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開明
很多人都知道“龐氏騙局”,指吸收新投資人錢,用來償還老投資人的本金和利息,如此循環(huán)。但無法永遠循環(huán)下去,結(jié)局要么是騙子卷款跑路,要么是騙局被拆穿,參與者多數(shù)血本無歸。這種騙術非常古老,但令人驚訝的是,至今仍有騙子在使用,受騙者仍不在少數(shù),這又是為什么?
“龐氏騙局”這個名稱源自一個人的名字,他叫查爾斯·龐茲,意大利人。他是1882年出生,1903年移民到美國。曾幾次因為偽造證件或走私人口入獄。到1919年,龐茲來到美國波士頓,玩起了一種“以新還舊”的騙術。
說起來,這種騙術并不是龐茲發(fā)明的,他之前就職的一家銀行,為吸引儲戶給出6%的高利息(當時利息普遍只有3%),并靠新儲戶存進來的錢還給老儲戶。龐茲青出于藍,首先,他編了一個讓人很難弄懂的投資機制,聲稱買賣歐洲一種郵政票據(jù)非常賺錢,所有在他那投資的人,90天可以獲得40%收益。大家誰也看不懂他的投資邏輯,起初只有少數(shù)人試著投了,結(jié)果90天后真的收到高額回報,于是人們瘋傳起來,大量資金涌向龐茲。到后來,整個波士頓都沸騰了,超過4萬人把錢交給龐茲,美國媒體紛紛報道這位“明星”,把他與哥倫布、馬可尼并列,稱他是改變世界的三大偉人之一。1920年8月,龐茲的把戲被拆穿,他根本沒買過什么歐洲的郵政票據(jù),只是將新投資人的錢拿給舊投資者,聲稱是本金和利息。由此,這種騙術被稱為“龐氏騙局”。
如今,龐氏騙局仍層出不窮,國外比較有名的是納斯達克前主席麥道夫的龐氏騙局,國內(nèi)則以非法傳銷、非法集資、非法微商、非法P2P借貸平臺的形式,輪番出現(xiàn),數(shù)不清的投資者被騙,堪稱最長壽的騙術。
為什么“長壽”,原因有兩種,一是貪婪。貪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既貪婪又無知。龐氏騙局的做局者往往抓住這點,承諾極高的投資收益,例如在過去,P2P平臺動輒給出15%左右的年化收益率,看上去非常誘人。而對于如何賺到這么高的收益,騙子往往會編一個既復雜又吸引人的投資模式,甚至干脆諱莫如深,玩神秘主義。
其實在投資領域,高收益只是小概率事件,根據(jù)經(jīng)濟學原理,一個國家中,所有人的投資收益平均,應和GDP增長率大致相等。例如北京市地方金融監(jiān)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霍學文2020年就曾提醒廣大投資者,2019年北京整個經(jīng)濟才6%的增長,如果理財產(chǎn)品收益率高于10%,還聲稱保本,那基本上不可信。
現(xiàn)實中,龐氏騙局的參與者急于獲得高額利潤,主動忽略了這個常識,如同洗腦般相信了那些如同神話的投資邏輯,最終上當。
第二種原因相對復雜,在一些非法集資案件中,少數(shù)參與者并非“傻白甜”,甚至從一開始就清楚地知道這是一個騙局。但他們卻認為——每個騙局的開始階段,都會給投資者一些甜頭,后續(xù)才會有更多上鉤的人,于是他們專門尋找那些剛開始的騙局,第一個沖上去,賺錢就撤。這樣一個群體的存在,幫助很多騙子實現(xiàn)了第一輪募集資金的成功,讓騙術得以施展。當然,這個群體的下場往往也很慘,總想火中取栗,即便有幾次成功,最后一次必然引火燒身,徹底賠進去。
規(guī)避龐氏騙局說容易也容易,首先,不要輕信超出常理的投資收益,我們雖然經(jīng)常聽到一些投資快速暴富的事例,但那只是小概率事件,如果我們參與其中,虧損反而是大概率事件。其次不要輕信過于神奇、新奇的投資模式。必須承認,有一些起初讓我們無法理解的新投資模式,最終確實給投資人帶來豐厚回報,但更多的是以失敗告終。在投資領域,寧可失去機會,也不要犯下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