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次志
歷來專家學(xué)者對杜甫先祖和世系傳承多有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幾說并存。對其先祖,有說屬杜預(yù)長子杜錫一支,有說屬杜預(yù)三子杜耽一支,有說屬杜預(yù)幼子杜尹一支。對杜預(yù)至杜甫的總世次,有十二世、十三世、十四世、十五世幾種說法。在總世次中,對杜乾光之父亦有異議,有說是杜遜,有說是杜坦,有說是佚名。本文將對襄陽杜氏之祖即杜甫先祖、杜預(yù)至杜甫總世次,以及杜乾光父、祖等問題進行探討和分析。
研究杜甫先祖,必須先弄清杜耽、杜尹誰是襄陽杜氏之祖。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簡稱《新表》)將杜延年二十世孫瑤傳繹、綰至唐朝宰相杜黃裳等稱為京兆杜氏;杜預(yù)之子尹一支為襄陽杜氏,其直系傳承為:尹、綝、襲、摽、沖、洪泰、颙、景秀、遜(懿)、淹、行敏、崇慤、希望、佑。杜耽一支因無宰相而未錄入。
《古今姓氏書辯證》(簡稱《辯證》)之說基本同《新表》,但把杜審言、杜甫一支列入尹十世孫懿之后,把審言之父依藝作為懿之子乾播、乾祐、乾祚之兄弟。其直系傳承示之為:尹、綝、襲、摽(沖)、洪泰、颙、景秀、懿、依藝、審言、閑、甫。
《元和姓纂(附四校記)》(簡稱《姓纂》)將杜預(yù)之三子錫、躋、尹作為京兆杜氏之祖,將杜預(yù)第三子耽作為襄陽杜氏之祖。卷六“襄陽”條明載:“當(dāng)陽侯元凱少子耽,晉涼州刺史;生顧,西海太守;生遜,過江。隨元帝南遷,居襄陽。遜官至魏興太守,生靈啟、乾元(光)?!鼻鈱O叔毗,叔毗依次傳魚石、依藝、審言、閑、甫。
王力平的《中古杜氏家族的變遷》(簡稱《變遷》)對襄陽杜氏的論述與《姓纂》基本相同。
綜上所述,《新表》《辯證》與《姓纂》《變遷》兩說之異在于杜尹、杜耽究竟誰是襄陽杜氏之祖。
《變遷》對于杜尹之京兆杜氏和杜耽至杜甫之襄陽杜氏的傳承如下:
杜預(yù)至杜佑的傳承依次為:預(yù)、尹、綝、襲、沖、洪泰、颙、景秀、遜、行敏、崇慤、希望、佑。與《新表》相比,少了襲子摽和遜子淹兩代。
杜預(yù)至杜甫的傳承依次為:預(yù)、耽、顧、遜、靈啟(乾光)、漸、叔毗、魚石、依藝、審言、閑、甫。并記杜耽裔還有坦、驥兄弟一支;杜叔毗裔除魚石外,還有廉卿、憑石、安石、黃石幾支。
對于以上兩大支系主要傳人的祖籍、生平和為官所在,二十五史等史料有相關(guān)記載。
杜尹一支主要傳人杜洪泰、杜颙、杜景秀、杜佑等均在黃河以北為官。正如王力平所說:“歷北朝周隋200年間,杜尹子孫一直未離北土?!敝劣跉{葬,杜佑之孫杜牧自撰墓志銘云:“后魏太尉颙,封安平公,及予九世,皆葬少陵。”即從杜颙開始,此支均以京兆少陵為家族墓地。如杜羔之兄詮,據(jù)其墓志銘載,即歸葬于長安城南司馬村先塋。
杜耽之主要傳人,諸史有載。
杜顧,《元和姓纂》“襄陽”條載:顧官西海太守,父杜耽,子杜遜,隨元帝過江,居襄陽,累官魏興太守。遜子靈啟、乾光(元)。
杜乾光,南齊正員郎。又說為齊司徒右長史。
杜懷寶,“父靈啟,南齊給事中,(梁)高祖(蕭衍)義師東下,(懷寶)隨南平王(蕭)偉留鎮(zhèn)襄陽”。嵩、岑、岌、嶷、巘、岸、崱、嵸、幼安等懷寶九子及岑子龕均手握重兵,鎮(zhèn)守一方,時稱“襄陽豪帥”。
杜漸,南梁邊城(今安徽六安縣)太守。
杜叔毗,《周書》本傳載:“其先,京兆杜陵人也,徙居襄陽。尋除硤州(今湖北宜昌)刺史?!?/p>
杜審言,“字必簡,襄州襄陽人,晉征南將軍預(yù)遠裔”。神龍初流放峰州,后入朝任國子監(jiān)主簿。子杜閑,孫杜甫。
杜易簡,杜審言從祖兄,“襄州襄陽人,周硤州刺史叔毗曾孫也”,咸亨年間任考功員外郎。杜易簡上書訴告李敬玄的罪狀,李敬玄曰:“襄陽兒輕薄乃爾。”由此亦說明杜易簡祖籍襄陽。
據(jù)上述可知,杜耽之裔顧、遜南遷以后,其后裔靈啟、乾光、叔毗、審言、易簡等均為襄陽籍,南北朝時大都活動于南朝宋、齊、梁、陳間。對于耽、尹兩支杜姓,王力平認為:“在唐代杜姓的眾多支系中,杜審言、杜甫一支屬于地地道道的襄陽望,杜佑、杜牧一支則與襄陽杜氏無涉?!币驗槎庞又付畔M?jīng)得到過“襄陽縣男”“襄陽公”的封號,所以王力平同時認為,《新唐書》的作者誤將杜希望的封爵等同于郡望,而錯誤地把杜佑一支列入了襄陽杜氏。
綜上所述,杜甫應(yīng)屬襄陽杜氏一支。襄陽杜氏始祖乃杜耽無疑,而非杜尹。杜尹則屬京兆杜氏?!缎兆搿分f,應(yīng)當(dāng)可信?!缎兆搿肥甲胗谔茟椬谠推吣辏?12),即杜佑去世的當(dāng)年,杜甫去世以后的42年。《姓纂》的作者林寶與杜佑及杜甫之子宗文、宗武基本屬同時代人,唐朝這兩支杜姓人當(dāng)時的活動情況基本上是林寶親眼所見。故其有關(guān)記述應(yīng)準(zhǔn)確可信。而《新表》與《辯證》的作者均為宋代人,有關(guān)基礎(chǔ)資料,或許有訛傳情況。
對于杜甫家族世系的研究,自古至今,眾說紛紜。杜氏各支系譜牒,由于資料來源不一,對此亦各有說辭。經(jīng)多方查尋,現(xiàn)收集從杜預(yù)到杜甫世系傳承42個版本,其中杜錫傳杜甫7個版本,杜尹傳杜甫13個版本,杜耽傳杜甫22個版本?,F(xiàn)選取14個有代表性的版本見表一。
表一
杜錫傳杜甫,諸史無載?!抖攀献遄V》(之一)所記錫生議,此“議”也許是“乂”之筆誤,但乂生慧度,與史不合。杜慧度為交趾朱鳶(今越南河內(nèi)東南)人,曾祖杜元,父杜瑗,子弘文。故杜慧度與杜乂并非同一支系?!抖攀献遄V》(之二)將綝、襲、摽作為錫嗣,將乾光作為摽子,亦與諸史料不合。杜錫并非杜甫之祖。
對于杜尹傳杜甫之說,《杜氏族譜》(之三)將景仲和叔毗同系于颙之下,并將依藝作為叔毗之子。對此錢謙益在《少陵先生年譜》中評判說:“以叔毗為颙子,景仲、叔毗同系颙下,紕漏極矣,不可不正也?!薄掇q證》羅列了尹、綝、沖及懿生依藝的傳承關(guān)系。據(jù)前述,杜尹本身就不是襄陽杜氏之祖,更不存在懿生依藝,將杜甫一支掛靠在此,與其他史料均不合。
唐朝林寶所著《元和姓纂》卷六定下了杜耽為襄陽杜氏之祖的基調(diào),本人認為,應(yīng)以為據(jù)。只是杜甫家族世系從預(yù)到甫僅列十二世,且叔毗之父不明。多數(shù)學(xué)者和河南康店、重慶忠豐、江蘇錫山、江蘇青旸、湖南平江等地《杜氏族譜》均從杜耽傳杜甫之說,但對具體世系傳承說法不一?,F(xiàn)以《姓纂》為基礎(chǔ),進行分析。
1.一至四世
杜預(yù)至杜遜四世,《姓纂》記為預(yù)生耽、耽生顧、顧生遜。本人所收集的杜耽傳杜甫的22種版本中,除個別代佚名外,這四世基本均從《姓纂》,無異議。
諸史載杜預(yù)生于222年。對耽之生年,江西豐城鶴村《杜氏族譜》載為266年。姜海寬記為265年前后,也有記為262年者?!稌x書·張軌傳》稱杜耽“永嘉之亂”時滯留河西涼州,317年司馬睿在南京立東晉,杜耽子杜顧和孫杜遜隨之過江南移。按此時間表,即杜耽20歲左右(286年前后)生杜顧,杜顧20歲左右(306年前后)生杜遜,三十多歲的杜顧帶著十多歲的杜遜南遷襄陽,在年齡和時間上應(yīng)當(dāng)可信。晉武帝在泰始九年(273)下令女子年十七,仍未出嫁,官府出面為之婚配。故當(dāng)時二十年左右一代人也是完全可能的。對此,金啟華認為:“杜遜既是杜預(yù)的曾孫,他在司馬睿過江時,至多是十五歲左右,即使南遷,也是隨父輩而行。”
綜上,預(yù)、耽、顧、遜四代傳承是可信的。杜遜隨杜顧317年以后南遷也是可信的。
2.乾光父祖
對于乾光父祖,學(xué)界分歧較大?!缎兆搿酚洖檫d生靈啟、乾光兄弟。岑仲勉《唐人行第錄》、馮至《杜甫傳》、陳冠明《杜甫親眷交游行年考》,所列杜甫家族世系之杜遜與杜靈啟、杜乾光的傳承關(guān)系均從《姓纂》之說。
我認為:《姓纂》如此排列,遜生靈啟、乾光,也許與事實不符。如前述,杜遜生于306年許,杜乾光仕于齊。而南齊始于479年,終于?2年,杜乾光即使在南齊初(480年前后)任正員郎,也應(yīng)生于4?年前后,則杜遜與杜乾光生年相隔144年。如按姜海寬所推斷的遜生于345年,之間也隔了105年。所以,遜與乾光的父子關(guān)系不可能成立。金啟華對遜生靈啟、乾光也提出了質(zhì)疑,他說:“我對杜遜生靈啟、乾光這一條,覺得和后來的朝代距離太長,一定存在問題。中間一百幾十年,不可能只有一代。因此,我認為《姓纂》這一條定有脫文,需要補正。”正因為如此,為了解決時間差距太大的問題,為了填補遜與乾光之間的缺代,也就出現(xiàn)了如下幾種不同的版本。
一說是杜遜生靈啟,靈啟生乾光,將靈啟和乾光列為父子。四川文史館、成都杜甫草堂和湖南平江杜甫墓祠陳列館所列杜甫家族世系均為遜生靈啟,靈啟生乾光。劉孟伉認為:“乾光不應(yīng)與靈啟同輩行,《姓纂》此點必有誤。”“靈啟之子必為乾光?!薄斑d子乾光者又誤也?!编嚱B基卻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姓纂》明言靈啟與乾光為兄弟,如將乾光作為靈啟之子,為第六代,定靈啟為第五代,“顯然,這里面的猜測成分太大?!苯饐⑷A與鄧先生持同樣看法:“靈啟之子必為乾光,也未免有些武斷?!薄办`啟、乾光在這里該是弟兄行的。”胡可先亦認為:“將《姓纂》靈啟、乾光兄弟又重新定為父子,尚缺乏可靠的依據(jù)。”《姓纂》和《梁書·杜崱傳》明載:“靈啟生子懷瑀、懷寶?!弊虞叢o乾光之說。故此,我亦認為靈啟、乾光應(yīng)從《姓纂》之說,為兄弟而非父子。
二說是杜遜生坦、驥,坦生乾光。在本人收集的耽傳甫22個版本中,《杜氏族譜》(之四)等七個版本認為乾光之父應(yīng)是杜坦。按《姓纂》和正史,坦、驥和靈啟、乾光均屬自北南移的杜耽裔孫,卻是兩個不同的分支,父祖不同,南移時間也不同。
我認為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應(yīng)從正史和有關(guān)史載。杜靈啟、杜乾光和杜坦、杜驥應(yīng)屬于兩個不同的支系。按《姓纂》,靈啟、乾光屬杜顧、杜遜一支。顧、遜317年許隨晉元帝過江居襄陽。其后裔靈啟、乾光雖在正史中無本傳,但在靈啟之孫杜崱傳中卻有明載:“杜崱,京兆杜陵人也。其先自北歸南,居于雍州之襄陽,子孫因家焉。祖靈啟,齊給事中。父懷寶,少有志節(jié),常邀際會。高祖義師東下,隨南平王偉留鎮(zhèn)襄陽?!薄端螘ざ朋K傳》更有詳載:“杜驥字度世,京兆杜陵人也。高祖預(yù),晉征南將軍。曾祖耽,避難河西,因仕張氏。苻堅平?jīng)鲋?,父祖始還關(guān)中。兄坦,頗涉史傳。高祖征長安,席卷隨從南還。”如上所載,坦、驥之高祖預(yù)、曾祖耽,即為杜顧之祖、之父,說明二者同祖但不同宗。坦、驥之父、祖名諱本傳中未提及,也許《宋書》的作者沈約當(dāng)時尚未考出。對于《宋書·杜驥傳》中“父祖始還關(guān)中”一句,《二十四史》文白本和《白話二十四史》均譯為:他的祖父,父親才回到關(guān)中。而《杜姓史話》卻譯為“杜祖(耽孫)舉家遷回杜陵”,說坦、驥之父謂杜祖。但我認為,應(yīng)從文白本和白話本之說,父祖指父親和祖父,而非父親姓名謂杜祖。故應(yīng)該說父祖不明。在南渡時間上,史籍明載,顧、遜317年前后就隨晉元帝過江了,而坦、驥的父祖在376年后前秦苻堅滅前涼、統(tǒng)一中國北方以后才回到關(guān)中,417年劉裕征長安,滅后秦,隨后在南京立南宋朝,坦、驥才隨從南還。這是史籍所載襄陽杜氏兩支人南移的歷史依據(jù)。如果坦、驥亦屬顧遜一支,為何父、祖南遷一百年之后兒子才再南遷呢?似與情理不合。由此說明二者不屬于同一宗支,更不屬于同一家族,不存在遜生坦、驥的父子關(guān)系。對于這個問題,王力平在《變遷》一書中已有詳細而精辟的論述:“襄陽杜氏的主要人物又分為兩支:一支為活躍于劉宋時期的杜坦、杜驥兄弟,一支為活躍于齊、梁時期的杜靈啟、杜乾光兄弟。”
另外,杜坦生杜乾光,史亦無載。對于杜坦之子,正史有如下記載?!赌鲜贰酚洠骸疤归L子琬為員外散騎侍郎,文帝嘗有函詔敕坦,琬輒開視。信未及發(fā),又追取之,敕函已發(fā),大相推檢。”由此說明琬為坦子之一。另《宋書·殷琰傳》載:“琰素?zé)o部曲,門義不過數(shù)人,無以自立,受制于叔寶等?!薄笆鍖氄?,杜坦之子,既土豪鄉(xiāng)望,內(nèi)外諸軍事并專之?!边@是南朝宋明帝泰始元年(465),叔寶勸殷琰支持子勛反叛朝廷的一段史實。杜叔寶為坦子之二。《宋書·臧質(zhì)傳》又載:“質(zhì)之起兵也,豫章太守任薈之、臨川內(nèi)史劉懷之、鄱陽太守杜仲儒并為盡力,發(fā)遣郡丁,并送糧運,伏誅?!薄岸胖偃澹朋K兄子也?!卑炊朋K本傳載,驥兄即坦,故杜仲儒為坦子之三,在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451)支持臧質(zhì)反朝而被誅殺。如上所載,杜坦有琬、仲儒、叔寶三子,并無乾光之說。靈啟、乾光,均仕南齊,而沈約于南齊永明五年(487)受命修《宋書》,與靈啟、乾光完全屬于同代人,并且杜坦歷任宋龍驤將軍,青、冀二州刺史,靈啟為齊給事中,乾光為齊正員郎,均屬當(dāng)朝官宦,如為杜坦之子,沈約不可能不了解,也不可能不在《宋書》中記載其父子關(guān)系。史籍無載的原因,也許是靈啟、乾光父祖,隱而不仕,少有能名而已。坦生乾光未見史載。
綜上所述,顧、遜317年前后“自北歸南,居于雍州之襄陽”,而坦、驥父祖376年才“始還關(guān)中”,所以我認為:坦、驥父祖并非遜、顧,而是另有其人,名諱待考,屬杜耽另一支子孫。不存在遜生坦、驥,更不存在坦生靈啟、乾光。
三說遜生坦、生驥,坦、驥某子生乾光。郭輝通《杜甫研究·杜甫之家世》認為:第四代杜遜生坦、驥二子,依據(jù)《姓纂》所言。第五代為杜坦、杜驥兄弟,杜坦長子琬為員外散騎侍郎。杜驥生有六個兒子,長子長文,次子不詳其名,三子叔文,四子季文,五子幼文,六子希文。依據(jù)《宋書·杜驥傳》所言,第六代為杜琬、杜長文、杜叔文、杜季文、杜幼文、杜希文。至于乾光為何人所生呢?第七代,為乾光,齊司徒右長史。金啟華在這個問題上的見解與郭氏基本相同。其所列世系圖為:遜生坦,坦生第六代琬;遜生驥,驥生第六代長文、叔文、季文、幼文、希文。此處所列第六代六人均與第七代乾光用虛線聯(lián)接,并說明父子關(guān)系不確定。他認為:“乾光為齊司徒右長史,和杜季文、希文逃宋廢帝之難的事件年代應(yīng)該是銜接的。我們雖還沒有足夠的材料,把這兩代的繼承關(guān)系弄得很清楚,但宋齊兩朝時間的銜接是沒有問題的。”鄧紹基觀點較為明確:“杜驥未必是杜甫的直系祖先,到目前為止,杜甫直系中的第五代尚未考出?!睂τ诖苏f,因為杜靈啟、杜乾光與杜坦、杜驥并非同一支系,所以,也就不存在坦、驥某子生乾光了。
四說乾光父祖為佚名。如前述,鄧紹基認為杜甫直系中的第五代尚未考出。錢謙益在其《少陵先生年譜》中所列杜甫家族世系更為謹(jǐn)慎,在杜預(yù)后的第二代列了錫、躋、耽、尹四兄弟,第三、第四、第五代均為佚名,第六代乾光。浦起龍《讀杜心解》所列杜甫世系,杜預(yù)之下列錫、躋、耽、尹四子,第三代為綝、弼,第四、五兩代空缺。并注:“舊譜綝之下,四代襲,五代摽,六代沖,七代洪、泰,八代颙,颙之下系以叔毗。錢箋據(jù)《北周·杜叔毗傳》,叔毗之祖乾光,父漸,非洪、泰、颙也,則上兩代俱非矣,宜并缺之”。胡可先也認為:“杜甫世系所缺的一世,仍應(yīng)在乾光的上幾世間。”馮至在其《杜甫傳》中所排杜預(yù)至杜甫世系,在遜前面空了一代,遜生乾光,在乾光和叔毗之間又空了三代,共佚名四代。按上述,錢謙益、浦起龍、馮至、鄧紹基、胡可先等均從佚名之說。
為什么諸多史學(xué)家對杜預(yù)以下第五代、第六代作佚名處理呢?原因有二:一是認為坦生靈啟,靈啟生乾光;坦、驥生乾光;坦、驥某子生乾光這幾種說法都不可信。二是認為按《姓纂》遜生乾光,在時間上差距太大,遜與乾光不可能是父子關(guān)系。這幾代先祖生年按重慶忠豐《杜氏族譜》記:預(yù)生222年,耽生268年,顧、遜生年不明,乾光生446年。這段先祖生年的記載與其他史、籍、譜的記載基本一致,應(yīng)當(dāng)可信。按前述遜生306年許,乾光生446年,則二者相差140年。中間起碼應(yīng)有兩代人,分別生于3?年和400年前后。錢謙益在其《少陵先生年譜》中還發(fā)表了如下看法:“以世系表推之,尹下六代為襲池陽侯洪泰,與乾光為行,洪泰生二子:祖悅、颙,與漸為行,颙生三子:景仲、景秀、景恭,與叔毗為行。叔毗、景恭皆仕周,其子皆仕隋?!卑创?,預(yù)傳尹、綝、襲、摽、沖、洪泰,共七代。乾光既與洪泰為行,那么,從預(yù)、耽、顧、遜到乾光也應(yīng)該是七代。遜為第四代,乾光為第七代,則中間尚佚名兩代。如下所示:
預(yù)—尹—綝—襲—摽—沖—洪泰—颙—景恭
預(yù)—?—?—?—?—?—乾光—漸—叔毗
乾光和洪泰同為預(yù)下第七代,二者之生年亦足可證明。據(jù)前述,譜記乾光生于446年。洪泰傳載:“太和年間(477-499)任鷹揚將軍,絳城鎮(zhèn)將,帶新昌、陽平二郡太守。去世,終年五十二歲。”既太和年間任多職后去世,去世應(yīng)在太和后期,估計應(yīng)在495年許。五十二歲去世,則生于443年許。其子杜祖悅墓志銘載:祖悅生于473年,亦與此合。如此,洪泰生于443年與乾光生于446年相差3年,二者應(yīng)屬同代同齡人。
所以,我認為遜與乾光之間應(yīng)空缺兩代,但名諱尚未考出。
3.叔毗父祖
對于叔毗父祖,有兩種說法?!吨軙ざ攀迮鳌份d:“祖乾光,齊司徒右長史。父漸,梁邊城太守?!绷硪徽f則認為叔毗為乾光玄孫。岑仲勉在《姓纂》中說:“按《周書》卷四六,稱叔毗祖乾光,依此計去,甫只是預(yù)之十一葉孫,即連本身,亦不過十二,惟若依庫本,叔毗為乾光玄孫,則與祭文世數(shù)相合?!瘪T至亦從此說,其所排杜甫世系在乾光與叔毗之間佚名三代。陳冠明認為叔毗父杜漸,但祖與曾祖不明。劉孟伉、金啟華、胡可先則認為《周書·杜叔毗傳》所述父漸、祖乾光之說是可信的。劉孟伉評論說:“馮至著《杜甫傳》,于甫之世系一段,謂系依據(jù)《元和姓纂》排列而成,惟中有‘遜子乾光的玄孫叔毗’句,此乃大誤?!苯饐⑷A也認為:“馮傳稱遜子乾光的玄孫叔毗,或系根據(jù)文淵閣四庫本‘乾光玄孫叔毗’,因而得出那樣的結(jié)論,這顯然是不能服人的?!焙上葟摹缎兆搿?,他說:“杜叔毗為乾光孫不誤,岑氏所說并無依據(jù)?!睂@三代的傳承,除叔毗本傳明載外,據(jù)《姓纂》和有關(guān)史料,該祖孫三代在政壇上活動的時間段也可說明問題。乾光為南齊司徒右長史,漸任梁邊城太守,叔毗先仕梁,552年出使西魏,567年討陳被殺害。三者生平時間基本吻合。江西豐城《杜氏族譜》和重慶忠豐《杜氏族譜》均記:乾光生于446年,漸生于480年,叔毗生于518年。三人為祖孫三代,生年亦合情理。所以,我也認為叔毗為乾光玄孫之說有誤,應(yīng)從《周書》:乾光生漸,漸生叔毗,叔毗為乾光之孫。
4.叔毗以下世系
叔毗至杜甫六代世系,《元和姓纂》載:叔毗生廉卿、憑石、安石、魚石、黃石。憑石生依德,依德生易簡。安石生依賢。魚石生依藝,依藝生審言(必簡),審言生閑,閑生甫。岑仲勉、馮至、金啟華、鄧紹基、胡可先等學(xué)者和諸多《杜氏族譜》均從此說。1915年在河南偃師杜樓村出土的唐朝蘇颋撰寫的《大周故京兆男子杜并墓志銘并序》(以下簡稱《杜并墓志銘》)稱:“曾祖魚石,隋懷州司功,獲嘉縣令。祖依藝,唐雍州司法,洛州鞏縣令。父□□皇朝洛州洛陽縣丞?!倍挪⑸?84年,歿于699年。蘇颋生于670年,歿于727年,與杜并屬同代人,蘇之記載應(yīng)可信。故《杜并墓志銘》可以說是魚石傳杜甫五代的鐵證。此墓志銘今藏偃師商城博物館。另外,杜甫為其姑母所撰《唐故萬年縣君京兆杜氏墓志》亦可作為佐證。該墓志載:“曾祖某,隋河內(nèi)郡司功、獲嘉縣令。王父某,皇朝監(jiān)察卿史、洛州鞏縣令,前朝咸以士林取貴,宰邑成名??寄常尬酿^學(xué)士、尚書膳部員外郎,天下之人,謂之才子。兄升,國史有傳,縉紳之士,誄為孝童?!贝诵稚龑崬樾植?。文中三代前人雖未明名,但所任職務(wù)與《杜并墓志銘》和有關(guān)史料對魚石、依藝、審言所載完全相同,亦可說明魚石是杜甫之高祖。胡可先在其《新出石刻與唐代文學(xué)家族研究》和《杜甫的家世、家學(xué)與家風(fēng)》中論及杜甫家世時亦引用這兩篇墓志的記載,并對《杜并墓志銘》詳加箋證,說“墓志所記載的世系,對我們研究杜甫的先世,也提供了重要的線索?!鼻疑钊朐u述了杜依藝、杜審言、杜甫之間相繼傳承關(guān)系的可信性。
魚石到杜甫各代生年也可說明這幾代傳承關(guān)系的可信性。江西豐城鶴村《杜氏族譜》記:魚石之兄廉卿生于554年,魚石生于560年前后。豐城三溪《杜氏族譜》記:(魚石之子)依藝生于608年。《鞏縣杜氏族譜》將魚石和依藝生年分別記為約558年和約603年,亦相差不遠。至于審言生于646年,閑生于678年,甫生于712年,各種史料歷歷可考。該五代人生年間隔符合生育規(guī)律,依次傳承無疑。
如上所述,叔毗至杜甫的世系排列應(yīng)以《姓纂》為準(zhǔn)?!抖攀献遄V》之一,將審言之大父記為元哲,曾大父記為柔,皆誤于杜甫為杜審言之繼室盧氏所撰《唐故范陽太君盧氏墓志》:“五代祖柔,隋吏部尚書容城侯;大父元懿,是渭南尉;父元哲,是盧州慎縣丞。”此屬審言之妻盧氏太君之祖系,而非杜審言之祖系。
杜甫在其《祭遠祖當(dāng)陽君文》中自稱“十三葉孫甫”,杜預(yù)到杜甫的總世次,在本人所收集的杜耽傳杜甫的22個版本中,從十二代到十五代,多說并存。究竟應(yīng)為多少代?
十二代的排列始于《姓纂》,顯然不對,十五代的排列更不對,均與甫自述“十三葉孫”完全不合。那么,到底是十三代還是十四代呢?岑仲勉在其《唐人行第錄·杜甫世系》中說:“十三葉孫之計法,計世之法有二焉,一連本身,一不連本身。唐代用后法者多,十三葉孫即十三世孫之變文,可于元稹志(注:指唐代元稹813年所撰《唐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晉當(dāng)陽侯姓杜氏,下十世而生依藝,比勘知之,然元志曰‘下十世’,便見合預(yù)本身共為十一代,即用后法以計世也。推而下之,預(yù)至甫應(yīng)共為十四代,今上列世系(注:指仇兆鰲所列杜甫世系),預(yù)至甫共十三代,與元志不合,亦即與甫之自述不合。”金啟華也認為:“從杜預(yù)到杜甫是十四代。杜甫在《祭遠祖當(dāng)陽君文》里,稱‘十三葉孫甫’,該是依史例不計本身計世的算法?!庇纱丝梢姡轭A(yù)之十三葉孫不可否認,但關(guān)鍵在于計世之法,唐代多用不計本身的方法,所以從杜預(yù)到杜甫總世次應(yīng)為十四代。
下面兩則碑銘和墓志,可以說明岑、金二位先生“十四代”之說的可信性。顏真卿所撰《京兆尹御史中丞梓遂杭三州刺史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杜公神道碑銘》稱:“公諱濟,字應(yīng)物,京兆杜陵人。晉征南大將軍當(dāng)陽侯元凱十四代孫。周禮部侍郎殿內(nèi)監(jiān)甘棠公懿之來孫,隋符璽郎乾祐之元孫,皇朝度支員外主客郎中續(xù)之曾孫,朝散大夫明堂丞贈潤州刺史知讓之孫,高陵令贈太子少?;葜右?。”對此傳承關(guān)系,《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為:預(yù)—尹—綝—襲—摽—沖—洪泰—颙—景秀—懿—乾祐—續(xù)—知讓—惠—濟。此杜預(yù)之十四代孫從預(yù)到濟共十五世。(注:按此,濟為預(yù)之十四世孫,甫為預(yù)之十三世孫,濟應(yīng)為甫之從侄。但杜甫詩《示從孫濟》,稱杜濟為從孫。許是源于前述《辯證》所說,甫為預(yù)之十二世孫,故稱濟為從孫。)
周紹良主編《唐代墓志匯編》之《大唐故登州司倉杜濟墓志并序》載:“君諱濟,字□(注:與前杜濟同名,但非同一人),京兆杜陵人,晉鎮(zhèn)南十二代孫也?!薄按蟾感ⅹ?,隋撫州刺史;皇考元琎,唐邢州司馬”。對此傳承關(guān)系,《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為:預(yù)—尹—綝—襲—摽—沖—洪泰—颙—景仲—整—孝獎。此預(yù)之十二代孫,從預(yù)到濟共十三代。
以上兩例,均是采取不計本身的計世之法,十四代孫實際是第十五代,十二代孫實際是第十三代。按上述《杜公神道碑銘》記:預(yù)之十四代孫濟生于719年,卒于777年。按上述《杜濟墓志并序》記:預(yù)之十二代孫濟生于672年,卒于724年。諸史有記:十三代孫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三者基本屬同時代人,所以杜甫的計世方法應(yīng)與兩杜濟相同,即十三葉孫從預(yù)到甫實際應(yīng)是第十四代。
從世代平均年率(代距)來看,杜預(yù)到杜甫也應(yīng)是14代。譜學(xué)家李道生先生例查五組數(shù)據(jù),其代距為29.3年/代-36.1年/代,平均為33年/代。如前述,杜預(yù)生于222年,十四代孫濟生于719年,其代距為35.5年/代;十二代孫杜濟生于672年,其代距為37.5年/代;杜甫生于712年,其代距為37.7年/代。三者代距相差不多。
杜預(yù)傳杜甫的世系,以下八家均排為十四代(見表二)。從叔毗到杜甫這六代均基本相同,僅個別世次為佚名。即為叔毗、魚石、依藝、審言、閑、甫依次相傳(下表中省略),僅耽下六代有區(qū)別。
表二
以上八家,其中三家按乾光玄孫叔毗排列;兩家為遜生坦、驥,坦、驥某子生乾光;一家杜顧父祖佚名;一家將宜三、開源作為顧之父、祖。錢氏出于謹(jǐn)慎,預(yù)至乾光中間五代均不明。以上八種版本,某些具體世次雖不盡合理,但從杜預(yù)到杜甫總世次均為十四代。
我認為從杜預(yù)到杜甫的總世次不是十三世,更不是十二世、十五世,而是十四世。只是第五、第六兩代不明。湖北通城《杜氏族譜》列為遜生斐然,斐然生修真,修正生乾光,待考。
綜上所述,襄陽杜氏之祖應(yīng)為杜耽。錫、尹之說皆誤。對于襄陽杜氏的具體傳承,《姓纂》卷六記為:耽生顧,顧生遜,遜生靈啟、乾光,靈啟生懷瑀、懷寶,懷瑀六代孫文范?!短綇V記》載:“唐杜文范,襄陽人也?!薄缎兆搿酚钟洠簯褜毶?、岑、嶷、岌、巘、嵷、岸、崱、幼安九子,崱生中規(guī)、孝友,孝友孫行紀(jì)、行繹。巘生懿宗。乾光孫叔毗,叔毗生廉卿、憑石、安石、魚石、黃石。憑石生依德,依德生易簡,安石生依賢。魚石生依藝,依藝生審言,審言生閑,閑生甫。甫生宗武,宗武生嗣業(yè)。只是按有關(guān)史料記載,杜閑一代還有并、專、登三人;杜甫一代還有穎、觀、豐、占四人;宗武還有兄宗文。另外,通過前述之考證,遜非靈啟、乾光之父,而為其曾祖。
襄陽杜氏還有杜坦、杜驥一支。坦子為琬、仲儒、叔寶,驥子為長文、佚名、叔文、季文、幼文、希文六人。裔孫不詳。
對于叔毗傳憑石、憑石傳依德,依德傳易簡一支,易簡傳承情況,《姓纂》未錄。江西、湖南諸《杜氏族譜》記為易簡傳憲章、憲章傳極南。
綜上,得如下襄陽杜氏杜預(yù)至杜甫世系傳承圖(見后頁)。
襄陽杜氏杜預(yù)至杜甫世系圖
注釋:
①5961(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宰相世系》,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8冊,第2422-2428頁、第2423-2425頁、第2423-2425頁。
②(宋)鄧名世撰,王力平點校:《古今姓氏書辯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1頁。
③?5164(唐)林寶撰,岑仲勉校記:《元和姓纂(附四校記)》,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930頁。
④⑤⑩??王力平:《中古杜氏家族的變遷》,商務(wù)印書館2006年版,第167頁、第63頁、第68-69頁、第74頁、第77頁。
⑥(唐)杜牧:《自撰墓銘》,《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081冊,第603-604頁。
⑦(唐)魏徵等撰:《隋書·經(jīng)籍志》,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4冊,第929頁。
⑧???(唐)令狐德芬等撰:《周書·杜叔毗傳》卷四六,中華書局1971年版,第3冊,第829頁、第829頁、第829頁、第829頁。
⑨?(唐)姚思廉撰:《梁書·杜崱傳》,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3冊,第641頁、第641頁。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杜審言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8冊,第5735頁、第5735頁。
?(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杜易簡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5冊,第4998頁。
?(唐)李延壽撰:《南史·杜慧度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6冊,第1702頁。
???(清)錢謙益編:《少陵先生年譜》,北京圖書館編:《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頁、第38頁、第38頁。
?????57金啟華:《杜甫詩論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07頁、第307頁、第307頁、第307頁、第307頁、第307頁。
??劉孟伉編:《杜甫年譜》,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頁、第2頁。
??鄧紹基:《杜詩別解》,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21頁、第24頁。
???胡可先:《杜甫詩學(xué)引論》,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208頁、第206-208頁、第206-208頁。
?(南朝梁)沈約撰:《宋書·杜驥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6冊,第1720頁。
?楊東晨:《杜姓史話》,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頁、第40頁、第78頁。
?杜建民:《中國歷代帝王年表》,齊魯書社1995年版,第65頁。
?(唐)李延壽撰:《南史·杜宛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6冊,第1700頁。
?(南朝梁)沈約撰:《宋書·殷琰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8冊,第2203頁。
?(南朝梁)沈約撰:《宋書·臧質(zhì)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7冊,第1909頁。
?郭輝通:《杜甫研究》,臺南:漢風(fēng)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頁。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卷首》,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18頁。
??馮至:《杜甫傳》,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頁、第1-2頁。
?杜大江主編:重慶忠豐《杜氏族譜》,(未正式出版)2013年版,第72頁。
?(北齊)魏收撰:《魏書·洪泰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3冊,第1079頁。
?薛海洋:《從新發(fā)現(xiàn)北魏〈杜祖悅墓志銘〉談起》,《中國書法》2011年第6期。
?陳冠明:《杜甫親眷交游行年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59頁。
52(唐)蘇颋撰:《大周故京兆男子杜并墓志銘并序》,《唐代墓志銘匯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994-995頁。(注:顧燮光《夢碧簃石言》卷二記:“父下空兩格,以審言尚存,故闕而不名?!保?/p>
53(唐)杜甫撰,(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2229頁。
54胡可先:《新出石刻與唐代文學(xué)家族研究》,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7年版,第267頁,第285-297頁;胡可先:《杜甫的家世、家學(xué)與家風(fēng)》,《杜甫研究學(xué)刊》2018年第4期,第3-16頁。
55(唐)杜甫:《唐故范陽太君盧氏墓志》,劉志清主編:《杜甫與偃師》,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頁。
56岑仲勉:《唐人行第錄》,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373-374頁。
58(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4冊,第3489頁。
60周紹良主編:《唐代墓志匯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306頁。
62李道生:《中華譜牒知識問答》,金盾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頁。
63(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影印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044冊,第6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