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恩龍 張銘 李媛
Rosai-Dorfman 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是一種臨床罕見的良性組織細胞增生性疾病,可發(fā)生在任何年齡人群中,但以青少年和兒童為多。該病最常累及的部位是頸部淋巴結,較少發(fā)生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1]。因該病臨床及影像表現無特異性,初診易誤診為膠質瘤、腦膜瘤等[2]。本文報道1 例RDD發(fā)生在兒童丘腦,通過分析這例RDD 患兒的臨床、病理與影像資料,并結合文獻復習,對RDD 的影像進行總結,以加強對該病的認識和鑒別。
病人男,2 歲,無明顯誘因左側肢體無力2 個月余,無麻木、頭暈、頭痛,無惡心嘔吐,雙眼呈右側斜視,外院MRI 檢查示右側丘腦中腦占位,考慮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為進一步診治來北京大學國際醫(yī)院就診。既往無特殊病史,生命體征平穩(wěn),心臟、肺、腹部未見異常。
平掃及增強MRI 顯示右側丘腦占位,大小為3.4 cm×3.5 cm×3.0 cm,T1WI、T2WI 和液體衰減反轉恢復(FLAIR)序列上均呈低信號且信號均勻,增強掃描病灶明顯強化,邊緣光滑,病灶突入右側腦室,鄰近腦組織受壓水腫(圖1A-E)。
病人接受右顳枕腫瘤切除術。術中見腫物自丘腦突入右側腦室,腫瘤呈灰白色,質地硬,血供一般,與腦組織分界不清;仔細分離腫瘤邊界,分塊切除腫瘤;腫瘤與中腦粘連緊密,無法分離,故切除大部分腫瘤,殘留部分腫瘤。鏡下可見組織細胞呈彌漫性生長,其間散在多核巨細胞,組織細胞體積大,胞漿豐富,部分胞漿內可見“伸入”現象,間質內散在淋巴細胞,漿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圖1F)。免疫組織化學結果:CD68(+),凝血因子ⅩⅢ(-),CD1a(-),S-100 蛋白(+/-),BRAF(V600E)(-),p53(野生型),Ki-67(熱點區(qū)域陽性指數5%),膠質纖維酸性蛋白(-),Langerin(-)。病理診斷為右側丘腦RDD。
圖1 右側丘腦RDD 的MRI 表現和病理圖。A-C 圖分別為T2WI、T1WI 和T2 FLAIR 的橫斷面影像,均顯示右側丘腦病變呈低信號;D、E 圖分別為T1WI 抑脂增強橫斷面及矢狀面影像,可見病灶明顯強化,邊緣光滑。F 圖為病理圖,部分組織細胞胞漿內可見“伸入”現象,間質散在炎細胞浸潤(HE,×200)。
4.1 臨床及病理特征 RDD 是一種罕見的良性組織細胞增生性疾病,由Rosai 和Doffman 首次報道及命名[3]。本病好發(fā)于青少年及兒童,男性稍多,多累及淋巴結,原發(fā)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者罕見,發(fā)生率低于4%[4]。中樞神經系統(tǒng)RDD 主要發(fā)生部位為枕葉、鞍區(qū)、橋小腦角區(qū)[5]。文獻[6]報道絕大多數病例與硬腦膜密切相關,腫塊多位于硬膜外或硬膜下。本例為2 歲兒童,術中發(fā)現病變位于右側丘腦,發(fā)病部位罕見,此前未見報道。該病病理特點為組織細胞彌漫性生長,組織細胞胞漿內可見淋巴細胞“伸入”現象,免疫組織化學中 S-100、CD68(+)及 CD1a(-)有助于確診。本例病理結果與上述特征性病理特點相符。中樞神經系統(tǒng)RDD 臨床癥狀無特異性,主要取決于其發(fā)生部位。常見臨床表現包括頭痛、嘔吐等高顱壓癥狀,以及肢體無力、視力視野改變、聽力下降、面部麻木等[7-8]。
4.2 影像表現 中樞神經系統(tǒng)RDD 分為硬腦膜型、硬腦膜+柔腦膜型、腦實質型、鞍區(qū)型、腦室型5種類型。其中以硬腦膜型多見,MRI 表現為累及硬腦膜的單發(fā)或多發(fā)腫塊,T1WI 呈等信號、T2WI 為等或低信號,增強掃描多為均勻強化,伴有硬膜尾征[4]。國內外文獻[9-13]報道的腦實質型RDD 病例總和不足10 例,多發(fā)生在大腦半球或小腦半球深部,可單發(fā)或多發(fā),大腦半球病灶周圍有明顯水腫,而發(fā)生在小腦半球及腦干的病灶水腫不明顯。MRI 表現T1WI 多為等或低信號,T2WI 信號多樣,可表現為等或低或高信號,增強掃描均明顯強化。本例病變位于右側丘腦,復習文獻未見該發(fā)病部位的報道;其在T1WI、T2WI 上均呈低信號,增強掃描呈明顯強化,周圍腦組織受壓水腫,初步診斷時未考慮為RDD,而認為是好發(fā)于兒童的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仡櫺苑治霰静±跋裉攸c,與典型腦實質型RDD 的影像表現相符。
4.3 鑒別診斷 腦實質型RDD 需要和膠質瘤、淋巴瘤、轉移瘤進行鑒別。①膠質瘤:好發(fā)于兒童的膠質瘤多為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最常見于小腦,尤以小腦引部多發(fā),其次為小腦半球,幕上少見。影像表現可分為3 種類型:最常見的囊實性腫塊(以囊性病變?yōu)橹鳎橛斜诮Y節(jié))、實性(不伴有囊變壞死)及偏實性腫塊(以實性部分為主,伴有囊變壞死)。實性腫塊T1WI 呈等或稍低信號,T2WI 呈高信號,增強掃描多表現為明顯均勻強化。該病與本病例鑒別困難。②淋巴瘤:多數位于中線兩旁的深部腦實質、側腦室周圍或腦表面,呈分葉狀或握拳狀,水腫較輕,占位效應相對較輕,DWI 呈高信號,增強掃描呈斑片狀或結節(jié)狀明顯強化,典型者呈“握拳”樣或“團塊”樣;而RDD 于DWI 上呈低信號,故兩者易于鑒別。③轉移瘤:好發(fā)于中老年人,有原發(fā)惡性腫瘤病史,病灶多為大小不等的結節(jié),多位于灰白質交界部,T1WI 呈低信號,T2WI 呈高信號,瘤周水腫明顯。
綜上所述,顱內RDD 罕見,而發(fā)生在丘腦的病例尚未見報道。本例術前考慮為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未曾考慮少見的組織細胞疾病。由于本病發(fā)病率低,MRI 表現無明顯特異性,極易誤診。如果顱內病變表現為邊界清楚、明顯強化,建議增加與RDD的鑒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