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
2020年,全世界有一個共同的關鍵詞——“疫情”。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有很多溫暖的畫面。比如,我們給親友同胞郵寄口罩等防疫用品的時候,往往會在包裹上寫一些祝福語,其中有這么一句很常用:“同氣連枝,珍重待春風?!?/p>
關于這句“珍重待春風”,許倬云先生所著的《中國文化的精神》這本書里提到,中國古人有一個“九九消寒帖”。大概在冬至這一天,各家大人會給孩子準備一幅雙鉤描紅書法字帖:“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風)?!毙『⒆訌倪@一天開始,就要按照這九個字的順序,每天早上在字帖上描一筆,等到九九八十一天以后,這幾個字全部描完,春天也就來臨了。
所以,我們的古人生活得非常有韻味、有情趣,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美好之處。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當中,我們常常能夠感受到古文所蘊含的力量,以及其帶給我們的安慰。
當然,感受更多的還是壓力。人們產(chǎn)生恐慌的最大原因,還是在于面對太多未知的領域。我們不知道這場挑戰(zhàn)因何而來,什么時候才會結(jié)束,也不知道它會產(chǎn)生多大的沖擊。就我個人來說,應對這一切的辦法就是讀書,答案都在書里。
有一本書叫作《黑天鵝:如何應對不可預知的未來》,作者是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他說,人們通常在“黑天鵝事件”發(fā)生后才能認識到其巨大的影響力,因為未來難以預知。
舉個例子,假如你看到桌子上有一塊冰,你能否想象出這塊冰逐漸融化成一攤水的樣子?應該是可以的。但是反過來,你看到桌面上有一攤水,這攤水是由什么形狀的冰塊融化成的,你能夠想象嗎?不能。
這就叫作“逆向過程”。逆向過程難以還原,因為中間損失的信息極多?;赡菙偹谋鶋K,可能是任何形狀的。
“黑天鵝事件”之所以能夠一次又一次地侵襲人類社會,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黑天鵝事件”完全不可預測。醫(yī)生與科學家們做了特別多有意義、有價值的工作,使人類避免了很多次大型的流行病,但問題是,我們只會重視那些已經(jīng)爆發(fā)的事件,所以“黑天鵝事件”還會一次又一次地發(fā)生,而且頻率可能變得越來越高。
因為這個世界上的環(huán)境或事件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平均斯坦”,另一種是“極端斯坦”。從宏觀角度來看,世界上有一些數(shù)據(jù)是平均分布的,比如人類的身高、體重、壽命;同時,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數(shù)據(jù)不是平均分布的,而是極端分布的。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隨著信息的交互變得越來越快,隨著個人的能力變得越來越強,這個世界會出現(xiàn)更多的“極端斯坦”。
例如在過去,賣貨這件事屬于“平均斯坦”,你的柜臺每天有多少人流量,大約能轉(zhuǎn)化成多少銷售額,最后得出的一定是一個平均分布的數(shù)據(jù)。但是今天,實體柜臺不再那么重要了,一個人坐在直播間,一個晚上就能賣出好幾億元的商品,銷售額超過一個大商場的銷售額,因此也越來越趨近于“極端斯坦”。當“極端斯坦”變得越來越多,你會發(fā)現(xiàn)“黑天鵝事件”也變得越來越多。
所以,只有當你讀了書、有了這些認識之后,你才能知道作為一個普通人究竟應該怎樣在這個世界上更好地生活。雖然這本書并不能夠讓你摘掉口罩、百毒不侵,但是它至少可以使你了解“黑天鵝事件”是如何發(fā)生的。
作為一個普通的個體,我們不要指望自己能夠預測“黑天鵝事件”,我們能指望的,是提高自己的“反脆弱能力”。
什么叫“反脆弱能力”?意思就是,雖然我知道“黑天鵝事件”一定會發(fā)生,但是我要保證自己在“黑天鵝事件”發(fā)生后能夠從容面對,而不是變得更糟糕。
也許對“反脆弱”這個詞你會感到有些生澀,但是如果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你就會知道,中國歷史上把“反脆弱”做得很好的人,就是孔子??鬃诱鞊摹昂谔禊Z事件”的發(fā)生,所以他的言論中經(jīng)常會討論“邦有道”與“邦無道”,也就是國家治理得好還是不好。
孔子為自己的人生所做的配置可以稱作“杠鈴式配置”:“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意思是,如果國家治理得很好,我就可以出來當官,努力為國家多做貢獻;如果國家的狀況非?;靵y,我所做的事起不到太大作用,那我就把自己的本領隱藏起來。
最后,我們發(fā)現(xiàn),成就孔子的并不是他的仕途生涯,無論是做中都宰還是大司寇,他充其量只是一個青史留名的官員。成就孔子,令孔子最受益的,就是在“邦無道”的時候,在“黑天鵝事件”發(fā)生以后的這段時期,他成為萬世師表。
在你理解了“黑天鵝事件”以后,你才會知道“反脆弱”的重要性?!胺创嗳酢笔轻槍Α昂谔禊Z事件”的藥方,它告訴我們,永遠要想辦法把自己置于一個風險和收益不對等的世界,這樣才會促進自己提高“反脆弱能力”,抵御人生中一次又一次“黑天鵝事件”的沖擊。
一定還會有其他的“黑天鵝事件”不斷到來,但是我們得知道,如何從不確定性中獲益,少走彎路。
答案都在書里。
(瑞 兒摘自長江文藝出版社《對白:讓我們和更好的你聊聊》一書,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