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永,肖 螢,楊珊燕,李 濤,李建春,吳 園
(1.長沙市第三醫(yī)院超聲診斷科,湖南 長沙 410015;2.中南大學湘雅醫(yī)院超聲影像科,湖南 長沙 410008)
間位結腸指部分結腸嵌入至肝臟與橫膈之間而發(fā)生位置改變,發(fā)病率約0.025%~0.28%,且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男性多于女性[1-3],可能與結腸、肝臟和橫膈的原發(fā)性疾病及其他增加肝膈間隙的因素有關[1-2]。間位結腸影像學表現為Chilaiditi征,如伴右上腹不適、飽脹或疼痛等癥狀,臨床稱為Chilaiditi綜合征,相關超聲報道少見,易被誤診[3-5]。本研究觀察間位結腸超聲表現,分析超聲誤診和漏診原因,以期提高對本病超聲表現的認識。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12月44例于長沙市第三醫(yī)院經CT診斷的間位結腸患者,男31例,女13例,年齡39~94歲,平均(72.8±13.7)歲;其中12例長期飽脹不適,1例長期間斷性上腹疼痛,1例飽脹同時伴疼痛;2例肝硬化、肝臟縮??;1例首次CT提示間位結腸,6日后復查肝膈間隙正常,未見結腸嵌入。納入標準:臨床、超聲資料完整,超聲聲像圖清晰。排除罹患膽囊炎、膽囊結石等可能引起右上腹不適的病例。檢查前所有患者或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GE Voluson E8及Hitachi HI VISION Preirus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凸陣探頭,頻率3.5~5.0 MHz。囑患者仰臥,由2名具有10年以上工作經驗的超聲科醫(yī)師參照《腹部超聲檢查指南》[6]方法掃查上腹部,觀察結腸、肝臟位置及肝膈間隙等,意見存在分歧時復閱并討論達成共識。將圖像存儲至圖像存儲與傳輸系統(tǒng)。
超聲共診斷7例(7/44,15.91%)間位結腸,其中4例(4/7,57.14%)表現為肝膈間隙增寬,肝臟與橫膈距離增大,內見腸管、腸內容物回聲及少量腸氣(圖1);1例(1/7,14.29%)肝膈間隙增寬,內見混合回聲;2例(2/7,28.57%)肝膈間隙增寬,內見大片強回聲氣體,遠場伴大片聲影。此外,1例(1/7,14.29%)于肝前表面見淺凹弧形壓跡(圖1A);1例(1/7,14.29%)肝臟上界下移;1例(1/7,14.29%)合并肝硬化。
圖1 患者女,74歲,間位結腸 A.超聲右肋間斜切面示肝前表面與橫膈距離增加(白箭),內見腸管、腸內容物回聲(紅箭)及少量腸氣(黃箭),肝前表面見淺凹弧形壓跡(藍箭);B.右肋間斜切面聲像圖示肝膈間隙內腸管內氣體強回聲(黃箭)與橫結腸(綠箭)延續(xù);C.腹部軸位平掃CT圖示肝膈間隙增寬,內見結腸袋、結腸皺襞影(綠箭)、腸內容物(紅箭)及腸系膜脂肪(白箭);D.腹部冠狀位CT圖示肝膈間隙結腸影(綠箭)與升結腸(紅箭)延續(xù) (RL:肝右葉)
超聲漏診24例(24/44,54.55%)間位結腸,未能做出任何相關提示;11例(11/44,25.00%)報告為“大量氣體干擾、肝區(qū)顯示不清”。2例(2/44,4.55%)誤診為“膈下游離氣體”(圖2)。
圖2 患者男,48歲,間位結腸 A.超聲右肋下斜切面示肝前間隙內大片氣體(黃箭),誤診為膈下游離氣體;B.腹部軸位平掃CT圖示肝膈間隙內結腸影(紅箭)及腸內氣體(黃箭) (RL:肝右葉;GB:膽囊)
間位結腸的超聲表現與異位結腸的狀態(tài)有關。間位結腸導致肝膈間隙等結構的解剖位置及關系發(fā)生改變,結腸異位嵌入肝膈間隙,使該間隙增寬伴回聲異常;當異位嵌入的結腸范圍較大、間位結腸內氣體少、腸內容物相對較多時,典型聲像圖表現為肝膈下間隙增寬,內見與升結腸或/和橫結腸相延續(xù)的腸管、腸內容物及少量腸氣回聲;而嵌入結腸范圍有限、腸氣及腸內容物少時,肝膈下間隙增寬不明顯,聲像圖不典型,易致漏診。間位結腸內氣體較多時,肝膈間隙表現為大片氣體強反射或全反射,遠場區(qū)見“瀑布樣”大片聲影,易致誤診。
此外,如異位嵌入的結腸范圍較大,可使肝上界下移、肝前表面出現結腸壓跡,故發(fā)現肝上界下移時,應注意排除間位結腸;肝硬化時,肝臟萎縮、肝膈間隙增寬,可伴發(fā)間位結腸,因此對肝硬化患者應注意有無合并間位結腸。此外,本組1例間隔6天接受兩次CT檢查中,首次檢查提示間位結腸,復查時未見結腸異位嵌入,提示間位結腸可能為結腸的暫時性位置改變,可呈動態(tài)變化。
本組超聲診斷間位結腸的符合率低(15.91%),誤診或漏診的原因在于對本病的超聲表現認識不足,且檢查缺乏目的性及針對性,解讀不典型聲像圖時易發(fā)生誤、漏診。鑒別診斷:①膈下游離氣體,常繼發(fā)于消化道穿孔,有突發(fā)性上腹部疼痛病史,游離氣體緊貼膈肌,肝膈間隙多無增寬,氣體遠場呈階梯狀分布,且探頭加壓時氣體散開,減壓后聚攏[7-8],結合病史、癥狀及體征可予鑒別;②膈下包裹性積液、膈下積膿及膈下脂肪沉積,均無肝膈間隙內腸內容物及腸氣回聲等表現。倪曉兵等[1]建議可囑患者大量飲水后延時復查,使異位結腸內充盈液體,可減少腸氣干擾,或有助于提高超聲診斷符合率。
綜上,間位結腸的超聲表現與異位嵌入結腸狀態(tài)密切相關,典型病例可見肝膈下間隙增寬,內見與升結腸或/和橫結腸相延續(xù)的腸管、腸內容物及少量腸氣回聲。目前超聲診斷間位結腸的符合率較低,發(fā)現肝膈間隙增寬、其內出現異常回聲、尤其是大量氣體時,應擴大掃查范圍,明確異?;芈晛碓矗员M量減少誤、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