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黨,楊沖
(山東省煤田地質(zhì)局第三勘探隊,山東 泰安 271000)
淺層地下水探測問題是物探工作關注領域之一,各區(qū)域地層差異較大,淺層地下水賦存層位也各不相同,如何選擇合適的物探方法尤其重要。本文對幾種常用勘探方法進行對比,分析各方法的優(yōu)缺點,分析在不同條件下綜合勘探方法的選擇,保證施工質(zhì)量同時兼顧效率。
淺層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巖層孔隙水、碳酸鹽類地層溶洞水和基巖裂隙水等。第四系松散巖層孔隙水主要巖性為砂巖、礫巖、泥灰?guī)r等巖性,地下水主要賦存層位為砂巖、礫巖等,泥巖(黏土)及泥灰?guī)r為隔水層,由于泥巖及泥灰?guī)r電阻率低于砂巖、礫巖等含水地層,因此在第四系中主要探求相對中高阻區(qū)域。
碳酸鹽類地層溶洞水主要巖性為灰?guī)r、白云巖等,當溶洞、裂隙發(fā)育時,完整巖體破壞,巖體電阻率低于圍巖,呈局部低阻異常。
基巖裂隙水巖性主要為花崗巖、片麻巖,巖石致密,地表電阻率相對較高,高阻層屏蔽影響較大,該類區(qū)域主要以探測斷裂、巖性分界面為工作方向。
國內(nèi)一般稱為高密度電阻率法,供電電極向地下巖層供給直流(或超低頻流)電流,觀測測量電極間電位差,研究探測區(qū)巖層介質(zhì)的視電阻率分布情況[1]。層析成像技術一次布設完畢,施工效率高,成本較低,處理軟件采用RES2DINV,suefer等成圖,被廣泛應用于淺層地下水探測、溶洞探測等領域[2-3]。主要采用溫納裝置、施倫貝謝爾排列、溫納-施倫貝謝爾排列等方式進行采集。溫納裝置具有較高的垂向分辨率,施倫貝謝爾排列具有較好的水平分辨率。但該方法主受地形影響較大,受限于地形起伏、河流等野外實際地況,測線布設相對困難,從而導致探測深度較淺。
激電測深技術是指在同一測深點上逐次增大供電電極距AB及接收電極MN,隨AB,MN的增大,勘探深度逐步增大。該方法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技術方法成熟,受地形影響小,被廣泛應用于水工環(huán)地質(zhì)中,特別是地下水勘探中。發(fā)展過程中,地質(zhì)工作者提出了通過采集視電阻率[4]、極化率(或幅頻率)、半衰時、衰減度[5-6]、二次時差法[7]、電反射系數(shù)[8]、偏離度[9]等來進行地下水探測工作。目前主要采集視電阻率及極化率參數(shù)進行測量。
瞬變電磁法是通過不接地回線或接地電極回線圈,向地下發(fā)送一次脈沖信號,激發(fā)地質(zhì)體感生二次電流,用線圈或接地電極觀測由脈沖電磁場感應的地下渦流產(chǎn)生的二次電磁場的空間和時間分布。瞬變電磁法具有勘探深度大、抗干擾能力強、分辨力高、施工效率高等優(yōu)點,被廣泛應用于礦產(chǎn)勘查及水文、工程勘察等領域[1]。瞬變電磁法在地下水探測中的應用主要用于煤礦水害防治等方面[10-11]。
瞬變電磁法采集的是二次場數(shù)據(jù),對于地形要求不高,可穿透淺部高阻層。由于一次場對接收線圈的影響,盲區(qū)問題相對嚴重。
包含有主要有MT法(大地電磁法)、AMT法(音頻大地電磁法)、CSAMT法(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EH4法(電磁成像系統(tǒng))、EMAP法(電磁排列剖面法)、天然電場選頻法等。大地電磁法測量是根據(jù)不同頻率的電磁波在地下傳播具有不同的趨膚深度,通過采集不同頻率的接收到的地電信號,從而達到測深的目的。
伍岳[12]利用EH4法在砂巖地區(qū)開展地下水勘探工作,認為方法不受地表高阻層影響,能兼顧近地表及深層地質(zhì)信息。楊天春等[13]利用天然電場選頻法在湖南、廣西等多地開展地下水勘探工作,選取幾個頻點數(shù)據(jù),探求相對低電位位置為地下水井位。
甚低頻電磁法選用頻率為15~25kHz的電臺發(fā)射的電磁波作為場源,電磁波在傳播過程中遇到地質(zhì)體時,將使其極化而產(chǎn)生二次電流,從而引起感應二次場。一般情況下二次場和一次場合成后的總場與一次場的振幅方向、相位均不相同,即引起了一次場的畸變。通過在地表、空中或地下測量其電磁場的空間分布,從而獲得電性局部差異或地下構造信息的一種電磁法。
適用于斷裂破碎區(qū)域及灰?guī)r巖溶發(fā)育地段的地下水探測,該方法操作簡單,使用輕便,容易受外界噪聲及電磁波干擾。
金培杰等[14]采用17.4kHz的NDT臺作傾角法和22.3kHz的NWC臺進行波阻抗測量,查清了滑坡面水文地質(zhì)特征,取得了較好的物探成果。
地層及巖石都存在自身的彈性參數(shù),泊松比及彈性模量各不相同,地震勘探是利用地層和巖石的彈性差異來探測地質(zhì)構造、尋找有用礦產(chǎn)資源的重要地球物理勘測方法。目前,地震勘探方法主要包含反射波法、折射波法、瑞雷面波法、鉆孔彈性波CT法等。在所有物探方法中,地震勘探抗干擾較強、分辨率高,對于小規(guī)模地下異常體的識別具有其獨特的優(yōu)點。
段佳松根據(jù)破碎帶與完整巖石存在波速差異,采用淺層地震法等對深州市地下水資源進行了評價,查清了地下水儲量及圈定富水區(qū)域[15]。
物探找水是一種間接勘探手段,勘探過程中須結(jié)合地質(zhì)及水文資料,對于物探工作的方法選擇及測線布設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由于地質(zhì)條件、物性特征、施工效率、經(jīng)濟成本等不同,在地下水探測中的方法選擇也是差異較大,如何在保證效率及質(zhì)量前提下選擇最優(yōu)物探組合方法,顯得尤為重要[16-19]。
(1)將干旱缺水區(qū)域按照水文地質(zhì)類型劃分為簡單型和復雜型,對于水文地質(zhì)條件簡單,周邊已有成井區(qū)域,為提高涌水量,才采用單一物探手段進行施工,可采用高密度電法、電測深中任一種物探方法進行施工;對于水文地質(zhì)條件復雜區(qū)域則需采用兩種及兩種以上手段進行施工。
(2)從成本及效率方面考慮,瞬變電磁法及淺層地震勘探施工方便,效率較高,成本相對較低;層析成像技術、電測深、CSAMT及EH4等方法效率一般,施工成本相對較高。
(3)從埋深方面考慮,小于100m,選擇層析成像技術、淺層地震、瞬變電磁法、甚低頻電磁法、優(yōu)化點距的電測深等方法;深度大于100m,由于高密度電法、淺層地震探測深度不夠,瞬變電磁法盲區(qū)效應相對較大,一般選擇電測深、CSAMT法測深、EH法等;深度大于500m,由于電測深供電電極布設相對困難,不建議進行開展電測深工作,優(yōu)選EH4,AMT,CSAMT等組合方式進行勘探。
(4)從地質(zhì)條件考慮,對于第四系淺地表地下水探測,可采用層析成像技術單獨開展工作;對于第四系底界面礫石等賦水層位探測,優(yōu)選層析成像技術與電測深、電測深與瞬變電磁法組合等方式。對于巖溶發(fā)育區(qū)域地下水探測,優(yōu)選層析成像技術與電測深、瞬變電磁法等方法。
根據(jù)地質(zhì)情況,對不同地質(zhì)條件下的物探方法的選擇進行了組合,組合方式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組合方法的選擇
采用CSAMT法對泰安市范鎮(zhèn)地區(qū)地下水進行探測,施工中對目的層位頻率進行優(yōu)化,優(yōu)化頻率組合開展測量工作,施工效率高、對地表為高阻的底層下低阻異常具有較好的分辨性。由于接收信號相對較弱,易受外界電磁干擾。
在泰安東某水廠地質(zhì)勘探工作中采用了CSAMT法及電測深綜合進行探測。橫向上,視電阻率等值線呈水平層狀,視電阻率曲線平緩,無較大擾動(圖1)。
圖1 CSAMT法視電阻率反演擬斷面圖
縱向上,視電阻率等值線呈低—高—低—高,隨深度增加視電阻率逐步增大。深度0~10m,視電阻率30~100Ω·m,推測為第四系亞黏土和細中粗砂電性反映。在深度10~70m,視電阻率50~100Ω·m,推測為泥質(zhì)灰?guī)r。深度70~120m,視電阻率70~120Ω·m,推測為泥質(zhì)灰?guī)r與礫巖互層電性反映。在深度120m以下,視電阻率大于100Ω·m,推測為奧陶系灰?guī)r電性反映,其中發(fā)育有溶洞,造成低阻異常。低阻區(qū)域為本次勘探的主要目的層位,其中富含有豐富的水資源。
將樁號70m處開展了單點電測深工作,選用裝置為對稱四級電測深,生成圖2,測深曲線類型“H”型,在深度140~170m,電阻率整體呈低阻反映,本次勘探目的層灰?guī)r溶洞區(qū)域。鉆孔ZK003在深度154m處鉆遇巖溶區(qū),終孔孔深181m,其中溶洞區(qū)深度為154~159m,開展了抽水試驗,計算出水量為40m3/h。
圖2 擬定井位電測深電阻率曲線圖
在泰安東某村物探找水中采用了層析成像技術溫納裝置進行勘探。測量采用儀器為N2多功能電法儀,供電電壓為500V,供電時間1s,斷電時間1s,測量視電阻率值。
縱向上,深度5~25m,整體呈現(xiàn)低阻反映,視電阻率小于120Ω·m,橫向上差異較小,推測為第四系黏土、砂、礫石等電性反映。深度15m以下,電阻率逐步增大,視電阻率大于150Ω·m,視電阻率隨深度增加逐步增大,結(jié)合地質(zhì)資料,該巖性為閃長巖(圖3)。
圖3 電阻率層析成像視電阻率擬斷面圖
橫向上,在樁號50~110m,視電阻率等值線扭曲,整體呈向大號方向(東南)傾斜,推測該位置為巖性接觸面,小號方向為閃長巖,大號方向為第四系黏土等。在樁號125m位置單點電測深工作,布設了鉆孔ZK001,設計深度為90m,終孔深度為93m,出水量為11m3/h,滿足了村莊生活生產(chǎn)用水需求(圖4)。
在臨沂莒南某物探項目中采用了對稱四極電測深,目的為查明斷層走向及傾向,在斷層交會區(qū)域布設井位。視電阻率呈由淺入深逐漸增大變化趨勢。
在樁號0~400m,標高+100m~-800m,視電阻率700~3500Ω·m,整體呈現(xiàn)高阻異常,異常傾向為大號方向,結(jié)合地質(zhì)資料,認為該位置巖性為二長花崗巖。
樁號400~1400m,標高+150m~-500m,視電阻率100~800Ω·m,整體呈現(xiàn)“V”字型異常,在樁號400~800m,視電阻率等值線呈往大號方向傾斜,推測該位置為F1斷裂,斷層傾向大號方向。在樁號850~1100m,視電阻率小于450Ω·m,推測該位置為F2斷層;樁號1000~1200m,推測為F3斷層。
在樁號1200m位置布設了ZK002,設計孔深500m,后期經(jīng)鉆探,在35m,175m及368m揭露3個含水層,終孔深度為435m,出水量為21m3/h,鉆孔位置為圖5中樁號1200m位置。電測深方法成熟,地下水賦存層位多呈現(xiàn)低阻高極化,由于電測深探測深度為AB/2乘以某換算因子K,造成方法效率相對較低。
圖5 電測深視電阻率擬斷面圖
(1)本文介紹了電阻率層析成像技術、電測深、大地電磁法、甚低頻、淺層地震法等方法在淺層地下水勘探中的應用。分析了每一種方法的優(yōu)缺點,實例說明這些方法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
(2)本文從成本及效率方面考慮,認為瞬變電磁法及淺層地震為成本低效率高方法;電測深、CSAMT方法等效率相對較差;從探測深度角度出發(fā),100m以淺優(yōu)選層析成像技術、電測深、瞬變電磁法、淺層地震等方法,探測深度較深時優(yōu)選CSAMT法、EH法等;從地質(zhì)條件差異,接地較差時選擇瞬變電磁法、CSAMT法等,接地較好選擇層析成像技術等。
(3)野外采集數(shù)據(jù)資料是物探工作后期分析解釋的前提及必要條件,針對性的選擇合適方法在物探勘探中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