 次發(fā)酵實驗,分別取每批實驗的第0、3、6、9、12 d的醪液進行有機酸、總酸的檢測;分別取每批實驗的第0、1、2、3、6、9、12 d的樣品進行有酒精度、pH的檢測。
1.2.8 有機酸的檢測 將所取樣品以8000 r/min 離心15 min,然后經(jīng)0.22 μm 針頭微孔濾膜過濾至樣品瓶。在優(yōu)化的色譜條件下檢測,進樣量:10 μL,外標法定量,每個樣品檢測三次。
1.2.9 酒精度、總酸、pH的檢測 參照GB/T 10345-2007《白酒分析方法》的密度瓶法測定酒精度、電位滴定法測定總酸、pH 計法測定pH,結果分別以酒精的體積占比(% V/V)、以乙酸計的濃度(g/L)、pH 值表示,每個樣品檢測三次。
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6 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數(shù)據(jù)以三次實驗的九個檢測數(shù)據(jù)的平均值±標準偏差形式表示。
本研究是在利用Waters Atlantis?T3 色譜柱測定毛葡萄發(fā)酵液中有機酸的基礎上增加6 種短鏈脂肪酸的檢測方法開發(fā),其檢測波長210 nm、柱溫箱溫度30 ℃、流動相為“甲醇和KH2PO4緩沖液(0.02 mol/L,pH2.6)”、進樣量10 μL[28],被直接沿用。由于短鏈脂肪酸的出峰較晚,需采用梯度洗脫縮短檢測周期。
首先采用梯度一(見表1)、流速0.43 mL/min 進行標樣分離(結果見圖1),發(fā)現(xiàn)除奎尼酸(峰4)與甲酸(峰5),異丁酸(峰15)與正丁酸(峰16)分離度略差外,其它有機酸均能有效分離。降低流速可以提高分離度,為此進行了0.40、0.37 mL/min 分離效果的比對實驗,結果見圖2。為提高圖片的可視性,圖2只顯示了6~34 min 時間段的圖譜。經(jīng)比對計算,流速0.43、0.40、0.37 mL/min 對應的奎尼酸與甲酸分離度分別達到1.26、1.51、1.61。鑒于流速0.40 mL/min條件下二者達到了完全分離(分離度≥1.50)[27],且較0.37 mL/min的檢測周期短,故確定0.40 mL/min為優(yōu)化的洗脫流速。
圖1 18 種有機酸標樣在流速0.43 mL/min的HPLC 色譜圖Fig.1 Chromatograms of 18 organic acid standards at eluent velocity of 0.43 mL/min
圖2 18 種有機酸標樣在不同流速下的HPLC 色譜圖Fig.2 Chromatograms of 18 organic acid standards at three eluent velocities
在梯度一、流速0.40 mL/min的洗脫條件下,異丁酸與正丁酸的分離度已達到1.39,能較好地實現(xiàn)定性、定量??紤]到最后出峰的異戊酸在此條件下保留時間已達到63 min,且流動相重新回到下一個測定起始狀態(tài)需要較長的平衡時間,不再進行降低洗脫強度提高分離度的實驗,而是進行為縮短檢測周期而降低洗脫強度的梯度二、梯度三比對試驗。洗脫液中有機相甲醇比例增加時,會減弱有機酸疏水端與固定相的作用,縮短保留時間[26],但流動相甲醇比例過高、梯度改變速率過快時會導致磷酸鹽析出而造成色譜柱堵塞[26],因而梯度洗脫終點設為42%且梯度變化較緩慢。三種梯度條件下,四種酸的分離情況見圖3。梯度一、二、三所對應的異丁酸與正丁酸的分離度分別為1.39、1.13、1.28,異戊酸的保留時間分別為63.02、61.73、62.69 min,可以看出梯度改變對檢測周期縮短作用不大,卻會明顯降低分離效果,因而仍選取梯度一作為優(yōu)化的洗脫梯度。
圖3 18 種有機酸標樣在三個洗脫梯度下的HPLC 色譜圖Fig.3 Chromatograms of 18 organic acid standards at three eluent gradients
在優(yōu)化的條件下確定每個有機酸的保留時間,實現(xiàn)了18 種有機酸的定性(見圖4)。除異丁酸與正丁酸的分離度為1.39 未達到完全分離外,其它相鄰有機酸的分離均實現(xiàn)完全分離[27]。
圖4 優(yōu)化條件下18 種混合標準品的HPLC 譜圖Fig.4 Chromatograms of 18 organic acid standards under optimum condition
在優(yōu)化的條件下對5 個混合標準梯度進行檢測,將峰面積(y)和濃度(x)進行強制過原點的線性擬合,建立標準曲線,進行方法評價。標準曲線及其線性范圍與R2、檢出限、定量限、加標回收率、標準偏差的結果見表2。結果顯示,該方法的線性范圍較寬,標準曲線R2為0.9891~0.9999;檢出限0.084~0.941 mg/L,定量限0.280~3.138 mg/L,加標回收率93.03%~107.21%,相對標準偏差<3.70%,說明該方法線性良好,精密度和準確度高,可用于米香型白酒發(fā)酵液、米酒的檢測。
表2 有機酸組分的保留時間、線性范圍、標準曲線、相關系數(shù)、檢出限、定量限、加標回收率、標準偏差Table 2 Retention time,linear range,regression equation,correlation coefficient,limit of detection,limit of quantitation,recovery,RSD of organic acids by HPLC
2.4.1 米香型白酒發(fā)酵過程有機酸的變化 米香型白酒發(fā)酵液中有機酸變化見圖5。主要有機酸的變化趨勢不一樣:檸檬酸和富馬酸呈現(xiàn)主酵明顯下降,而后酵趨于平穩(wěn)的趨勢;L-蘋果酸、丙酮酸、奎尼酸呈現(xiàn)先升后降的趨勢,但峰值出現(xiàn)時間各不相同,前期上升可能與主酵期間酵母代謝活躍有關[3],而L-蘋果酸的后期下降或與蘋乳發(fā)酵有關[29];葡萄糖酸、琥珀酸、L-乳酸、異戊酸在發(fā)酵過程中一直呈上升趨勢,可能與釀酒酵母在主酵、耐酒精的產(chǎn)酸菌在后酵都容易產(chǎn)生此類酸有關[3,10,17];乙酸、草酸和正丁酸在發(fā)酵前期變化不大、后期增加明顯,可能與釀酒酵母不易產(chǎn)生此類酸而耐酒精的產(chǎn)酸菌在后酵容易產(chǎn)生此類酸有關[3,17,30];正戊酸在前9 d的發(fā)酵液中均未檢出,只在第12 d 發(fā)酵液中有檢出。不同發(fā)酵時間醪液的有機酸圖譜不相同,說明與發(fā)酵溫度、曲種、料水比一樣,發(fā)酵時間也是影響米香型白酒有機酸組成的一個關鍵工藝參數(shù)。
圖5 發(fā)酵過程18 種有機酸的變化情況Fig.5 The changes of 18 organic acids during fermentation
12 d 發(fā)酵是米香型白酒的常用工藝,故對12 d醪液的有機酸組成進行詳細的分析。12 d 發(fā)酵液的總有機酸含量為24505 mg/L,各有機酸濃度按由大到小的順序依次是:L-乳酸>乙酸>異丁酸>異戊酸>琥珀酸>葡萄糖酸>正丁酸>奎尼酸>丙酸>檸檬酸>甲酸>正戊酸>L-酒石酸>草酸>L-蘋果酸>丙酮酸>富馬酸>抗壞血酸。其中,占總有機酸比例達10%以上的有5 種,分別是L-乳酸(占19.76%)、乙酸(占15.64%)、異丁酸(占15.47%)、異戊酸(占14.28%)、琥珀酸(占13.30%)。與初始醪液相比,12 d 醪液中只有檸檬酸、L-蘋果酸、富馬酸的含量出現(xiàn)降低,降幅分別達到54.51%、64.34%、46.93%;其它有機酸均增加,增幅達100%以上的有機酸按由大到小的順序依次是葡萄糖酸(73.10 倍)、乙酸(38.64 倍)、奎尼酸(17.87 倍)、正丁酸(4.89 倍)、琥珀酸(3.88 倍)、甲酸(3.28 倍)、異丁酸(2.67 倍)、L-乳酸(1.85 倍)、丙酮酸(1.57 倍)、丙酸(1.56 倍)、異戊酸(1.22 倍)。
2.4.2 米香型白酒發(fā)酵過程中總酸、pH、酒精度、總有機酸的變化 發(fā)酵過程中醪液的pH、酒精度見圖6。酒精度在主酵期間增加明顯,前3 d 就達到最終酒精度的91.8%。pH 在整個發(fā)酵過程中呈下降趨勢,表明發(fā)酵過程游離氫離子在一直增加,且后酵也有較多的游離酸性物質(zhì)產(chǎn)生;12 d 醪液的pH 較初始醪液降低了10.58%。
圖6 發(fā)酵過程pH、酒精度的變化Fig.6 Change of pH,alcohol by volume during fermentation
總酸、總有機酸的變化見圖7??偹岷涂傆袡C酸在發(fā)酵過程中一直呈上升趨勢,12 d 醪液的總酸和總有機酸較初始醪液分別增加了2.42 倍和1.95 倍。后酵發(fā)酵液中酒精度高而對應的總酸和總有機酸呈增加趨勢,可能與發(fā)酵液中有源自釀酒小曲的耐酒精的乙酸菌、乳酸菌等存在有關[29?30]。
圖7 發(fā)酵過程總酸、總有機酸的變化Fig.7 Change of total acidity and total organic acid during fermentation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紫外二極管陣列法建立了米香型白酒中包括短鏈脂肪酸在內(nèi)的18 種有機酸的定量分析方法。該方法線性好(R2>0.989)、定量限低(0.280~3.138 mg/L)、加標回收率高(93.03%~107.21%)、精密度好(<3.70%)。方法可同時準確定量測定揮發(fā)性短鏈脂肪酸和熱不穩(wěn)定多元羧酸的檢測方法,為米香型白酒的品質(zhì)控制提供了一個有效手段,也為果酒果醋發(fā)酵液等有機酸的檢測提供了一個潛在的方法。米香型白酒發(fā)酵過程中,pH、總酸、總有機酸的變化趨勢相對應,且12 d 醪液總有機酸占總酸的70%,說明本方法所監(jiān)測到的有機酸覆蓋了發(fā)酵液酸性物質(zhì)的絕大部分。不同有機酸隨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不同。12 d 醪液總酸和總有機酸較初始醪液分別提高了2.42 倍和1.95 倍,說明米香型白酒的發(fā)酵過程是一個明顯的增酸過程。L-乳酸、乙酸、異丁酸、異戊酸、琥珀酸在12 d 發(fā)酵醪中含量占比大于10%,為米香型白酒發(fā)酵液中含量高的5 種主要有機酸。乙酸、L-乳酸、異丁酸、異戊酸在發(fā)酵后期增加明顯,可能與后酵有能耐受高酒精度的產(chǎn)酸菌存在有關。不同發(fā)酵進程對應的有機酸分布差異較大,暗示著在其它參數(shù)一定的情況下選擇合適的發(fā)酵終止時間是控制米香型白酒有機酸組成的一個有效工藝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