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新凱
常芝青(1911—1985),山西交城人,青年時代就投身報界,一生從事新聞報刊出版工作,與筆墨為伴,1935年入黨。1940年3月,他奉命參與創(chuàng)辦中共晉西區(qū)黨委主管的《抗戰(zhàn)日報》(后改為《晉綏日報》),先后擔任總編輯、社長,并兼任新華社晉綏總分社社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新華日報社社長、中共中央西南局宣傳部副部長、《光明日報》總編輯、《大公報》總編輯兼財政經(jīng)濟出版社社長、《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常務副主席等職務。
本文就講講常芝青因工作關系,與毛澤東多次交往的故事。
毛澤東贊揚《晉綏日報》內(nèi)容豐富,尖銳潑辣,有朝氣
1948年春,隨著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發(fā)展,解放區(qū)迅速擴大,老區(qū)半老區(qū)的土地改革也即將完成。為爭取全國解放,轉(zhuǎn)戰(zhàn)陜北并指揮全國解放戰(zhàn)爭的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央機關和軍委機關,由陜北向河北平山縣轉(zhuǎn)移。3月26日,到達晉綏分局和晉綏軍區(qū)司令部所在地山西興縣蔡家崖。
4月1日,毛澤東在蔡家崖召開的晉綏干部會議上,肯定了抗戰(zhàn)時期晉綏黨組織的指導方針、土地改革工作和整黨工作,還肯定了晉綏黨組織對土改工作中糾正“左”傾偏向的成績,特別是就全國革命形勢和黨的工作作了精辟分析,鄭重提出中國共產(chǎn)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總路線和總政策以及黨在土地革命中的總路線和總政策,為晉綏和全黨指明了前進方向。
4月2日,毛澤東應晉綏分局領導和《晉綏日報》總編輯常芝青的請求,在蔡家崖晉綏軍區(qū)司令部大院的南平房接見報社編輯人員。這天,在常芝青的帶領下,阮迪民、李超、張友、楊效農(nóng)、田允中、李蔚然、胡正、陳蟬鳴、魯石、胡也、蘇光、紀希晨、王雷行、江濤、高麗生、甘惜分、水江、宋萍、董泯敵等20余名編輯記者,大清早就從報社駐地高家村奔赴蔡家崖,靜靜地坐在接見室等待著即將到來的幸福時刻。
大約10點鐘,毛澤東一行來到接見室,陪同的有賀龍、陸定一和張子意等領導人。毛澤東滿面紅光,精力充沛,頭戴灰色氈帽,身著褪色的灰棉軍服,脖子上圍一條羊毛圍巾,腳穿一雙深灰布棉鞋。毛澤東寬大溫厚的手,緊緊握著常芝青的手說:“芝青同志,聽說你是大學新聞系畢業(yè)生,看來很有點學問,有點馬列主義嘛!”毛澤東風趣的話語驅(qū)散了常芝青緊張拘束的情緒。常芝青向毛澤東逐一介紹參加接見的編輯、記者。當介紹到阮迪民時,毛澤東打趣地說:“好啊,是梁山泊阮氏兄弟的阮吧!”大家笑了。當介紹到張友時,毛澤東問:“是弓長張,還是立早章?”張友忙答:“主席,是弓長張。”當介紹到高麗生和水江時,毛澤東開玩笑說:“高麗人參,高級補品!水江同志,你還是江里的水,你可不缺水,你的水太多了!”幾句話,消除了現(xiàn)場的緊張氣氛。
隨后,毛澤東在東窗前落座,賀龍、陸定一、張子意、周文、常芝青坐在屋子中間,面向毛澤東。紀希晨坐在毛澤東左側(cè),拿著筆記本準備記錄。其他同志按順序坐在西墻和北墻邊,毛澤東聲音洪亮地說:“辦報,你們是先生,我是學生,先生不了解學生,對學生不會出題目嘛!”這時,常芝青把早已準備好的清單呈上去,毛澤東認真地看起來:“好啊,你們一共提出了6個問題,我們大家共同探討吧!”
毛澤東首先談到在報刊上宣傳黨的政策的問題:“我們的政策,不光要使領導者知道,干部知道,還要使廣大的群眾知道。有關政策的問題,一般地都應當在黨的報紙上或者刊物上進行宣傳?!苯又?,他就報紙的作用和任務從理論上作了闡述:“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使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并且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奮斗。報紙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廣泛地同群眾見面?!?/p>
當看到常芝青提出的“關于團結民族資產(chǎn)階級和開明士紳問題”時,毛澤東提出,要解決這個問題,根本上要從思想上進行群眾路線的教育,同時也要教給同志們許多具體辦法,就是要充分地利用報紙。辦好報紙,把報紙辦得引人入勝,在報紙上正確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通過報紙加強黨和群眾的聯(lián)系,這是黨的工作中一項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則意義的問題。他指著在場眾人說:“同志們啊,你們的工作,就是教育群眾,讓群眾知道自己的利益、任務和黨的方針政策,這樣報紙才能辦好,才能有生氣,我們的報紙也要靠大家來辦,靠全體人民群眾來辦,靠全黨來辦,而不能只靠少數(shù)人關起門來辦。”
毛澤東問:“你們報社有多少通訊員,每天能接到多少來稿和來信?”常芝青連忙匯報:“報社在各地設有專職通訊干事,全解放區(qū)有1200多名,每月最多收到來稿2000多件,不少分局、區(qū)黨委、地委和縣委的領導干部還親自動手給我們寫稿?!?/p>
毛澤東談到《晉綏日報》的具體情況時,肯定地說:“你們的報紙去年6月地委書記會議以后,有很大進步。內(nèi)容豐富,尖銳潑辣,有朝氣,反映了偉大的群眾斗爭,為群眾講話,我很愿意看他,但是從今年1月以后就不夠潑辣,材料也少了,使人不大想看?!?/p>
聽了此話,常芝青十分驚訝。毛主席每天在陜北轉(zhuǎn)戰(zhàn),胸中自有百萬雄兵,指揮著全國的解放戰(zhàn)爭,萬里戎機,戎馬倥傯,依然關注著《晉綏日報》,這是多么巨大的關懷!同時,他的分析又是那么的洞悉表里,透徹清晰啊。
常芝青還簡明扼要地向毛澤東匯報了報社最近總結整頓工作的情況。毛澤東微笑著說:“你們做得很認真,有成績,也難免有缺點。你們采用編者按語的形式很好,但有時把話說得太滿了,把弓弦拉得太緊了。拉得太緊,弓弦就會斷。古人說‘文武之道,一張一弛?,F(xiàn)在‘弛一下,同志們會清醒過來?!泵珴蓶|說著站起來,走到屋子中央,擺出拉弓射箭的架勢說:“‘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就如同射箭,有張有弛才能把箭射出去,射中靶子,有張無弛,射不出箭去,還會把弓弦拉斷。”隨后還談到改正報紙上錯別字和表述不明確及吞吞吐吐等問題。
這次談話持續(xù)了兩個多小時,臨別時,常芝青鼓足勇氣,請求毛澤東為報紙題寫報頭并題詞。毛澤東爽快地答應了。
這次談話,毛澤東對黨報的任務和作用,黨報工作的原則、立場和辦報路線以及應該具有的戰(zhàn)斗風格,黨報隊伍的建設等一系列基本問題,都作了比較系統(tǒng)的論述。后來,這次談話被編入《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即著名的《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
毛澤東對常芝青印象良好,征求民主黨派的意見后,中央決定讓他接辦《光明日報》
1954年6月,中央決定撤銷大區(qū)一級行政機構,西南行政委員會定于10月前結束工作。《新華日報》作為大區(qū)一級的報紙,也完成其歷史使命,行將終刊。作為報社社長兼西南行政委員會新聞出版局局長的常芝青站在報社門前戀戀不舍,4年零8個月的崢嶸歲月,他對《新華日報》傾注了全部心血,進一步形成自己的辦報思想和風格。如果說常芝青的辦報思想在《晉綏日報》時期已具雛形的話,那么經(jīng)過這一時期的實踐就已基本成型。
10月21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胡喬木找常芝青談話,中央決定派他接辦《光明日報》,擔任總編輯兼黨組書記(民盟盟員、原《光明日報》總編輯邵宗漢調(diào)外交部)。中央作出這樣的調(diào)整,是為了加強黨對《光明日報》的領導,進一步調(diào)整辦報方針和改進工作作風。胡喬木對他說:“芝青同志,不要有什么憂慮,毛主席對你的印象很好,讓周總理親自去征求民主黨派的意見,并給《光明日報》社長章伯鈞及社委會有關負責人打了招呼,中央分管宣傳工作的領導對你的評價也很高。”還談到對改進《光明日報》工作的一些看法,對于資產(chǎn)階級和小資產(chǎn)階級要團結,但絕對不能忘記改造,忘記批評。胡喬木的話,常芝青自然能掂出其分量?!豆饷魅請蟆肥歉髅裰鼽h派聯(lián)合主辦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性質(zhì)的報紙,以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群,除刊登國內(nèi)外重大新聞外,著重宣傳報道文教界的動態(tài)、成績和經(jīng)驗,也是科學和學術研究的一塊重要園地。特別是在毛澤東的支持下,這一年山東的兩個“小人物”李希凡、藍翎在《光明日報》發(fā)表《評〈紅樓夢研究〉》一文,在全國學術界影響很大。
常芝青是1954年10月26日到《光明日報》就任的。報社工作人員多是舊知識分子、前清和民國接收過來的老報人以及各民主黨派成員,人員構成復雜,政治思想覺悟和業(yè)務水平參差不齊。在舊中國當過大小報紙總編輯的就有十幾人。整個報社共有職工322人,編輯部業(yè)務人員130人,其中編輯記者84人,而共產(chǎn)黨員僅有8人。3個月后,中央從全國各地抽調(diào)了一批共產(chǎn)黨員、新聞骨干充實到報社各個編輯組。常芝青深知,辦好這份報紙必須認真處理好知識分子的問題。他遵照黨的團結、教育、改造知識分子的政策,反復在各部主任會議上強調(diào)調(diào)動大家的工作積極性。他還大膽抓了報紙的改革創(chuàng)新。從1955年1月1日起,率先將《光明日報》稿件的文字由豎排改為橫排,這項工作得到毛澤東的支持。這是我國報紙編排形式的重大改革,在中國報業(yè)發(fā)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1957年3月6日,全國宣傳工作會議開幕,常芝青參加會議。會議期間3次見到毛澤東。特別是3月10日,毛澤東在中南海頤年堂接見部分新聞出版界代表,常芝青十分高興。自1948年4月2日在《晉綏日報》時的那次接見已過去9年,國家以至個人命運的變化,頃刻間一股腦地涌上心頭,思如潮涌,感慨萬端。當天下午他乘車來到中南海頤年堂,毛澤東等人早已在門口等候并同大家一一握手。當介紹到常芝青時,毛澤東一下子認出了他,微笑著說:“我們是老相識了,你就是《晉綏日報》的那位總編輯喲!”想到毛澤東居然還記得他,他心中頓生一種難以言語的溫暖和激動。
座談會上,毛澤東贊揚了《文匯報》《新民晚報》和《光明日報》。沒想到的是當會議進行了兩個小時,毛澤東不經(jīng)意地對他脫口而出:“你不是共產(chǎn)黨員嗎?”他欠了欠身說:“我當然是共產(chǎn)黨員!”毛澤東說道:“《光明日報》是民主黨派的報紙,共產(chǎn)黨替民主黨派辦報,他們還不樂意呢!你撤出來吧,找一個民主人士去當總編輯?!彼鞠虢忉?,卻始終未說出口,在他看來黨中央的決定必須堅決服從。
出任《大公報》黨組書記兼總編輯,毛澤東批準創(chuàng)辦《經(jīng)濟評論》周刊
1958年8月13日,陸定一約見常芝青和《大公報》社長王蕓生,通報了中央調(diào)常芝青到《大公報》擔任黨組書記、副社長兼總編輯的決定。常芝青坐在沙發(fā)上一言不發(fā)。陸定一拍了拍他的肩膀說:“老同志沒什么,我知道你不情愿離開《光明日報》,這也是中央的無奈之舉?!苯又f,《大公報》是由公私合營改為的國營報紙,其宣傳以財政經(jīng)濟貿(mào)易為重點。還交代了辦好《大公報》的一些想法。
8月15日,常芝青到《大公報》正式上任,開始了新的工作。工作兩個月后,他發(fā)現(xiàn)《大公報》在辦報思想、辦報方法和編采人員素質(zhì)方面存在嚴重問題。
他著手端正辦報的指導思想,制定編輯方針及宣傳報道的具體方向和內(nèi)容,還大膽進行版面改革。由于辦出了特色,得到全國許多讀者的贊許,中央有關部門領導也給予高度評價。有一次,常芝青向分管財貿(mào)工作的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匯報工作,李先念說:“毛主席還經(jīng)??茨銈兊摹洞蠊珗蟆?,比較喜歡經(jīng)濟論文?!边€建議將每周分散刊出的經(jīng)濟論文改為周刊,每周出一本。這個建議與常芝青的想法不謀而合,他原本打算每周在報紙上集中搞一次專刊,選登經(jīng)濟論文。
經(jīng)此鼓勵,常芝青立即召開報社黨組和編委會議,決定創(chuàng)辦《經(jīng)濟評論》周刊,得到大家的一致贊同。他親自出面,組織和約請相關單位專家組成《經(jīng)濟評論》編委會,負責籌備工作和創(chuàng)刊后的編審業(yè)務。1964年3月10日,他起草請示報告呈送李先念,3月14日,李先念同意后呈報毛澤東,3月21日獲得毛澤東批準。3月27日,《經(jīng)濟評論》周刊正式創(chuàng)刊。當年的《大公報》副總編輯孔昭愷回憶起這段歷史,不無自豪地感慨道:“在芝青同志的領導下,《大公報》是有成績的,毛主席親自批示在《大公報》出版《經(jīng)濟評論》,那是《大公報》的光榮?!?/p>
毛澤東親自點將,出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兼黨委第二書記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通知》?(簡稱“五一六通知”)發(fā)出后,“文化大革命”迅速蔓延全國。思想宣傳戰(zhàn)線首當其沖,常芝青毫無思想準備,但憑著長期的政治斗爭經(jīng)驗,以一種接受考驗、自我解剖的心情,迎接這場風暴。面對各種各樣的沖擊,他處境十分窘迫,但始終堅持為群眾辦報的思想,頑強而艱難地工作著,表現(xiàn)了一名共產(chǎn)黨員堅韌不拔的革命意志和高貴品質(zhì)。
9月10日,《大公報》被迫???月中旬,經(jīng)毛澤東親自點將,中央決定調(diào)常芝青到《人民日報》任副總編輯兼黨委第二書記。對此他不知所措,從內(nèi)心不愿意去。因為當時的社會政治情況很復雜,去了也不好開展工作。然而,這是毛澤東點將和黨中央的決定,他只能堅決服從。他上任后像往常那樣任勞任怨、盡職盡責地開展工作。在《人民日報》的三四個月里,他主抓具體的版面工作,整日如履薄冰,一刻也不敢懈怠。
“一月風暴”后,全國掀起造反派全面奪權的浪潮,他也受到批斗,雖身處逆境但對黨和共產(chǎn)主義的事業(yè)充滿信心。他在日記中寫道:“我是一名共產(chǎn)黨員,這是誰也剝奪不了的,我還要為黨的事業(yè)而奮斗?!边@些話是他內(nèi)心深處對黨忠誠的寫照,表達了對黨的事業(yè)堅定不移的信念。
1976年9月,他從廣播里聽到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后,腦海里一片空白,暈厥過去,大約過了10分鐘,才在家人的撫慰之下緩過勁兒來,眼里噙滿淚水。
回顧常芝青的一生,他從事黨的新聞事業(yè),曾與毛澤東有過多次會面,親耳聆聽偉人教誨。毛澤東教導他辦報講黨性,堅持把握堅定的政治方向,堅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為群眾辦報和依靠群眾辦報的方針和方法,堅持報紙要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堅持每一個字“要對人民負責,對社會負責”的革命精神。他牢記黨的使命和毛主席的教導,終生為中國的新聞事業(yè)而努力奮斗。
(責編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