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悟052 號,2019 年1 月中旬攝于四姑娘山長坪溝紅石河谷。王達軍 攝
王達軍,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顧問;榮獲第二屆、第九屆中國攝影金像獎;作品《大地系列》榮獲第16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金牌獎;數(shù)十年鐘情于青藏高原和巴蜀大地,重點拍攝中國西部風景、蜀地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藏羌民俗和巴蜀人文等題材,先后拍攝出版了《安岳石窟藝術》《四川藏地寺廟》《康巴風情》《九寨溝》《黃龍》《四姑娘山》《問景》《問道》等20余本大型攝影畫冊。
編者按:“第二屆海峽兩岸影像文化周”將于2021年10月12日-26日在浙江省杭州市等地舉辦。王達軍的《景觀·山悟》作為該活動的主題展將亮相浙江美術館。
奧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說:“照片就是你的鏡子,就是你?!庇眠@句話來評價攝影家王達軍,是再恰當不過的了。40多年前,業(yè)已成名的王達軍,時至今日,從未停歇于瞬間的跋涉。孔子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40多年來,王達軍的攝影探索,總得其時,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又一個視覺范式。這來自于他始終堅持突破機械復制產物的照相機的局限,一以貫之地以心觀物。
相看兩不厭,唯有四姑娘山。近5年來,王達軍在問景中問道,以哲學觀照自然,創(chuàng)造出了超越“視覺驚奇”的“面向當代的風景”—《景觀·山悟》。
山悟027 號,2017 年10 月中旬攝于四姑娘山長坪溝水打壩。王達軍 攝
如何看待王達軍的這些影像?王達軍的攝影實踐能帶來什么啟示?本刊編輯了《南方周末》圖片總監(jiān)、評論家、策展人李楠和上海師范大學教授、評論家、策展人林路的解讀和王達軍的自述等文字,圖文互鑒,以饗讀者。
還是李楠說的好,“我們不能簡單地將王達軍稱為風光攝影家、文獻攝影家,或是宗教攝影家。因為題材永遠不是一個攝影家的標簽,攝影家也不應該被某一種題材、某一個標簽所束縛。攝影之于攝影家,是通往自由的超越之路,是他的人文思想與他的技術語言聯(lián)袂起舞的廣闊天地?!?/p>
天地蒼茫,氣韻無邊。
四姑娘山神秘、雄奇、挺拔、博大、粗曠……在四姑娘山,你常常會有不同的心境。有時候你很愜意,會激動、興奮、張狂;有時候你會纏綿、惆悵、彷徨;有時候你會躊躇滿志、充滿期盼、激情飛揚……
我以四姑娘山為題材拍攝的風景作品,屬于當代語境中的直接攝影范疇。雖然直接攝影是發(fā)揮攝影最基本的特性而關于客觀景物的視覺呈現(xiàn),但我的創(chuàng)作并不僅僅停留于對這些景物表象層面的圖像復制。當代藝術的發(fā)展,為攝影提供了更大和更靈活的創(chuàng)作空間、發(fā)展?jié)摿?、廣度和深度,攝影已經(jīng)極大地拓展了自身的邊界。風景攝影不僅具有山水文化集成與傳播的文獻屬性,更具有攝影師獨特審美、表達觀念和情感的藝術屬性。風景攝影在這里呈現(xiàn)的“實”,已經(jīng)不完全是客觀形態(tài)的“實”,而更多的是觀念形態(tài)的“實”了。
風景攝影是觀察、體驗、發(fā)現(xiàn)與感悟的藝術,不要僅僅追求那種所謂的“自然視覺奇觀”。因為無論何種氣候條件,只要我們細心觀察,用心感受,調動自己的藝術細胞和想象力,就有可能創(chuàng)作出創(chuàng)意性的作品。
追求美是人的天性,人們對美總是充滿著渴望。
風景攝影就是要將自然形態(tài)的美轉換為觀念狀態(tài)的美,這是一個審美的過程。審美是一個重要的話題,什么是美,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你認為美的東西,別人未必認為美。美是一個大的概念,從藝術的層面來看,有時候丑的東西也可能是美的,是一種觀念形態(tài)的美。我們拍攝風景作品,就是要表達攝影家對自然的個人認知,這是攝影家獨特的個性化追求和藝術表現(xiàn)能力的體現(xiàn)。
東方哲學思想和東方人的審美觀,特別強調崇尚自然、敬畏自然、順應自然規(guī)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古代道家的重要人物莊子提出“乘物以游心”。意思是說,只有感悟宇宙之真諦,順應世間萬物的自然規(guī)律,才能實現(xiàn)思想和精神的自由,才能在自然中去感受和體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意蘊。
崇尚山水文化,是中國人與生俱來的志趣和情懷。風景攝影其實是非常難的,它難就難在太容易了?,F(xiàn)在可以說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照相已經(jīng)變得十分容易,幾乎人人都能拍照。在這種情況下,留給攝影家的空間還有多少?如果攝影只是停留在美的表面,或者利用視覺套路吸引眼球,就很難明白藝術的真正意義,也容易讓人產生視覺疲勞和厭倦。
風景攝影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不斷地打破傳統(tǒng)固有的觀念,不斷地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不斷地尋求更多的可能性。只有以文化的觀念來尋找突破,才能將風景攝影融入藝術的更高境界。我特別注重攝影的原創(chuàng)性,因為原創(chuàng)性是藝術作品的靈魂。這就要求攝影師必須具有獨特的藝術思考、巧妙的藝術構思、獨有的觀看方式、精到的表現(xiàn)手法和與眾不同的視覺呈現(xiàn)。
進入大自然,你一定要和它交流,既感受天地宇宙的博大與精深,又在寧靜中感受藝術的奧秘和自己的本心。我所捕捉的是大自然存在的一種自然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不是簡單的記錄,而是自己與大自然在情感上的共鳴。白天,我常常遙望雪山,腦子一片空白;晚上,我會坐在牛棚旁仰望星空,冥冥之中會出現(xiàn)音樂的節(jié)奏和旋律……我用這種方式與雪山對話,與星空對話,與自己對話。于是,往往在不經(jīng)意間,我便一次又一次地產生了一些新的創(chuàng)作靈感。
攝影—是我享受生活的過程和一種方式。幾十年來,我已經(jīng)將自己與攝影緊緊地融合在一起,始終行走在艱辛而充滿快樂與希望的攝影途中。對我來說,攝影的未來依然可期,依然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