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立煥
威縣中醫(yī)院,河北 邢臺 054700
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TV)是一種臨床多發(fā)的外周血管疾病,其是在下肢深靜脈的血運速度緩慢,導致其凝固所形成的。這種疾病多是作為并發(fā)癥出現(xiàn)于骨折患者之中,這與個體受損、藥物運用、長期保持臥位等因素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性。在發(fā)生該種疾病后,患者會有患肢腫脹、淺靜脈曲張、按壓疼痛等現(xiàn)象[1]。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隨著血栓的發(fā)展,可能會引起肺栓塞、血栓綜合征等嚴重后果,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與正常活動能力。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臨床對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診斷與治療重視度提高,且多以彩色多普勒超聲來進行診斷。本次研究結合我院收治的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43例和健康者43例,來對其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后的診斷準確率和血流顯像值進行對比。詳細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擇取我院在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43例作為觀察組的研究對象,其中,男女各有27例、16例,年齡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77歲、43歲,平均年齡(65.21±3.21)歲,病程在5~17d,平均病程(12.32±3.02)d;并擇取同期收治的43例行體檢的健康者作為對照組研究對象,其中男女各有26例、17例,年齡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76歲、42歲,平均年齡(65.19±3.42)歲。觀察組選取的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均經過臨床多項檢查確診[2];參與研究的對象無凝血功能病史、近期未服用過影響凝血功能的藥物;研究對象與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對兩組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等資料進行比較,P>0.05,可進行比較。
1.2方法 本次研究運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其設備為PHILIPS EPIQ5,將探頭頻率調整在5~12MHz。在對研究對象進行檢查時,需要引導其保持空腹狀態(tài),且盡量放松。調整其至仰臥位,由近到遠多切面來進行掃描,并依次對研究對象的髂外靜脈、股總靜脈、股深靜脈、大隱靜脈等。然后,調整至俯臥位,并依次來對其進行腘靜脈、脛靜脈、腓腸靜脈、隱靜脈掃描。在掃描完成后,運用二維、CDE等方式,來對其血流狀況、血管腔內血管形成狀況等進行觀察,并且記錄血栓形成的位置、大小和程度。
1.3評價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血流顯像值進行記錄,其包含了收縮峰值速度、舒張末期速度、阻力指數(shù)等指標。同時,對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的診斷準確率進行計算。
在觀察組43例患者進行超聲檢查后,確診的有40例,診斷準確率為93.02%。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收縮峰值速度、舒張末期速度、阻力指數(shù)等指標在超聲檢查中,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
表1 2組研究對象的血流顯像值比較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臨床相對典型的一種外周血管疾病,在沒有對患者進行及時的確診和治療時,可能會隨著病程的延長,出現(xiàn)血栓脫落,從而對患者的肺功能等造成限制,危及其生命安全[3]。在以往對于下肢深靜脈血栓,多采取靜脈造影的方式來進行診斷,其雖然準確率較高。但在實施的過程中,會對患者造成創(chuàng)傷,使得其生理和心理不適感加強,故而患者接受度不高[4]。隨著近幾年來,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臨床對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診斷方案逐漸多元化,無創(chuàng)性血管檢查受到了人們的關注。無創(chuàng)性血管檢查包括放射性纖維蛋白原檢查、超聲檢查與抵抗性抗體體積描技術等,其中以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的運用較為廣泛,其具有成本低、檢查準確率高、血流信號明確、無創(chuàng)傷、反復操作等特點,被臨床所重視。在本次研究中,截取確診的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和正常人作為研究對象。在以超聲檢查對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進行檢查后,確診的有40例,其診斷準確率為93.02%,與確診患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也就意味著超聲檢查在下肢深靜脈血栓診斷中的價值較高。同時,在對正常人和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的血流顯像值進行比較時,其差異明顯(P<0.05),論證了其診斷準確率。
綜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中進行運用,能夠對患者的血流顯像值進行確定,有助于診斷與治療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