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中紀委國家監(jiān)委聯合其他五個部門,共同發(fā)布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受賄行賄一起查的意見》,對進一步推進受賄行賄一起查作出部署。五部門聯合發(fā)布一份文件釋放了何種信號?要推行行賄人“黑名單”制度,又有何重要意義?
行賄“黑名單”“受賄行賄一起查”,是近期媒體聚焦的關鍵詞,這背后是9月8日中紀委國家監(jiān)委聯合其他五個部門,共同發(fā)布的《關于進一步推進受賄行賄一起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進一步推進受賄行賄一起查作出部署。
為什么這樣一份《意見》會引發(fā)如此關注?其背后又傳遞了怎樣的信號?
中紀委聯合五部門出臺《意見》,意味著什么
“受賄行賄一起查”,在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就已經予以明確。隨后,十九屆中央紀委的歷次全會,也都在強調相關制度的建立和實施。而近日發(fā)布的《意見》被輿論認為,是我國反腐敗在制度層面又邁出的重要一步。
《意見》指出,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是堅定不移深化反腐敗斗爭、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必然要求,是斬斷“圍獵”與甘于被“圍獵”利益鏈、破除權錢交易關系網的有效途徑。
北京師范大學國際反腐敗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彭新林表示,行賄人不擇手段“圍獵”黨員干部是當前腐敗增量仍有發(fā)生的重要原因。雖然刑法中規(guī)定有行賄罪,且對行賄罪規(guī)定了從寬處罰條件,但實踐中還是存在一些濫用從寬處罰規(guī)定的情況,也有一定程度“重查受賄、輕辦行賄”的現象。這次出臺的《意見》,是首次針對統籌推進受賄行賄一起查而出臺的一個高規(guī)格文件,釋放出重拳出擊行賄,高度重視對賄賂犯罪的源頭治理和標本兼治,推進“三不”(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強烈信號。
彭新林指出,多部門聯合印發(fā),表明了對行賄治理的決心之大、力度之大,也凸顯了對行賄人的聯合懲戒效應。這不僅是讓行賄人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同時也要對行賄人作出市場準入資質資格等方面限制,要剝奪行賄人通過行賄獲得的各種不正當利益,關系到多個部門的職責履行,所以才由多個部門聯合發(fā)文。
為何重點查處這五種行賄行為
從近年查處的案件情況看,一些領域巨額行賄、多次行賄的現象突出。有的行賄人為謀取自身利益,對公職人員竭力腐蝕、精準“圍獵”,主觀惡性大,后果嚴重。
《意見》明確了查處行賄行為的五個重點:多次行賄、巨額行賄以及向多人行賄,特別是十八大后不收斂不收手的;黨員和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的;在國家重要工作、重點工程、重大項目中行賄的;在組織人事、執(zhí)紀執(zhí)法司法、生態(tài)環(huán)保、財政金融、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幫扶救災、養(yǎng)老社保、教育醫(yī)療等領域行賄的;實施重大商業(yè)賄賂的。
之所以重點“狙擊”這幾種行為,是因為有人借行賄謀取不正當利益,破壞當地政治生態(tài)和營商環(huán)境,若不嚴肅查處,只會讓行賄成為常態(tài),“劣幣驅逐良幣”。而在國家重要工作、重點工程、重大項目中行賄,不僅擾亂市場秩序,造成國家巨額經濟損失,還會危害國家經濟安全,影響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至于生態(tài)環(huán)保、財政金融、教育醫(yī)療等國計民生領域,行賄受賄案更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必須大力懲處、拔除痼疾。
傳遞不讓行賄者得利的強烈信號
《意見》要求,紀檢監(jiān)察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根據職能職責嚴肅懲治行賄行為。對于行賄所得的不正當財產性利益,依法予以沒收、追繳或者責令退賠;對于行賄所得的不正當非財產性利益,如職務職稱、政治榮譽、經營資格資質、學歷學位等,督促相關單位依照規(guī)定通過取消、撤銷、變更等措施予以糾正。
彭新林解釋,刑法第64條、監(jiān)察法第46條對犯罪所得之物以及違法取得的財物處理已有明確規(guī)定?!兑庖姟肥墙Y合行賄的治理再次強調對于行賄所得的不正當財產性利益,依法予以沒收、追繳或者責令退賠,有力提高了行賄的成本和代價,傳遞了不讓行賄者得利、逍遙法外的強烈信號,打消行賄者“既得恕、又得財”的投機僥幸心理。
《意見》還強調,要從嚴把握相關措施的適用,依法慎用限制人身權和財產權的措施,嚴禁濫用留置、搜查、技術調查、限制出境、拘留、逮捕等措施,嚴禁超范圍查封、扣押、凍結涉案人員和企業(yè)的財物。彭新林介紹,此舉在于統籌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與保障涉案人員和企業(yè)的合法權益。既要加大對行賄的懲處力度,糾正過去實踐中“重受賄、輕行賄”的傾向,又要保障涉案人員和企業(yè)的合法權益。
探索推行行賄人“黑名單”制度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受賄行賄一起查并不等于同等處理,要統籌運用紀律、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綜合施策,分類處理。紀檢監(jiān)察機關在對行賄人提出處理意見時,不僅要考慮行賄金額、次數、發(fā)生領域,還要考慮行賄人的主觀惡性、造成的危害后果、認錯悔過態(tài)度、退賠退繳等因素,精準提出處理意見。
《意見》強調,紀檢監(jiān)察機關要與人大機關、政協機關和組織人事部門、統戰(zhàn)部門、執(zhí)法機關等建立對行賄人的聯合懲戒機制,提高治理行賄的綜合效能。要組織開展對行賄人作出市場準入、資質資格限制等問題進行研究,探索推行行賄人“黑名單”制度。
彭新林表示,行賄人“黑名單”制度是一項具有時代意義和重大價值的創(chuàng)新性反腐制度,是更好適應賄賂犯罪態(tài)勢變化、提升賄賂犯罪治理綜合效能的重要舉措,是加快推進反腐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的必然要求。
彭新林說,近年來,我國一直在呼吁建立行賄人“黑名單”制度,這次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聯合有關部門聯合發(fā)布的《意見》,再次提出要探索推行行賄人“黑名單”制度,可見決心之大、力度之大,對于深化賄賂犯罪的源頭治理、綜合治理,對于一體推進“三不”、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華社2021.9.1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