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杰
枕物之習俗,由來已久,古今中外皆是。關于枕的文獻記載,最早見于《詩經(jīng)·陳風·澤陂》:“寤寐無為,輾轉伏枕?!盵1]《說文解字》中也記載:“枕,臥所薦首者。”[2]其最初應屬于頭下枕物的一種方式,是枕物習俗的專門化和器具化[3]。舊石器時代中期,在法國莫斯特文化遺址的洞穴中,出土一具男性尸骨,頭骨下面發(fā)現(xiàn)有燧石,這是迄今最早的枕物現(xiàn)象。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的墓葬中,我國也發(fā)現(xiàn)了較早的枕物現(xiàn)象。隨著枕物習俗的發(fā)展,用于制作枕具的材料也越來越豐富多樣?;旧峡梢苑譃橛操|和軟質兩種。硬質枕主要為石、玉、木、竹、陶瓷等。軟質枕主要以皮、布、絲織品等最為常見,其內部往往還會填充一些其它物品。軟質枕大多易腐朽難保存,故存世數(shù)量最多、延續(xù)時間最長的,非陶瓷枕莫屬。
依據(jù)目前的考古資料,古代瓷枕最早見于河南安陽隋開皇十五年(595)張盛夫婦合葬墓[4],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也有學者依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的材料認為,陶枕至遲在戰(zhàn)國秦漢時期就已存在[5]。歷經(jīng)唐、宋、元、明、清,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華北地區(qū)的一些地方仍有制作。唐代至元代南北方各窯場普遍燒造,廣泛流行,宋代各窯曾大量燒造,這一時期是陶瓷枕的發(fā)展、鼎盛時期。陶瓷枕的出現(xiàn)和流行,與我國發(fā)達的陶瓷制作工藝密切相關,也是枕物習俗與陶瓷工業(yè)相互融合的產物。所以富貴貧賤無不喜好,連皇宮中也多用之。宋、金時期陶瓷枕的造型最為豐富,有長方形、腰圓形、云頭形、如意頭形、花瓣形、雞心形、六角形、八方形、銀錠形、仕女、嬰戲以及各種動物形等式樣。鞏義窯、長沙窯、耀州窯、磁州窯、鈞窯、吉州窯、景德鎮(zhèn)窯、定窯等都有燒制。
深圳博物館自成立以來,矢志于古代藝術類藏品的收藏,從歷年館際交流、征集、接受捐贈、司法機關移交等渠道獲得的陶瓷器中,形成了頗有特色的陶瓷枕系列,現(xiàn)將收藏的部分唐至元代的陶瓷枕精品簡要介紹如下。
圖1
枕面呈梯形,四角為圓角狀,中間微凹,前低后高。枕后近沿處有一小孔。釉面開細小紋片,底無釉。枕高7.5厘米,長16厘米,寬10.9厘米,1989年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調撥予我館。
此枕小巧雅致,造型簡約,可稱之為唐代瓷枕的典型器物。長沙窯的瓷枕尺寸均短小,故有專家提出當不是實用睡枕,而是脈枕。長沙窯址出土了一件長方形枕,底部刻有:“開平三年六月廿八日開造,夏月二女使用”。[6]該銘文清晰的表明了此類枕的用途是夏季用的睡枕,而不是所謂的脈枕。在唐代,枕的尺寸大多偏小,其他窯場生產的瓷枕亦是如此,比如三彩枕、絞胎枕等。其使用方式推測可能是仕女們將它枕在頭頸的根部,以避免復雜膨脹的發(fā)髻被壓壞,直到宋元時期瓷枕的尺寸才不斷加大變長。
長沙窯大致興起于“安史之亂”后,中晚唐發(fā)展到鼎盛時期,衰敗于五代。朝鮮、日本、印度尼西亞、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等多個國家出土有長沙窯瓷器,可見它既燒制日常用瓷滿足國內消費,又大量外銷。長沙窯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由中外文化共同孕育出的絢麗之窯。
圖2
枕面殘,修復,枕面為如意頭形,底座為一圓形托板,上置相連的四環(huán),支撐枕面。枕高9.7厘米,長17厘米,寬13.5厘米,1986年陜西省銅川市黃堡窯出土。
此枕造型優(yōu)美,制作工藝復雜,釉色純正,是黑釉瓷枕中難得的精品。黃堡窯是唐代黑瓷產量最大、裝飾最豐富的窯場之一。除純黑釉外,還有黑釉上加月白斑的花瓷、刻花填白彩、素胎黑釉花等品種。裝飾技法豐富多樣,雕塑、模印貼花、繪畫均有表現(xiàn)。
黃堡窯是唐代京畿直轄區(qū)內的核心陶瓷窯場,直接服務于長安各階層的日常生活,是皇室貴族、朝中官宦、各大寺院、道觀以及各國各民族居民生活用器的重要來源之一。因此,該枕是研究長安社會風尚與物質文明的直接物證。
圖3
枕面花瓣形,前低后高,背有一圓孔。底無釉,各面邊緣都以褐彩繪雙圈,枕面繪絞釉花卉紋,空處填以圈點菊花紋,枕壁滿飾圈點菊花紋。枕高11厘米,長21厘米,寬11.5厘米,1991年深圳市公安局邊防分局移交予我館。
鑲嵌絞胎瓷是五代北宋初即10世紀中葉左右北方創(chuàng)燒的特種工藝瓷,可能淵源于唐五代對西方玻璃藝術的模仿,也是中西文明交流的重要美術成果。鑲嵌瓷是先在坯體上戳、劃出花紋,然后在花紋縫隙中填入彩料,施釉燒造而成的。該工藝曾一度被認為是朝鮮的發(fā)明,稱為高麗鑲嵌瓷。高麗青瓷流行的鑲嵌工藝源自中國。該件瓷枕融合鑲嵌與絞胎兩種技法,工藝精湛,彌足珍貴。約自10世紀末至11世紀后半期,這一技法在河南中西部一帶窯廠更為流行[7]??脊懦鐾恋蔫偳督g胎陶瓷大多都是比較珍貴的器物,河南密縣法海寺出土北宋咸平元年(998年)三彩寶篋印經(jīng)塔鑲嵌工藝便與此相類[8]。
圖4
全器規(guī)整飽滿。枕面腰圓,底部露胎,胎色灰黃,枕面及枕壁施白色化妝土罩透明釉,枕后壁中央有一圓形氣孔。枕面采用剔劃花工藝,裝飾大花葉牡丹紋,空白處飾以珍珠圈,形成地紋,白色化妝土花紋與露胎部分色彩對比強烈,具有淺浮雕的藝術效果。枕面大花葉牡丹花紋細致入微,雍容華貴。枕高9.8厘米,長22.5厘米,寬15厘米,1986年廣東省文管會撥交予我館。
珍珠地劃花瓷器系模仿金銀器鏨胎工藝燒造而成,河南密縣西關窯于唐代首創(chuàng),盛行于宋代,是我國北方瓷窯普遍使用的裝飾方法之一。河北、河南、山西都發(fā)現(xiàn)有燒制珍珠地劃花器物的窯址。如河北磁州窯,河南密縣窯、登封窯、魯山窯、寶豐窯、修武窯、新安窯,山西介休窯、交城窯、河津窯等。其制作工藝過程大體為:首先在器物胚體上施白色化妝土,再于其上劃出主題紋飾,在紋飾以外的空間(或在紋飾內)用小圓孔工具戳印出如珍珠狀細小的圓圈,最后在器物上施透明釉入窯燒成。
圖5
枕呈長方形,兩端稍闊,中間略收,枕壁后側有一圓形通氣孔。枕面以劃花裝飾,長方形邊框內紋飾分3組:中間一組為孟宗哭竹圖,正中一人跪地,面向竹林,單袖掩面,正在哭泣。孟宗哭竹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孟宗老母年邁,想吃新鮮的竹筍,可時屆隆冬,天寒地凍,無筍可尋。孟宗手持籃,無處采摘,悲從心生。上天被他的孝行感動,新竹驟出,孟宗采得鮮筍,回家孝親。兩側各繪一組綠地白色劃花紋飾,輔以黃色點綴。枕面的邊框外至枕側面施綠彩,施釉不到底。枕高10.2厘米,長32厘米,寬15.1厘米,2001年于河南省杞縣征集。
枕面紋飾以綠彩、黃彩、白彩為主,色彩素雅,體現(xiàn)了宋金三彩的著色特點。據(jù)《金史》記載,“世宗、章宗之世,儒風丕變,庠序日盛,士由科第位至宰輔者接踵?!苯鸫菩幸幌盗械臐h化政策,尊崇儒學。“孝”是儒家倫理的中心思想,“二十四孝”題材的陶瓷枕屢見不鮮,即是這一歷史時期的真實寫照。
圖6
枕呈臥虎形,微向右側彎曲?;⒈匙髡砻妫砻媛园?。其上白色為地,飾以開光花卉紋。虎身為枕身,在黃釉下以黑彩描繪模仿虎皮斑紋,虎身斑紋濃密,筆法較為流暢。淺黃褐色胎,質較粗。施淺黃色釉。平底。枕高10.5厘米,長37厘米,寬15.5厘米,2010年日本某友好團體捐贈予我館。
傳世的虎形枕主要為河北磁州窯、河南禹縣扒村窯、山西長治窯等窯口生產。此件金代虎枕是山西長治一帶窯場的名品,其制作工藝之精湛、裝飾題材之豐富、藝術手法之高超,獨步當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虎形枕,底有墨書“大定二年(1162年)六月廿日□家”,為此類器物的斷代提供了依據(jù)。宋邵雍纂輯《夢林玄解》中“虎枕安神辟夢說”條云:“霍幢真人秘授虎枕法,能令神魂寧守,妖夢不見,延年養(yǎng)滎,升仙誕道之要也。”明代《本草綱目》中有記載:“以虎頭骨作枕,辟惡夢魘?!笨芍湃苏J為虎枕有安神辟夢之功。
圖7
枕倭角八方形,面、底出沿,側面有一通氣孔,素底無釉。枕面白地上左右以黑彩描繪折枝卷草紋兩枝,中間開光處書寫詩文一首“報信教人接,牽牛與我騎。今朝無一事,睡至日高時”。枕面周邊及開光處刻劃雙線邊框。枕高11厘米,枕面長34厘米,枕面寬14.9厘米,2010年日本某友好團體捐贈予我館。
這件瓷枕裝飾典雅,書法流暢,詩文優(yōu)美,體現(xiàn)了金代北方書法藝術自由奔放的風格,屬金代河津窯難得的精品。在瓷枕上題寫詩文,妙趣橫生,既起到了裝飾的效果,也是研究當時文學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應該與文人參與瓷業(yè)生產有關,是生活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河津窯位于山西南部。有人據(jù)《全金元詞》一書統(tǒng)計,金代山西詞人的數(shù)量居全國之冠[9]。此外,晉南地區(qū)磚雕墓葬以雜劇題材聞明,都是當時文化藝術繁盛的生動體現(xiàn)。
圖8
枕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枕面為如意形;中部雕塑雙獅作俯臥狀;下部為外凸多邊形,枕底胎厚重無釉。其整體施黃綠釉,釉色勻凈。枕高11厘米,枕面長36厘米,枕面寬16厘米,2010年日本某友好團體捐贈予我館。瓷枕以猛獸為紋,如獅紋、虎紋等,在金元時期非常盛行,表達了人們祈求平安、逢兇化吉的美好愿望。
圖9
枕呈長方形,枕面中心略凹。枕面及枕側以黑彩繪開光山水、竹紋等裝飾,開光兩側輔以花草紋,周邊描繪黑彩邊框。底部素胎無釉,戳印“張家枕”。高14厘米,長39.4厘米,寬15.4厘米,2001年于河南省杞縣征集。
磁州窯是我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磁州窯的工匠吸收了傳統(tǒng)的水墨畫和書法藝術的技法,創(chuàng)造了具有水墨畫風的白地黑花裝飾藝術。在宋、金、元時期,瓷枕是磁州窯的主要器形之一。此枕繪畫用筆自然流暢,畫面精細生動,具有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的效果,為磁州窯的高檔產品。枕底戳印的“張家枕”應是帶有商標性質的作坊款式,類似張家作坊的標識還有“古相張家造”、“張大家枕”、“張家記”、“張家窯”等。
陶瓷枕的類型式樣繁多,根據(jù)不同的標準,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型。按胎、釉、燒制方法的不同,可以分為高溫釉瓷枕和低溫釉陶枕兩類,白釉、黑釉、青白釉等為高溫釉,單色釉、三彩釉等為低溫釉。按形制劃分,不同的研究者標準不一,莫衷一是。綜合前賢的研究,筆者認為將陶瓷枕分為箱形枕和象生枕兩類較為合適。箱形枕,顧名思義,其“中空如箱狀”。象生枕,既模仿復制,包括人形、動物形、建筑形、家具形等。
任何一種分類方法,難免都有其局限性和不足,甚至相互之間有交叉,本文不做深入探討,更多的是側重于陶瓷枕的生活功能與用途及使用人群等方面。
陶瓷枕根據(jù)不同造型和裝飾具有鎮(zhèn)宅、辟邪、祈福、求子、消夏等諸多功能。
明確記載與陶瓷枕內容相關的文獻,時代最早的,當屬唐代沈既濟的《枕中記》“乃探囊中枕以授之……其枕青瓷,而竅其兩端,生俛首就之,見其竅漸大,明朗?!盵10]此記載也是人們所熟知的成語“黃粱一夢”的由來。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是把瓷枕當做睡眠之用。那么瓷枕是否還有其它的用途?宋元時期,陶瓷枕盛行,與之相關的詩詞等文學作品及繪畫資料等豐富,為后人研究其功能用途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jù)。
1.消夏祛暑之用
陶瓷枕是我國古代的夏令寢具,它清涼沁膚,爽身怡神,頗受人們的喜愛。宋金時期,陶瓷枕盛行,傳世和出土的均有大量發(fā)現(xiàn)。陶瓷枕,在宋代也被稱為“瓦枕”,其與藤床等器物組合頗受當時文人雅士的喜愛,在夏季堪稱避暑神器?!疤俅餐哒怼鳖H受文人士大夫追捧,兩宋文人關于“瓦枕”的詩歌甚多。[11]下表即選取了部分典型的詩文予以匯總。類似的生活畫面,在宋元時期錢選的名作《扶醉圖》中亦有生動的體現(xiàn)。從這些材料中不難看出,消夏祛暑,輔助睡眠,是陶瓷枕最基本也是應用最廣泛的功能。
表1 宋金時期與陶瓷枕相關的部分文獻示例
圖10 《扶醉圖》中枕的形象
縱觀宋金元時期詩文及其它相關資料可知,陶瓷枕有清涼去熱的物理特性,這一天然的優(yōu)勢,非常適合在酷暑難耐的夏季使用,并廣為流行。根據(jù)氣象學家研究,宋金時期我國處于一個較為炎熱的歷史時期,瓷枕的材質非常適合解暑降溫。[12]宋代陶瓷枕上也有題詩:“久夏天難暮,紗廚正午時。忘機堪晝寢,一枕最幽宜”,亦證明了陶瓷枕是夏日午睡理想用具,這一時期流行的束腰形枕,因其特殊的形制,可以多個面翻轉交替使用,輪換降溫,真正起到了“翻來四面涼”的理想效果。這可能也正是宋金時期陶瓷枕特別盛行的原因之一,在這一時期,陶瓷枕無論從發(fā)現(xiàn)的數(shù)量、類型、制作工藝、分布范圍等,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呈現(xiàn)出全面的繁榮,是其發(fā)展的巔峰。
2.辟邪祈福之意
據(jù)《新唐書·五行志》記載:“韋庶人妹七姨,嫁將軍馮太和,權傾人主,嘗為豹頭枕以辟邪,白澤枕以辟魅,伏熊枕以宜男亦服妖也”。該文獻記載說明了不同造型的枕頭具有不同的作用。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方磁州窯白地黑花“鎮(zhèn)宅”銘獅紋枕(表2,2),枕面右側繪一只獅子,左側書寫“鎮(zhèn)宅”二字。由此可知,古代瓷枕除了具有做為日常生活的寢具床品之外,也被賦予了某些特定的精神屬性。宋金時期瓷枕中的名品-孩兒枕(表2,4),亦是這一類型的典型代表,將所謂的“童子宜男”思想觀念,與制瓷工藝的完美融合,寄托了使用者的美好愿景。也有童子嬰孩形象與荷葉等組合出現(xiàn),反映了古人對“多子多福、繁衍子嗣”的祈求,藝術性與實用性兼得。
表2 陶瓷枕主要用途分類
陶瓷枕的形制種類繁多,花樣百出,在日常最為多見的方形、圓形、束腰形等普通造型之外,古人還創(chuàng)造出嬰孩、虎、獅等特殊造型以及在枕體有特殊字符等裝飾的枕具,特殊形制的枕具,使之成為富含美好祝福、寓意辟邪驅惡的陪伴之物。[13]
根據(jù)目前的考古資料發(fā)現(xiàn),宋金元時期,陶瓷枕在北方黃河流域分布較集中,尤其是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區(qū),以磁州窯系等民窯的產品最為盛行。產品包括高溫釉枕和低溫釉枕,其中低溫釉產品頗多。低溫釉枕以其制作成本較低,燒制相對容易,色彩豐富艷麗,可能更符合普通大眾的需要,更利于銷售和使用,所以發(fā)現(xiàn)數(shù)量較多,當然不能排除部分產品可能是作為明器而制作。南方地區(qū)出土的瓷枕主要為吉州窯和景德鎮(zhèn)窯產品,瓷枕形制上無太大創(chuàng)新,絕大多數(shù)瓷枕類型模仿北方瓷枕。[14]磁州窯和吉州窯都是當時著名的民間窯廠,都大量生產銷售陶瓷枕。據(jù)劉輝對隨葬陶瓷枕的墓主人身份統(tǒng)計顯示,宋元陶瓷枕主要發(fā)現(xiàn)于地主商賈的墓葬之中,平民次之,[15]這也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了瓷枕的使用人群以士農工商階層為主,面向普通大眾。
目前沒有在龍泉窯及東南地區(qū)瓷窯中發(fā)現(xiàn)瓷枕產品,這是一個令人不解的疑惑。如果說瓷枕的主要用途是消夏度暑,那么為何夏季時間更長,氣候更炎熱的南方,生產瓷枕的窯廠卻不如北方盛行,尤其是東南地區(qū),瓷業(yè)發(fā)達,反而未發(fā)現(xiàn)有瓷枕生產?究竟是人們生活習俗的不同導致,亦或是受到某些其它因素的影響,比如陶瓷枕除了具有睡枕這一基本用途之外,還有腕枕、脈診或用做隨葬明器等諸多功能,這需要更多新材料的發(fā)現(xiàn),更深入的研究方能解惑。
瓷枕作為古人的避暑神器,在夏季使用,是學界公認的一個事實。然而瓷枕是否真的只能在夏季使用,關注的人卻很少。陳馨通過對墓葬紀年的整理,根據(jù)墓主人下葬的時間和陶瓷枕使用的時間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不少墓葬的葬季不是夏季而是冬季。比如山西省長子縣石哲金墓墨書題記“正隆三年二月”、長治故漳村金墓墨書題記“大定二十九年三月”、壺關下好牢宋墓墓志銘“宣和五年三月十九日壬申日葬畢”等。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信息,究其原因,研究者認為是與北方冬季使用火炕的習慣有關。河北省鉅鹿故城遺址出土了大量陶瓷枕,尤其是這些陶瓷枕多發(fā)現(xiàn)于居室內的床炕之上,[16]似乎與以上的觀點不謀而合。按照中醫(yī)的理念,古人養(yǎng)生保健注重“寒頭暖足”,這一觀念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脈法》中就有記載:“圣人寒頭而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也”。唐代杰出的醫(yī)藥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有記載:“頭邊勿安火爐,日久引火氣,頭重目赤,睛及鼻干”。北方冬季寒冷,人們通過燒火炕取暖御寒,然而蒸騰的熱氣,不符合古人“寒頭”的養(yǎng)生理念,而在火炕上使用陶瓷枕,卻能一定程度上阻隔減少熱氣的熏蒸,保持頭部的清涼,刺激血管和神經(jīng),有助于養(yǎng)生保健和睡眠。如果這個推論成立的話,這恰好也可以解釋筆者前述的疑惑,在北方地區(qū),陶瓷枕使用的場景和時間要比南方更廣泛,除了用于炎熱的夏季之外,冬季也可以使用,因此北方陶瓷枕的生產和使用也更為盛行。
對于陶瓷枕的用途探討,離不開對考古發(fā)掘資料細節(jié)的重視與研讀,有時甚至能幫助人們做出更加準確的論斷。從陶瓷枕的形制來看,自唐代至宋元,枕的尺寸似乎隨著時代的推移明顯趨大。從陶瓷枕的用途來看,睡眠是其基本用途,此外還有辟邪祈福、隨葬等其它特殊用途。從產品的窯口及隨葬墓主人身份的分析,民窯產品居多,士農工商階層居多,說明其使用人群是普通大眾為主。從使用時間來看,是否只局限于目前公認的消夏祛暑之時節(jié),筆者認為并不盡然。其使用的時間可能更為廣泛,北方冬季亦有使用的可能。陶瓷枕廣泛發(fā)現(xiàn)于墓葬、窯址、居住遺址、寺廟遺址等,因此不能輕意的判定其都是隨葬品或實用器,應該區(qū)分枕的不同類別、形制、使用痕跡等,結合更多的文獻、圖像等相關信息,尤其是注重考古發(fā)掘過程中信息的收集整理,比如出土位置、下葬時間、與之共出的其它隨葬器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得出更接近真實的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