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仕科 鄭新強 梁月榮*
(1.普洱市茶葉科學研究所,云南 普洱 665000;2.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杭州 310058)
茶樹無性繁殖方式通常采用扦插、壓條、嫁接、組織培養(yǎng)等[1-3]。采用嫁接方法進行換種改植或培育新品種[4-6],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已開始[1],但由于嫁接技術較差、方法單一、成活率低、成本高等未能普遍采用。為此,我們進行了云南大葉種茶樹嫁接換種新技術的研究,成功地摸索出了“云南大葉種茶樹老樁套袋嫁接及管理技術”(以下簡稱套袋嫁接)。
套袋嫁接必須的工具是專用嫁接刀、手鋸、整枝剪等;輔助工具有剪刀、裁紙刀、軋刀、柴刀、扁形螺絲刀、塑料桶(盆)、毛巾、抹布等。刀、鋸、剪等工具要求鋼性堅韌、刃口鋒利。手鋸也可以用小型電鋸或油鋸代替。
套袋嫁接使用材料一般有:接穗(接芽)、砧木、塑料袋(套袋)、扎繩(細鐵絲)、木棍或竹條、遮陽網(wǎng)等。套袋宜采用優(yōu)質(zhì)的白色聚乙烯塑料薄膜袋,單層膜厚0.015~0.02 mm,雙層袋口寬20~25 cm,袋子高度30~50 cm。
實踐證明,在滇西南茶區(qū)套袋芽接最適宜時間是11月中旬~12月下旬,次適宜時間是1月上旬~2月中旬。其中,低海拔(≤1000 m)地區(qū)可適當提前嫁接,高海拔(>1000 m)地區(qū)可適當延遲嫁接。
在滇西、南茶區(qū),目前主要推廣嫁接的紅茶品種有:‘景谷大黃芽茶’、‘普茶1號’(雪芽100號)、‘普茶2號’(短節(jié)白毫)等;綠茶品種有:‘景谷綠格茶’、‘普景茶1號’等;普洱茶品種有:‘紫娟茶’、‘勐海大葉黃芽茶’(地方單株)、‘鎮(zhèn)沅砍盆箐大葉茶’(地方單株)等。
宜根據(jù)套袋嫁接時期,確定留養(yǎng)穗條的時間,使得在進行嫁接時的穗條成熟度剛好合適。即,11月~12月嫁接的,宜提前在7月中旬、下旬留養(yǎng)穗條;1月~2月才嫁接的,宜提前在9月上旬留養(yǎng)穗條。
合格穗條的質(zhì)量要求:基部1/3處表皮呈現(xiàn)紅棕色木質(zhì)化、中部黃綠色半木質(zhì)化、頂端經(jīng)過打頂處理后達到輕木質(zhì)化,長勢健壯,腋芽飽滿,葉片完整,無病蟲為害,莖稈Φ4~7 mm。
穗條宜在陰天或晴天早晨10點前、下午4點后剪取,剪取、捆扎和運輸?shù)冗^程中應避免損傷葉片和皮層。穗條宜現(xiàn)采現(xiàn)用,必須儲存或運輸?shù)?,要進行剪葉、包裝和保濕等處理,儲存時間一般不宜超過5天。
第一步:用剪刀把穗條上的所有葉片留下基部1/3~1/2,剪掉上半部分,剪口要求平滑并垂直于主葉脈;第二步:用嫁接刀或裁紙刀從穗條基部第一節(jié)間開始削穗,即在該節(jié)間上端葉柄下部5 mm處的莖稈兩側分別下刀,第一刀切入皮層到達木質(zhì)部時的刀口呈45°角,當切入深度達到5~8 mm時,改刀口角度呈20°~25°角進行平削,直到削斷莖稈為止,第二刀在莖稈對稱的另一側重復第一刀的整個操作過程,使兩個切削面于莖稈末端相交形成刀刃口(形似泥鰍尾),制成削面呈兩個坡面、尾羽扁長的楔形削口(插頭),兩邊削面長度均達到25~40 mm;第三步:用整枝剪在腋芽上方8~10 mm處剪斷莖稈,剪口與葉柄平行并呈45°角。至此,一個總長度為35~50 mm的接穗制作完成(圖1,左)。
接穗浸入潔凈水中一般可保存1~2 h而削口不變色,這是“邊削邊接”時常用的保濕方法;接穗浸水后撈出裝在密封的保鮮袋中,在0~-3℃保存條件下,削口可以12~24 h不變色,這是“晚上削芽、白天嫁接”的通用的保鮮方法。接穗削口變色(褐色),嫁接成活率降低。
5.1.1 品種選擇 實驗證明,根系入土較深、樹冠生長健壯的云南大葉種茶樹都適合作砧木,其中以當?shù)厝后w品種為好,無性系品種如‘云抗10號’、‘普茶2號’、‘紫娟’、‘清水3號’等深根型品種次之。淺根型無性系大葉種及中、小葉茶種等,一般不宜作大葉種茶樹的砧木,因為嫁接后往往出現(xiàn)不親和、早衰、頭重腳輕或共同死亡等現(xiàn)象。
5.1.2 嫁接主干選擇 經(jīng)過的修剪無性系茶樹往往會有幾個主干枝,宜選擇根莖部較粗壯、挺直、光滑的一個作嫁接砧木,其余的于根部分叉處予以清除;群體種實生樹有兩個以上主干并存的,選擇粗壯的一枝作砧木。
接口既鋸口位置應選在砧木主干距離地面8~10 cm的光滑部位,用手鋸等工具鋸掉接口以上的樹冠。鋸口要求稍傾斜呈10°~15°角,表面光滑,樹皮無撕裂、毛刺。砧木樁上附著的苔蘚、地衣、淤泥等雜物,宜用抹布等清除。
采用榔頭敲擊柴刀背部的方法進行砧木接口劈裂,即平放柴刀在砧木樁斷面直徑的1/4處,縱向敲擊刀背使刀刃垂直劈入木質(zhì)部和皮層,形成一個直線裂口,縱深達5~8 cm。每個砧木樁上劈裂一刀可接2個接穗,劈裂兩刀可接4個接穗,以此類推。通常小茶樹接2個接穗,較大茶樹接4個接穗。
第一步:用扁形螺絲刀插入砧木樁劈裂口的中間位置,撬開裂口,在兩邊皮層處各插入1個制備好的接穗,使接穗帶葉片一側的皮層與砧木皮樁層縱向吻合,形成層對準,上下密接,接穗露白2~3 mm;第二步:緩慢地拔出螺絲刀,使裂口回位夾緊接穗,完成整個接合操作。這個新形成的砧木與接穗組合稱為“嫁接樁頭”(圖1,中)。
(1)接穗所帶的小半個葉片朝向應向外伸展;(2)兩個接穗的大小、長短要基本一致,密接效果才好;
(3)插入螺絲刀時須用力適度,避免用力過度加深裂口,使之閉合時失去彈力而夾不穩(wěn)接穗(挽救辦法是用扎繩綁扎,或者另劈一刀)。
將兩根事先削制好的細薄竹片兩端插在“嫁接樁頭”四周土壤中,搭建成“十”字型的拱形支架,拱形支架的大小、高矮以剛好能套上塑料袋為宜。細薄竹片規(guī)格為:長60~80 cm,寬5~8 mm,厚3~5 mm,兩端削尖?;蛘卟捎?根長約40 cm的小木(竹)棍插入“嫁接樁頭”四周土壤中,形成立柱型的無頂支架代替。
將準備好的塑料袋袋口朝下套在搭建好的支撐架子上,袋口落地后使之剩余出3~5 cm的邊緣,邊緣用細土壓嚴、壓實,確保整個套袋不通風、漏氣(圖1,右)。
圖1 接穗(左)、嫁接(中)和套袋(右)
條植的茶園,宜在茶樹的兩邊插上弓蔑條,每隔80~100 cm插1根,棚高40~50 cm、寬50~60 cm,上面蓋上遮蔭度80%~85%的遮陽網(wǎng),遮陽網(wǎng)邊緣用扎繩或鐵絲拴牢在弓蔑上,搭成條狀的拱形遮蔭棚,覆蓋整行嫁接樁頭;稀植或單叢的茶樹,宜單獨搭建小遮蔭棚。弓蔑條規(guī)格:長110~130 cm,寬10~15 mm,厚8~12 mm。
遮蔭棚也可采用干癟后不易落葉的較長樹枝插在嫁接樁頭外圍的地面上,使樹枝頭相互交叉搭建成“樹枝蔭棚”,其上加蓋秸稈、雜草、茶枝等,使遮蔭度達到85%~90%,代替遮陽網(wǎng)棚,以降低成本。
8.1.1 經(jīng)常巡查套袋嫁接茶園,防止禽、畜進園搞破壞;
8.1.2 注意風害,及時修復損壞的遮蔭棚;
8.1.3 發(fā)現(xiàn)套袋漏氣,及時培土復原或更換;
8.1.4 樹枝蔭棚須特別注意防范火災;
8.1.5 視茶園雜草生長情況,及時除草。
于接穗萌發(fā)出的新稍(嫁接苗)頂?shù)教状捻敳浚ù祝r,分步拆除遮蔭棚和塑料袋。
8.2.1 拆遮陽網(wǎng)棚 蓋遮陽網(wǎng)的,分三步拆除。第一步:先將遮陽網(wǎng)拉起1/2~2/3,折疊拴在弓蔑支架上,使之透全光50%左右;同時,劃開嫁接苗套袋的頂部,使之通風透氣;第二步:煉苗10~15 d后,選擇陰(雨)天或晴天下午,拆除全部遮陽網(wǎng)及弓蔑;第三步:拉除所有塑料袋及小支架。
8.2.2 拆樹枝蔭棚 首先,將遮蔭物料拿掉或拉稀50%左右,并劃開嫁接苗套袋的頂部,使之通風透氣;其次,經(jīng)過10~15 d后,選擇陰(雨)天或晴天下午,拔掉剩余遮蔭枝;再次,拉除所有塑料袋及小支架。
拆除遮蔭物、套袋和支架后,立即抹除嫁接成活砧木樁上的所有萌芽。無一接穗成活的砧木樁,保留兩個健壯的萌芽枝,作補接用。嫁接當年需要抹萌芽2~3次,以后視情況及時清除砧木萌芽。
嫁接成活的小茶樹,長勢比較旺盛,但嫁接口的愈合組織比較脆嫩,刮大風時容易撕傷或損毀接口。應對辦法:一是及時進行打頂定型,促進新梢老化;二是進行插樁綁扶處理。
其他田間管理措施與移栽第2年的幼齡茶樹相同。
“云南大葉種茶樹老樁套袋嫁接及管理技術”中采用的嫁接方法是“改良劈接法”。關鍵技術點是削接穗、劈接口、接合操作、套袋、遮蔭、維護管理等。
精細管理的套袋嫁接茶園(壯年茶樹),嫁接當年即可完成三次定型修剪,當年年底就可以進入初投產(chǎn),也即實現(xiàn)“年頭嫁接、年底見產(chǎn)”的速成豐產(chǎn)效果。
自然放養(yǎng)的高大茶樹,套袋嫁接部位適宜在三、四級分枝上即進行高位嫁接,把支架、塑料袋和遮陽網(wǎng)綁扎在嫁接樁頭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