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少茹
摘要:本文聚焦當代大學生審美能力滑坡現狀,指出在現代交際語境中,大學生審美能力體現出“失語”、“媚俗”和“趨利”的趨勢,這是對大學生價值觀培養(yǎng)有很大負面影響的。本文提出回歸經典,用文本細讀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力感受力。文章以對《詩經》中兩首愛情詩的解讀為示范,分析在現代,我們應該如何對話經典。最后,文章針對大學生審美能力滑坡的三個表現,提出了如何提高大學生審美能力的三個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審美能力;經典文本細讀;價值觀
一、現代交際語境對大學生審美能力帶來的挑戰(zhàn)
今天,幾乎是每位社會成員都被納入到大眾傳媒之中?;ヂ摼W已經成為我們習以為常的交際平臺。每個人,尤其是年輕、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們,他們更是這種現代交際形式中的寵兒。在大眾傳媒交際語境的確給我們提供了更便捷的傳播交流體驗,但隨之出現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如今,在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著審美能力下滑趨勢。下面三個問題表現得比較突出,對大學生的成長也更有負面作用。
1.失語
今年9月1日,新華社官方賬號發(fā)表了一篇評論員文章:《拿什么拯救被“?!弊〉摹拔淖质дZ者”》[1] 文章關注的焦點問題是現代年輕人交流的語言貧乏問題。文章指出: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6.5%的受訪者感覺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停思,無思,文字斷片、重復玩“?!?、面對世界紛繁復雜的現象能夠想到的形容詞只是當下某個網絡流行語。這篇文章指出:“語言不只是工具,文字也不只是說出、寫出來的話,它是一種受思維支配、有活性的、需要保持訓練才能自如表達的東西。”我們用言語和文字表達思想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失語”現象正說明年輕人的語言表達能力在現代媒介環(huán)境下正在走向滑坡,長此以往,將失去用語言表達思想的能力。“失語”癥在大學生群體中也普遍存在,這是一個亟待我們引起警覺和重視的問題。
2.媚俗
媚俗指迎合于世俗,缺乏理性的自我判斷,甘于隨波逐流,盲目迎合流行觀點的現象。大學生的媚俗化傾向在大眾媒介的推波助瀾下也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沒有任何判斷地迎合、攀比、追捧,把自己淹沒在光怪陸離的現象之中,找不到屬于自己的方向。這是大學生群體廣泛存在的現象。
3.趨利
早在2004年,北京大學著名教授、魯迅研究專家錢理群先生就指出,我們一些大學正在培養(yǎng)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這一吶喊振聾發(fā)聵。我們今天依然應該看到,趨利的傾向在大學生中依然表現得十分明顯。很多學生考試要考高分的目的是為了得獎學金、參加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加綜測、甚至入黨的目的也是撈取現實的利益。
綜合上述現象,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大部分在于大學生審美能力的缺失,審美能力的缺失讓學生的精神層次無法上升到更高的高度,從而任由自己扁平化、簡單化、利益化。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引導大學生形成完善的人格,這是一個綜合的工程,但提高審美能力是這項工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
當然,提高大學生審美能力的途徑也有多種,在這里,我們著重指出傳統文化的傳播在提高大學生審美能力中的作用。第二部分,我們以《詩經》文本分析為例,分析如何引導大學生接觸、閱讀、體驗經典文本,從而達到與之產生共鳴,提高審美能力的目的。
二、利用經典文本培養(yǎng)大學生審美能力:以《詩經》文本為例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也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其305篇作品產生于商周之交,經周的盛衰,至春秋中葉這一段時期。時間跨度有五六百年之久。在漫長的歷史中,《詩經》歷經代代傳唱,影響了無數文人。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留下了“不學詩,無以言”的古訓,而歷史上對《詩經》的研究也是浩如煙海,直到今天,我們依然可以體會到《詩經》的無限魅力。所以,在今天的大學校園,《詩經》的傳播與品讀依然是必要的。
《詩經》的魅力源于其反映的廣闊的社會生活,源于其高超的敘事手法,源于其富有活力的語言,更源于其質樸細膩的情感表達。如果我們能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多去體會經典作品的這些審美內涵,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學生的體驗將會更加豐富,從而能夠自覺與上述低俗審美觀拉開距離,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意趣。如何引導學生呢?我們還是應該提倡回到文本本身去,進行文本細讀。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陳風中的兩首小詩中的情感表達之趣,以此為例,欣賞《詩經》這些無名作者反映出的敏銳的生活感受能力以及多層次的情感表達手段。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陳風詩反映出的陳國的風俗與文化特點。陳國的遠祖為傳說中著名的部族首領舜。武王克商后,追封了神農、黃帝等上古領袖的后裔,舜之后裔媯滿也在此時被封于陳,爵位為“侯”。從胡公滿至陳湣公,陳國延續(xù)500余年,歷25世。陳國地處中原南部、淮河之北。這里土地肥沃,宜于農業(yè)生產。同時,陳國所處的淮陽地區(qū)在遠古時代是華夏文化與東方文化交流融合的中心地區(qū),后又受到楚文化的影響,因而,陳國的文化既有中原文化特色,又融合了東夷和楚文化的特點。這兩點在陳風中表現突出。
1.《東門之枌》的情感表達
陳國文化以鳥為崇拜對象;簡禮儀而重巫祠,體現出濃烈的巫文化特色;其風俗善歌舞,民風浪漫、開放而自由。這種自由而開放的風俗也給了青年男女自然萌發(fā)的情愫以充分的生長空間。我們來看《東門之枌》[2]:
東門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穀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績其麻,市也婆娑。
穀旦于逝,越以鬷邁。視爾如荍,貽我握椒。
這首詩用三個美好的片段給讀者勾勒出一段美好愛情的發(fā)生過程。而這段愛情的發(fā)生正是以巫文化盛行而造成的與現實分離的基礎上產生的。
詩的第一章以抒情男主人公的口吻給我們描繪了一幅令人驚艷的畫面。在陳國宛丘附近的郊外,白榆樹和柞木郁郁蔥蔥,一位身著節(jié)日盛裝的女子在樹下翩翩起舞。在綠樹的映襯之下,衣著鮮艷的女子的舞姿就像鮮花在風中搖曳,令人心曠神怡。
而這一章的有趣之處在于“子仲之子”四個字,我們可以不用像歷代經學家那樣去考證這位“子仲之子”是陳國哪位貴族家的女兒,我們只需要從這四個字中知道抒情主人公對這個女孩子是很熟悉的就夠了。明確了這一點,我們再來細品。抒情主人公先是被樹下起舞的美景所打動,他定睛一看,那個美如鮮花的舞者原來是他熟悉的鄰家小妹。這位鄰家小妹在他的印象中只是一個穿著平常衣服紡線織布做女紅的普通女孩子,甚至因為對她太過熟稔以至于忽略了她的性別。而在此時,當這個鄰家小妹妹在祭祀的節(jié)日里放下手里的女紅,換上節(jié)日的盛裝婆娑起舞。正是這一與平常全然不同的形象讓抒情主人公猛然意識到,這個再熟悉不過的妹妹已經長成為一個女人。她充滿了青春活力,充滿了異性的誘惑。正是這一眼便在抒情主人公心里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從這一刻開始,這位鄰家妹妹在抒情主人公眼里成為了一個最美的異性,成為他必須去追求的對象。
這首詩表達的情感是熱烈而細膩的。這種情感在最美的那一刻電光火石般的產生,如暴風驟雨般傾瀉而下。而陳國好巫的風俗也給了這段愛情以健康生長得土壤。在第二、第三章,我們看到抒情主人公利用各種祭祀的機會去欣賞女孩優(yōu)美的舞姿,對女孩展開了熱烈的追求。最終,這個在他眼里如錦葵花般美艷的女孩子以花椒相贈,美好的愛情終于變成了現實。
2.《東門之池》的情感表達
與《東門之枌》的理想化愛情不同,《東門之池》[3]則更側重現實,反映了在中原農耕文化背景下愛情的自然發(fā)生的情景。
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彼美淑姬,可與晤歌。
東門之池,可以漚纻。彼美淑姬,可與晤語。
東門之池,可以漚菅。彼美淑姬,可與晤言。
這首詩是以日常的農業(yè)勞動為基礎的。這一場景是我國古代中原地區(qū)常見的勞動景象。纻麻經過浸泡揉搓梳理之后,得到比較長而耐磨的纖維,再被紡織成線,織成麻布,成為古時人們衣料的主要原料。每年種植、浸洗、梳理苧麻,是我國很長歷史時期農村主要勞動內容之一。
苧麻成熟砍伐成捆后,要在池塘里浸泡兩三個月之久,所以叫漚麻。漚麻的水,是有相當強烈的臭味的。把浸泡已久的苧麻,從水中撈出,洗去泡出的漿液,剝離麻皮,揉搓成細軟的纖維,是一種相當艱苦的勞動。所以,這首詩反映的勞動場景,不僅繁重而且味道也令人作嘔。但是,在這充滿臭氣的環(huán)境中,在這艱苦的勞動中,抒情主人公能和自己鐘愛的姑娘在一起,所有的臟和累都不復存在,他們歡樂地對歌,柔情地訴說,艱苦又繁重的勞動變成甜蜜的約會。此詩中,愛情的產生是浸透在繁重的勞作當中的,就像雨滴滋潤進泥土,必然結出豐碩的果實。
這首詩表達的感情是平淡而真切的。正如農耕文化中,我們欣賞一片禾苗的成長一樣,自然的發(fā)芽,默默地成長,最終,在時間的潛移默化之下,解出愛情的果實。
3.兩首詩情感表達意趣之比較
這兩首詩都典型地體現了孔子所說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的特點,都反映了愛情純真自然的發(fā)生方式。這兩首詩里的愛情,不像《有女同車》或者《漢廣》之中的一廂情愿的愛情,而是彼此熟悉的青年男女情竇初開,愛情自然產生。比起偶遇美女的詠嘆,這兩首的愛情應該更可靠,更長久。
不同的是:
首先,《東門之枌》的愛情是超越現實生活的。是因節(jié)日祭祀營造出一種浪漫的氛圍,這種氛圍如夢如幻,促成了抒情主人公對慣常所見之人的重新認識。其情景是美輪美奐的?!稏|門之池》的愛情則是深植于日常勞作當中的。它雖不猛烈,卻如細雨潤物細無聲,深深滴入中原文化這片沃土之中。兩首詩分別反映出陳國風俗的不同側面。
其次,根據兩首詩的不同內容,其采用的寫作手法也不同?!稏|門之枌》因其表達的情感夢幻而熱烈,它采用了跳躍式的賦的寫作手法。三章就像三個特寫鏡頭,鏡頭之外留下了大片的空白有待讀者去想象。整個風格就像一幅敘事性強的油畫,濃烈而美艷。《東門之池》的情感自然而質樸,它采用了《詩經》常見的復沓手法,讓詩更有原始詩歌的特點。詩三章雖然只有六個字的變化,卻反映出繁重勞作的日復一日,無休無止;也反映出愛情從對歌的試探,到互相聊天的輕松,再到互訴衷腸、日漸相知的過程。這首詩風格就像一幅意境清幽淡遠的山水畫,純真而深切。
以上解讀,即使用文本細讀的方法,分析兩首詩表達的愛情發(fā)生情境的不同。從而引導學生體驗詩歌的敏銳的感受力,增強生活體驗。
三、引導大學生提高審美能力的幾點建議
大學生作為接受過或者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群體,應該有意識有責任認識到前文第一部分提出的問題,并自覺尋找解決方法。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也應該從以下方面對學生作出引導。
1.表達規(guī)范與準確性引導
高校校園應該積極營造讀書氛圍,給學生創(chuàng)造安靜的讀書、思考的時間。用對完整的書籍、電影等的閱讀與欣賞代替簡單的短視頻的介紹性瀏覽。再精彩、再有知識含量的短視頻,都是代替不了對完整文本的欣賞和閱讀。短視頻提供的信息是平面化的,可能有助于記憶,但卻無助于思考。而思考是流暢表達的靈魂。因而,我們首先應該在校園樹立閱讀經典的風氣,鼓勵學生沉下心來閱讀、思考,形成自己的體驗和觀點。
高校校園還應該多創(chuàng)造平臺和機會,提高學生口頭表達、書面表達的機會。在表達過程中,還要引導學生分清語言運用的不同語境。將網絡語言規(guī)范到合理的語境之內,減少學生對網語、省略、表情包、奶化語言的依賴。同時創(chuàng)造更多機會進行完整的、流暢的、有一定規(guī)模的表達,增強語言的表現力。
2.敏思與明辨能力的培養(yǎng)
經典的文學作品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善于表達豐富的、多層次的現象和情感。而不是把多層次的世界變成無聊單面??吕章芍卧谒摹秱饔浳膶W》中談到,一群旅行者凝視一股急流,突然喊出“多美”,作為對令人極為感嘆的景觀的特征的一種含糊表達,他是很鄙視的,覺得退化的詞匯“多美”使多姿多色的整個景象失色?;氐轿覀兊诙糠址治龅摹对娊洝返睦?,我們發(fā)現這兩首詩的美在于兩首詩雖然都是在寫愛情,卻表達出愛情發(fā)生的不同情境,而且能夠以精煉的語言抓住微妙的情感變化。這種對詩歌的體驗不是用“好美”,或者“YYDS”就可以表達出來的。它需要閱讀者有著敏銳的對生活、對情感的觀察、感受能力,才能夠與詩歌產生共鳴。沒有這種共鳴感,審美能力就無從談起。況且,按照接受閱讀的理論。讀者閱讀的過程就是對文本進行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讀者的解讀賦予了文本以新的生命力。
所以,我們還是需要引導學生增強對生活的感受力、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我們可以通過吟誦、解讀、體驗、辯論等多種形式來增強學生的敏思與明辨能力。
3.真與善的引導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始終要牢記,引導學生形成向真向善向美的價值觀是我們永遠不懈的追求。大學的教育首先要立人??鬃釉谡劦浇逃龁栴}的時候,也明確講到:“弟子,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盵3]在此,孔子給教育規(guī)定了次序。也就是品德教育是第一位的。所以,我們鼓勵學生讀經典,還要讓學生領會經典文本中向真向善的價值觀。學生把追求真善美作為最高層次的精神目標,趨利、媚俗化的傾向自然會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本文為湖北經濟學院校級教研項目“財經類院校國學教育探索與實踐”(B2020020)成果。
[2]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先秦詩鑒賞辭典[M]P264
[3]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先秦詩鑒賞辭典[M]P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