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琪
如果沒有蘇軾,我們的生活會怎么樣?
沒了蘇軾,“三蘇”變成可憐的二蘇;“唐宋八大家”中也會換掉一家,不知道是誰能夠有幸入圍這稱號。蘇門的四個弟子也不會有所作為或者說會拜另一人為師。后世的學生也會少背幾篇詞,也就這樣吧。
不過,我們倒可能會少一些網(wǎng)絡用語。譬如曾經(jīng)很火的“呵呵”一詞就出自蘇軾之口,還是他的口頭禪!“呵呵”一詞最早出于東坡的書信:“近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這是蘇軾寫給友人鮮于子駿的書信,一是想告訴他自己最近作詞情況,二是反映了他對詩文的態(tài)度:不迎合世俗風氣,與人求同,而是要敢于創(chuàng)新,走自己的風格。
沒了蘇軾,吃貨也會少了很多樂趣。蘇軾在美食上的造詣可謂人盡皆知,那塊“東坡肉”可以說紅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這么多年過去了依然很暢銷呢。
除了這些,其實還有很多。
如果沒有蘇軾,我們就不知道杭州的西湖有多美,也不知道承天寺里有什么東西,是否有二石獸?如果沒有蘇軾,我們就不知道廬山上會“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如果沒有蘇軾,你就不知曾經(jīng)唐太宗專門設道取來給楊玉環(huán)的荔枝有多好吃,除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能夠形容,除此之外,應該也沒了吧。
如果沒有蘇軾,你覺得在你孤獨、落魄、空虛、寂寞、寒冷時還能用“中秋誰與共燭光,把盞凄然北望”來感嘆嗎?
當你晚上站在長江旁,你認為你能用什么詩句來贊頌這長江。如果你想用太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那么句子積累的不錯,只是描寫錯了。你用“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不好嗎?
當你有大志向的時候,除了青蓮居士的“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之外,亦可以用東坡居士的“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來表達這雄心壯志。
如果沒有蘇軾,在外漂泊的浪子在睡覺時夢回那長安故里便不能用“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來形容自己的情感。在這夢中驚醒時,看到桌上的日歷,看見那一個個紅色的叉越來越接近“除夕”時,想到家中老母親和老父親說不定已經(jīng)曬好了臘肉、做好了餃子、包好了紅包等著自己回家。但自己卻不能回去,只能看向窗外的天空,望著那萬古明月,在自己的心里默念“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我不知道蘇軾是不是一個好官,但他一定是個好詞人,是個好畫家,是個美食家。如果沒有他,我想我們的生活一定會黯然失色。如果沒有蘇軾,那中華文化中便會少一枝“蘇花”,不能給以世界色彩,給世界以芬芳。
不過,幸運的是這不是真的:幸甚至哉,東坡仍在。
指導教師:陶冬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