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賢
同樣是遠離人群,為什么有些人這么容易感到孤獨,另一些人卻能處之泰然?
根據馬斯洛的說法,人的動機雖然千差萬別,但最終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彌補“匱乏”的動機,另一種是滿足“成長”的動機。“匱乏”導向的人,在生命早期,有一些基本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這些需要大都來自父母或生命中重要的人的愛。于是,他們常常一邊對人深懷疑慮(因為失望過),一邊不斷向他人尋求安全和愛(因為缺乏)。當他們感到孤獨時,他們想借由他人來逃避孤獨。而“成長”導向的人,可能是因為不缺愛,也可能是因為足夠自戀,他們不需要太多別人的肯定和贊許,對別人的依賴程度也相對較低,有時甚至會覺得他人就是羈絆。他們用與事情的聯(lián)系代替了與人的聯(lián)系,所以才能安心做事,享受孤獨。
“匱乏”導向的人,雖然努力與人接近,卻更容易孤獨。“成長”導向的人,有能力獨處,卻自然而然會吸引一些朋友。是因為他們才華出眾嗎?不是。是因為他們發(fā)展出了不同的人際交往模式。
我有一個來訪者,在短短的3年內,換了近10個男朋友。每當一個人的時候,她就會被巨大的空虛和孤獨感緊緊抓住,這時候只要身邊有任何一個男士向她示好,她就會全身心撲上去。這些戀愛無一例外地以這樣的模式開始:她想討好和依賴他,把他想得分外美好,愿意為他做任何事。但也無一例外地以這樣的模式結束:她發(fā)現(xiàn)了他的“真面目”,而他遠離了她。
她想在愛情里消解孤獨,而她也只在短暫的時間里做到了——就是在剛戀愛的時候。通過把他們幻想得無比美好,她跟自己的幻想談起了戀愛。她需要愛,但這種“需要”并不是愛本身。她只想找一個拯救者,能把她從孤獨中拯救出來。
“匱乏”導向的人更容易通過占有、討好、服從或者控制的方式來努力跟他人融為一體,以消減自己的孤獨。可是,孤獨是我們的“出廠設置”,我們只能面對,卻無法消除它。而“成長”導向的人,更能發(fā)展一段獨立的人際關系。不是利用、交換、崇拜或者占有,僅僅是我是一個人,而你也是一個人。
(張 慧摘自江西人民出版社《幸福課:不完美人生的解答書》一書,楊向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