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虹陽 李琦 范凌 佟長青 劉潔 劉瑋 郜新春 柯慧娟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 1血液科,河北 張家口 075000;2檢驗科;3超聲科)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PV)是一種以紅系細胞異常增殖為主,三系不同程度增高的造血干細胞克隆性疾病,屬慢性骨髓增殖性腫瘤(MPN)。常以皮膚黏膜紅紫、脾臟腫大、血栓形成、神經系統(tǒng)癥狀及可向其他MPN轉化為其臨床特征。PV的病程較長,起病隱匿,疾病初期常無臨床表現(xiàn),其癥狀往往在發(fā)病后多年才能逐漸顯現(xiàn)且不典型,某些患者是在體檢或治療其他疾病時發(fā)現(xiàn)本病,甚至出現(xiàn)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表現(xiàn),才得以確診PV。故本病的漏診及誤診率較高,一旦發(fā)生心血管事件并發(fā)癥,往往預后不良。心臟超聲可以顯示心臟結構、搏動和血流動力學情況,較好地反映心臟結構及功能的改變。為了盡早發(fā)現(xiàn)患者心臟結構及功能的改變,及時干預,本文對30例PV患者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1年1月至2018年6月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血液科收治的PV患者30例,年齡49~74歲。全部病例均符合200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PV的診斷標準。排除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心臟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對照組30例,為醫(yī)院健康體檢者,年齡50~75歲。
1.2資料收集 (1)收集兩組對象的一般資料:如年齡、性別、體重指數(shù)、血壓(收縮壓及舒張壓)、心率、入院時血紅蛋白濃度及血細胞比容等。(2)治療措施:對觀察組患者予以放血、口服羥基脲和(或)皮下注射干擾素治療。(3)心臟多普勒超聲檢測使用PHILIPS iE33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專人操作,觀察指標包括右室徑(RVIDd)、左房徑(LAD)、室間隔厚度(IVSTd)、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心室后壁厚度(PW)、肺動脈環(huán)徑(PA)、二尖瓣舒張早期最大血流速度(E峰)、二尖瓣舒張晚期最大血流速度(A峰)、舒張早期與舒張晚期最大血流速度之比(E/A)。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軟件進行t檢驗、Pearson相關分析。
2.1觀察組與對照組基線水平的比較 年齡、性別、體重指數(shù)在觀察組與對照組間無明顯差異,而收縮壓、舒張壓、心率、血紅蛋白濃度、血細胞比容在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基線水平的比較
2.2觀察組與對照組心臟超聲各項指標的比較 觀察組在IVSTd、LVEDD、A峰、E/A方面與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P<0.05),而在RVIDd、LAD、LVEF、PW、PA、E峰方面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見表2。
2.3觀察組治療前后心臟超聲各項指標的比較 治療前后觀察組在A峰、E/A方面存在顯著差異(P<0.05),而在IVSTd、LVEDD、RVIDd、LAD、LVEF、PW、PA、E峰方面無顯著差異。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心臟超聲各項指標的比較
2.4心臟結構和功能與血紅蛋白濃度、血細胞比容的相關性 觀察組中IVSTd、LVEDD、A峰分別與血紅蛋白濃度(r=0.34、0.21、0.22,P<0.01)、血細胞比容(r=0.36、0.24、0.21,P<0.01)呈正相關。E/A與血紅蛋白濃度、血細胞比容呈負相關(r=-0.27、-0.25,P<0.01)。
本研究結果提示在血壓升高之前,PV患者即出現(xiàn)心臟結構及功能的改變,在心臟結構方面存在左心室肥厚,在心臟功能方面存在左室舒張功能的改變。Mehmet等〔1〕觀察到類似的結果,除此以外,他們通過組織多普勒心臟超聲檢查證實雙心室的心肌表現(xiàn)指數(shù)(MPI)均受損,MPI反映心室的收縮功能及舒張功能,在各種心臟疾病中,可作為心臟死亡的預后指數(shù)及獨立預測因子。Piotr等〔2〕未發(fā)現(xiàn)患者組與對照組之間LVEF有顯著差異,但通過斑點追蹤超聲心動圖測量整體縱向應變(GLS)、整體圓周應變(GCS)、和整體徑向應變(GRS)證實PV患者存在左室收縮功能的受損。在心臟結構方面,F(xiàn)azio等〔3〕發(fā)現(xiàn)58%的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主動脈瓣退行性變,提示PV患者容易出現(xiàn)瓣膜的損傷。因此,通過本研究及文獻回顧,可證實PV患者在血壓改變之前確實存在心臟結構和功能的異常。
本研究結果提示患者左心室肥厚和左室舒張功能的改變與紅細胞容量增加有關,且隨著病情的好轉,紅細胞容量減低,患者的左室舒張功能有所恢復。Prati等〔4〕證實PV患者存在左心室肥厚,且左心室肥厚與總血量增加有關,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心臟肥厚,尤其是左心室肥厚,是心臟衰竭的一種常見危險因素和心血管性死亡的獨立預測指標。PV患者由于血黏度增高、外周血循環(huán)阻力增加〔5〕及微循環(huán)障礙,導致組織、器官灌注不足,紅細胞的攜氧能力下降,組織耗氧過多,甚至通過一氧化氮(NO)調節(jié)的血管內皮功能障礙直接損傷心肌細胞〔6〕,增加了心臟負荷,引起左心室重構,誘發(fā)和加重了心功能障礙。前期以左心室肥厚、左室舒張功能減退為主要表現(xiàn),隨著左心室順應性下降,左心房壓力升高、代償性收縮增強,導致左心房擴大。另外,已有文獻報道約13%的PV患者可能存在肺動脈高壓,而肺動脈高壓被認為是引起右心衰竭的重要原因〔7〕。Shi等〔8〕通過轉基因技術獲得JAK2V617F突變的MPN小鼠,發(fā)現(xiàn)小鼠可出現(xiàn)心臟肥大,進一步發(fā)現(xiàn)小鼠心臟結構的改變是因為發(fā)生了心肌纖維化,而不是JAK2V617F突變基因直接作用的結果。因此,PV患者的心臟結構及功能改變除與血細胞比容相關以外,還可能與血管內皮功能障礙、肺動脈高壓、心肌纖維化相關。
綜上所述,完善心臟超聲檢查可盡早發(fā)現(xiàn)PV患者心臟結構及功能的異常,給予及時有效的降細胞治療,有助于預防心臟結構及功能的改變,減少病死率。本研究因樣本量較小,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關結果還需開展大樣本、多中心研究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