娟子
15世紀末,當歐洲人踏上美洲大陸時,這里居住著2000萬~3000萬原住民。100年后,原住民只剩下不到100萬人,原因是歐洲殖民者把天花帶到了美洲,原住民對天花等疾病缺乏免疫機能,也缺乏防疫知識,很快就成群成群地死去。當時,人們一旦被傳染,只能聽天由命,如果能夠僥幸活下來,痊愈后臉上會留下大片的麻子,天花由此得名。
早在公元前2~3世紀的印度和中國就有了關于天花的記錄,但人們并不知道患病的原因。直到19世紀末,病毒才逐漸被發(fā)現(xiàn)。
盡管天花病毒給人類帶來了一場又一場災難,但是人們最早發(fā)現(xiàn)的病毒卻是一種植物病毒——煙草花葉病毒。
19世紀,在荷蘭工作的德國人阿道夫·麥爾發(fā)現(xiàn),有些煙草的葉片上會產(chǎn)生顏色黃綠相間、深淺不一的斑紋,他把這種病癥稱為煙草花葉病。1886年,麥爾把患有花葉病的煙葉加水研碎,取其汁液注射到健康煙草的葉脈中,結果引起花葉病,首次證明這種病不同于生理病害,是可以傳染的。通過對煙葉和土壤的分析,麥爾推想煙草花葉病是由細菌引起的,于是他利用細菌過濾器一遍一遍地過濾患病煙葉的研磨液,但是并沒有分離出致病的細菌。這個發(fā)現(xiàn)引起了許多科學家的好奇。
從事煙草病研究的俄國科學家伊萬諾夫斯基重復了麥爾的實驗。他進一步發(fā)現(xiàn),患病煙葉汁液通過孔隙更小的燭形過濾器后,依然能引發(fā)健康的煙草發(fā)生花葉病。他大膽地推測這種現(xiàn)象存在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病原體非常微小,能夠通過過濾器;另一種可能是,細菌本身雖然不能通過過濾器,但是它分泌的毒素溶解在汁液里,也能引起花葉病。
為了驗證自己的推測,伊萬諾夫斯基整整花了6年時間不停地做實驗。他先把患病煙葉的汁液注射進第一株健康煙草的葉里;等這株煙草患病后,再把它的葉做成汁液,注射進第二株健康煙草的葉里;然后,把第二株的病葉做成汁液,注射給第三株,就這樣一株一株地注射下去。如果花葉病的病因是毒素,那么,注射進第一株煙草的毒素最多,發(fā)病也應該最快、最嚴重。隨后注射的毒素僅含有前一株的一部分,這樣,注射的毒素一株比一株少,煙草發(fā)病也應該一株比一株慢,一株比一株輕。可是,實驗結果恰恰相反,患病煙草是一株比一株發(fā)病快,一株比一株發(fā)病重。這就說明了病原體根本不是什么毒素,而是活的有機體。因為只有活著的生命,才可能在煙草中不斷繁殖,從而使汁液的毒性越來越強。
1898年,荷蘭細菌學家貝杰林克同樣證實了麥爾的觀察結果,并同伊萬諾夫斯基一樣,發(fā)現(xiàn)煙草花葉病的病原體能夠通過燭形過濾器。但貝杰林克研究得更深入,他把患病煙葉的汁液置于瓊脂凝膠塊的表面,發(fā)現(xiàn)感染煙草花葉病的物質能夠在凝膠中擴散,而細菌仍滯留于瓊脂的表面。同時,他還發(fā)現(xiàn)這種病原體只在分裂的細胞中復制。通過分析這些現(xiàn)象,貝杰林克指出,引起煙草花葉病的致病因子有三個特點:能通過燭形過濾器;僅能在感染的細胞內(nèi)繁殖;在體外非生命物質中不能生長。
根據(jù)這幾個特點,貝杰林克提出,煙草花葉病的病原體不是細菌,而是一種新的物質,他稱之為“傳染性活液體”,并取名為病毒,拉丁名叫“Virus”。煙草花葉病毒成為第一個被證實的植物病毒,貝杰林克也被稱為“病毒學之父”。
幾乎與此同時,德國細菌學家勒夫勒和費羅施發(fā)現(xiàn),引起??谔阋叩牟≡w也可以通過細菌過濾器,而且經(jīng)高度稀釋后,仍具有感染性,排除了其為毒素的可能。他們的研究再次證實了伊萬諾夫斯基和貝杰林克的重大發(fā)現(xiàn)。
然而,病毒體積十分微小,以至于逃脫了光學顯微鏡的追蹤,使得它們未能在人類的視野里顯露原形,成了“隱形”的“小怪獸”,這也正是那一時期人們把病毒稱為“超顯微的濾過性病毒”的原因。
1935年,美國生化學家斯坦利發(fā)現(xiàn),煙草花葉病毒濾液經(jīng)胃蛋白酶處理后,喪失了侵染性。這個發(fā)現(xiàn)讓他十分激動:難道病毒是由蛋白質構成的?想要證明這個猜測并不困難,因為當時的技術已經(jīng)可以純化并結晶蛋白質。斯坦利于是決定分離、提純煙草花葉病毒。在這種想法的刺激下,斯坦利不知疲憊地研磨了成噸的感染病毒的煙葉,結果他用提取蛋白質的方法得到了一小匙針狀結晶的東西。他把這種結晶物放在少量水中,用手指蘸一點溶液,在健康煙葉上摩擦幾下,一星期后這株煙草也出現(xiàn)了同樣類型的花葉病。今天,在美國加州大學原斯坦利的實驗室里,仍然保留著一個標注著“Tob Mos”字樣的瓶子,其中就盛放著當年斯坦利第一次提純的煙草花葉病毒。
此后又有許多別的病毒被結晶出來,并且科學家發(fā)現(xiàn)它們都是核蛋白。人們對病毒的身份也有了重新的認識:病毒可以像無生命的大分子一樣獨立存在,不表現(xiàn)生命特征;也可以寄生于活細胞內(nèi),借助寄主不斷增殖。這便是它生物大分子和微小生物體的雙重身份。煙草花葉病毒的結晶及其化學本質的發(fā)現(xiàn)是對醫(yī)學和生物科學的巨大貢獻,它不僅引導人們從分子水平去認識生命的本質,而且為分子病毒學和分子生物學的誕生奠定了基礎。鑒于斯坦利在煙草花葉病毒研究上的突出貢獻,1946年他被授予諾貝爾獎,這是病毒學領域第一個獲此殊榮的科學家。
當電子顯微鏡在世界上誕生以后,病毒的“隱形”把戲也玩到了盡頭。雖然德國工程師恩斯特·魯斯卡和馬克斯·克諾爾在1931年就發(fā)明了第一臺電子顯微鏡,但最初的放大倍數(shù)并不高。直到1939年,柯施首先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到煙草花葉病毒。這是人類第一次直接觀察到病毒,也是電子顯微鏡在生命科學領域最早的重要成果之一。柯施描述了煙草花葉病毒的真實面目:圓桿狀,直徑約15納米,長約300納米,比細菌小得多,這就難怪它在光學顯微鏡下不會原形畢露了。同時,柯施還看到番茄黃化花葉病毒顆粒為球形,直徑為25納米。自此,人們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許多不同形態(tài)和大小的病毒。歸納起來,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病毒形態(tài)主要有球狀、桿狀、蝌蚪狀等。
20世紀的下半葉是發(fā)現(xiàn)病毒的黃金時代,大多數(shù)能夠感染動物、植物或細菌的病毒在這數(shù)十年間被發(fā)現(xiàn)。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CTV)第八次的報告內(nèi)容顯示,已知的病毒種類大約是5450種,估計種類大約有4萬種。這些病毒往往只寄生在特定的生物細胞,根據(jù)宿主的不同可以分為植物病毒、動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噬菌體)等不同的類群。
隨著人類對病毒的認識和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病毒也可為人類謀福利。例如,利用病毒可以制作疫苗,使未感染的人或其他生物避免患病。最成功的例子就是人類研制出天花疫苗后,通過全世界范圍的接種,1980年5月8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正式宣布,危害人類數(shù)千年的天花已經(jīng)被根除。再如,用綠膿桿菌噬菌體進行針對治療,可以控制燒傷病人的感染化膿;用核型多角體桿狀病毒和顆粒病毒,可以快速高效地殺死棉鈴蟲、菜青蟲、甜菜夜蛾、松毛蟲、玉米蝗之類的農(nóng)林害蟲,而這類病毒對人類、植物和其他動物是無害的,屬于環(huán)保型綠色殺蟲劑。在科研方面,病毒也可以成為科學家的幫手。在專一的細菌培養(yǎng)基中添加某類病毒,可以清除雜菌;在細胞工程中,仙臺病毒之類的病毒可以作為細胞融合的助融劑等。
過去人們把病毒最基本的功能視為致病,在今天看來,這其實是一種不完全的看法。實際上,導致疾病的病毒,很多只是在暴發(fā)感染的極短時間內(nèi)在人體內(nèi)生存很短的時間,而其他少量的病毒變體則能在人體內(nèi)待較長時間。這樣的病毒變體并不引起癥狀,而且可以隨著人類一同進化,一些病毒的基因已成為高級哺乳動物染色體(DNA)中的基因組成部分。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威拉瑞爾等人發(fā)現(xiàn),在進化過程中人和脊椎動物直接從病毒那里獲得了100多種基因。所以,有人得出一個結論:病毒幫助人類進化。
(選自《生物學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