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 萬發(fā)雨
隨著國內外無線通信的傳輸速度不斷地提升,微波天線的帶寬和輻射特性都面臨較高的需求.在眾多天線中,Vivaldi天線備受國內外專家的青睞,它最早是由Gibson[1]提出的,實際為一種指數(shù)漸變槽線的平面印刷天線[2].Hood等[3]基于傳統(tǒng)對踵Vivaldi天線設計了兩種天線,但是這兩種天線的增益均較低,阻抗帶寬只有7.5 GHz.Anu等[4]采用增加樹狀指數(shù)槽線的技術來提升Vivaldi天線的頻寬和頻段內增益,但由于設計比較復雜,制作難度大.Reddy等[5]通過切割Ω型槽線設計了一種陷波型Vivaldi天線,帶寬為8 GHz.Dastranj[6]將天線左右兩端的4個邊緣直角切圓,進而提升天線輻射特性,其帶寬為12 GHz,最高增益為8.4 dB.Teni等[7]在對踵Vivaldi天線的兩端和前方均增加矩形槽線,從而優(yōu)化低頻帶寬,提高天線的整體帶寬,并在天線輻射方向增加了一個半圓形介質基板以便提升天線增益,最終打造了一種增益高達8.5 dB的對踵Vivaldi天線.徐國建等[8]在傳統(tǒng)Vivaldi天線的兩端切割樹杈形槽線,提高5.4 GHz頻點處的增益,但是駐波比小于2的頻段僅3.4~7.6 GHz.岳新東[9]通過在傳統(tǒng)對踵Vivaldi天線背面加載矩形地板,并延伸介質板的寬度,從而提升天線增益,最高增益高達8 dB,帶寬為9 GHz.柏艷英[10]以對踵Vivaldi天線為天線單元,通過鏡像法布陣設計了一款超寬帶相控陣天線.藺煒[11]在直徑為4 mm的圓形介質板上設計了一款高增益天線.王軼玨等[12]采用分段線的負μ傳輸線加工了兩個寬帶天線.由上述文獻可以看出,近年來大部分Vivaldi天線的帶寬和增益均不高,并且未關注到E面方向圖的對稱性和峰值角度偏移問題.
本文對傳統(tǒng)對踵Vivaldi天線進行改進,設計了一種帶寬3.3~40 GHz的新型超寬帶高增益對踵Vivaldi天線,該天線介質板兩側采用相同的輻射結構,在天線輻射方向添加一塊梯形結構介質板,將天線正反兩面的表面電流限制在天線輻射方向,既可以矯正E面方向圖的增益峰值偏移角度,也可以提升天線輻射強度.該新型對踵Vivaldi天線的尺寸為57.5 mm×60.7 mm,在厚度為0.508 mm的Rogers RO4003C介質板上制作.實測結果顯示,3.3~40 GHz帶寬內的駐波比(VSWR)均小于2,倍頻帶寬大于12,增益為1.0~12.6 dB.該天線的E面方向圖對稱性好,并具有交叉極化比小、易于設計、成本低廉等特點,在超帶寬、高增益的天線領域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為滿足天線超帶寬、低駐波、高增益的設計要求,本文在傳統(tǒng)對踵Vivaldi天線的基礎做了一些改變,介質板兩側的輻射貼片采用相同結構,均由一個微帶線和兩條指數(shù)型槽線構成,從而修正天線E面方向圖不對稱性,并提高天線增益特性.其結構示意如圖1所示.介質板為介電常數(shù)3.38的Rogers RO4003C板材.該天線易于設計、成本低廉,采用50 Ω同軸接頭饋電.
圖1 對踵型Vivaldi天線Fig.1 The antipodal Vivaldi antenna (antenna 1)
由于對踵型Vivaldi天線沒有準確的經驗公式可供參考,本文通過數(shù)學公式來確定天線的初步尺寸,其內外指數(shù)漸變槽線的尺寸通過式(1)和(2)表示為
yi=C1ie(FixiSi)+C2i,
(1)
yo=C1oe(FoxoSo)+C2o,
(2)
式中,xi和yi分別表示內指數(shù)漸變線的x坐標和y坐標,xo和yo分別表示為外指數(shù)漸變線的x坐標和y坐標,單位均為mm.C1i,C2i,Fi,Si為內指數(shù)漸變槽線表達式(1)的系數(shù),C1o,C2o,Fo,So為外指數(shù)漸變槽線表達式(2)的系數(shù),e是自然對數(shù)底.
為了進一步提高天線輻射特性,本文在天線輻射方向上增加了一塊梯形結構介質板,增加梯形結構介質板可以將表面電流限制在天線的輻射方向,既可以矯正天線E面方向圖的峰值偏移角度,也可以提高天線增益特性.其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新型對踵Vivaldi天線Fig.2 The novel antipodal Vivaldi antenna (antenna 2)
采用HFSS軟件對天線的指數(shù)槽線、梯形結構介質板和微帶線的進行優(yōu)化,確定了整個天線各參數(shù)的尺寸,如表1所示.
表1 天線結構尺寸
采用HFSS軟件分別對圖1和圖2所示兩種天線的表面電流進行仿真研究,得到如圖3所示的天線表面電流分布.由圖3a可知:兩個天線在10 GHz的電流強度基本相似.由圖3b—3d可知:增加梯形結構介質板后,天線在梯形結構介質板上(區(qū)域O處)的電流強度較大,并且表面電流主要集中在天線輻射方向上,特別是20、30和40 GHz三個頻點,天線輻射方向上的電流非常集中;而未增加梯形結構介質板時,區(qū)域O處的表面電流大致是向兩邊擴散的.基于圖3所示的天線表面電流分布情況,可以得出:增加梯形結構介質板可以將表面電流限制在天線的輻射方向,既可以矯正天線E面方向圖的峰值偏移角度,也可以提高天線的增益特性.
圖3 天線表面電流分布Fig.3 Current distribution on antenna 1 (left) and antenna 2 (right) surface
分別對圖1和圖2所示兩個天線進行駐波比(VSWR)和增益(Gain)仿真研究,得到的VSWR仿真結果如圖4所示.由圖4可以發(fā)現(xiàn),兩種天線的駐波仿真結果在2~40 GHz頻段內基本一致.圖5為這兩個天線的Gain仿真結果.由圖5可以發(fā)現(xiàn),增加梯形結構介質板后,該天線在20~40 GHz頻段內的輻射增益有所提升,尤其是在40 GHz時增益值提升了約6 dB,這是增加梯形結構介質板,將天線表面電流限制在輻射方向所致.
圖4 駐波比仿真結果對比Fig.4 Comparison of the simulated VSWR results
圖5 增益仿真結果對比Fig.5 Comparison of the simulated gain results
對踵Vivaldi天線在厚度為0.508 mm的Rogers RO4003C板材上進行實物加工,天線的實物照片如圖6所示,通過50 Ω的SMA同軸接頭饋電.
圖6 天線實物圖Fig.6 Picture of the antenna
采用網絡分析儀完成該對踵Vivaldi天線的VSWR測量,得到2~40 GHz頻率范圍內的VSWR實測值和仿真值對比如圖7所示.由圖7可以發(fā)現(xiàn),天線在3.3~40 GHz頻段內的VSWR小于2,VSWR實測值和仿真值大致相符,但是10 GHz以上的VSWE實測值略高于仿真值,這是因為高頻段對天線加工偏差比較敏感導致的.同時基于圖7可以發(fā)現(xiàn):該天線帶寬可以擴展到40 GHz以上的頻段.
圖7 VSWR仿真與實測對比Fig.7 Comparison between measured and simulated VSWR
在微波暗室中完成天線增益和方向圖的測試,天線增益的實測值和仿真值如圖8所示.從圖8可以發(fā)現(xiàn):2~40 GHz頻率范圍內的增益實測值為1~12.6 dB,在頻點25 GHz處的增益達到最大,為12.6 dB.由于介質板以及SMA同軸接頭在高頻段的損耗較大,因此高頻段增益的實測值略遜于仿真值, 但是整體的變化趨勢是大致相似的.
圖8 增益仿真與實測對比Fig.8 Comparison between measured and simulated gains
該天線在10、20、30和40 GHz四個頻點的E面方向圖如圖9所示,兩種天線的E面方向圖電磁參數(shù)比較結果如表2所示,表中天線1為新型對踵Vivaldi天線,天線2為未加載梯形結構介質板的對踵Vivaldi天線.明顯可以看出,天線1的E面方向圖比較對稱,而且輻射特性較好,四個頻點的交叉極化比均小于-10 dB.并且天線1的E面方向圖的峰值偏移角度較小,尤其是30~40 GHz高頻段的偏移角度得到較好的矯正,幾乎是零度.由圖9可以看出,方向圖仿真結果和實測結果存在差異,主要是加工誤差、介質板的高頻插損所致.由表2明顯可以看出,新型對踵Vivaldi天線具有更好的方向性和更高的增益.
圖9 天線的E面方向圖Fig.9 Radiation patterns of the antenna at E-plane
表2 兩種天線的電磁參數(shù)特性
本文設計了一種帶寬3.3~40 GHz新型超寬帶高增益Vivaldi天線,采用對踵型結構,該天線介質板兩側采用相同的輻射結構,在天線輻射方向添加一塊梯形結構介質板,將天線正反兩面的表面電流限制在天線輻射方向,既可以矯正E面方向圖的增益峰值偏移角度,也可以提升天線輻射強度.該新型對踵Vivaldi天線的尺寸為57.5 mm×60.7 mm,在厚度為0.508 mm的Rogers RO4003C介質板上制作.實測結果顯示,3.3~40 GHz帶寬內的VSWR均比小于2,倍頻帶寬大于12,增益為1.0~12.6 dB.該天線的E面方向圖對稱性好,具有交叉極化比小、易于設計、成本低廉等特點,在超帶寬、高增益的天線領域有較高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