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想想
中秋節(jié)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每年中秋,我們一家人都會一起吃月餅。外公說,月餅圓圓的,就像一家人手拉著手圍成一個圓圈,象征著團圓。每年吃月餅時,外公總要多擺兩副碗筷、兩個月餅。我困惑了好幾年,終于忍不住問外公:“這是給誰留的呀?”于是,外公給我講了他的爺爺奶奶的故事。
新中國成立前,外公的爺爺去了臺灣,從那以后,他就再也沒回過家。外公的奶奶等啊等,一等就是幾十年。每年中秋節(jié),她都固執(zhí)地多留一副碗筷、一個月餅,還說外公的爺爺總有一天會回來。但是,她等了一輩子,也沒等到他回家?,F(xiàn)在,外公的爺爺奶奶都已經(jīng)去世了,原來家里多擺的碗筷和月餅就是給他們準備的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外公的爺爺和奶奶會在天上一起吃月餅嗎?海峽兩岸分開的親人們,要等到什么時候才能團聚呀?多希望我們手拉著手圍成一個圓圈,像可口的月餅一樣,甜甜蜜蜜、團團圓圓!
開篇點題,點明“一家人團聚”是中秋節(jié)的習俗之一,吃月餅是小作者家過中秋節(jié)的慣例。
小作者先揭示月餅的象征意義,再由“團圓”引出“缺憾”——多出兩副碗筷和兩個月餅,接著由小作者心中的“困惑”引出下面的故事。
一個真實的故事,讀來讓人傷感。字里行間透露出中秋團圓是全家人一直以來的渴望。有了這個故事,全家人過的中秋節(jié)就更具親情與愛意,文章就顯得更加豐滿。
張九齡《望月懷遠》中的名句用得恰到好處。詩句引發(fā)小作者的想象,表達了小作者內心的美好愿望。結尾升華了文章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