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吉林 陳守一 王紅林 趙凱 羅昌國
摘 要 為促進貴州省晚熟李良種資源的選育和開發(fā),以6個農家種晚熟李資源為試材,測定其主要果實品質指標,并對各指標間的變異及相關性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6個參試晚熟李資源果實的單果重依次為YH2>DZ>YH1>YH4>DJ>YH3;可溶性固形物變幅為9.30%~13.40%;可滴定酸含量為0.65%~1.10%;可溶性糖含量在6.20%~9.40%;糖酸比為5.64~13.69,固酸比為8.45~19.69;維生素C含量變幅為0.593~1.487 mg·(100 g)-1。6個晚熟李各品質指標存在顯著差異,變異較大,10個品質指標間存在不同的相關性。綜合分析,材料YH2果實個大,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維生素C含量高,固酸比和糖酸比也較高,風味好,可作為良好的資源進行開發(fā)利用。
關鍵詞 晚熟李;資源;外觀品質;內在品質;相關性分析;貴州省
中圖分類號:S662.3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5.024
李為薔薇科(Rosaceae)李屬(Prunus)植物,是鮮食加工皆宜的水果之一,其中中國李(Prunus salicina)原產(chǎn)于中國[1]。 李富含糖、礦物質、維生素等多種營養(yǎng)物質[2-4]。李樹耐瘠、耐旱,能適應石漠化山區(qū)巖石裸露率高、生態(tài)脆弱、水土流失嚴重、土層薄、易旱等特殊環(huán)境,是貴州省分布范圍廣、栽培面積大且產(chǎn)量較高的主要果樹種類之一;但栽培品種大多為中熟期品種(6—7月成熟),熟期較集中,缺乏晚熟系列良種。本研究以貴州地區(qū)6個性狀表現(xiàn)較好的晚熟李資源(農家種)果實為研究對象,對果實的重要品質指標進行測定分析,以期為貴州地方晚熟李資源良種的選育及開發(fā)利用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材料采自貴州不同地區(qū)的晚熟李資源(農家種)果實,其中道真縣(DZ)1份,沿河縣(YH1、YH2、YH3、YH4)4份,德江縣(DJ)1份,均在2019年8月中旬及以后取樣,每份樣品重2.5 kg。
1.2? 測定方法
單果重用電子天平測定;橫徑、縱徑用游標卡尺直接測量讀數(sh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參照NY/T 2637—2014測定;可溶性糖含量參照GB 5009.8—2016測定;維生素C含量參照GB 5009.86—2016測定;可滴定酸含量參照NY/T 839—2004B.2測定;果形指數(shù)為縱徑/橫徑;糖酸比為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比值,固酸比為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比值。每個樣品隨機取10個果實進行測定,重復3次。
1.3? 數(shù)據(jù)分析
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9.0軟件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方差及相關性分析[5]。
2? 結果與分析
2.1? 果實外觀品質
由表1可知,6個參試晚熟李資源果實外觀各指標存在顯著差異(P<0.05)。單果重為10.73~40.91 g,最大的是YH2,為40.91 g,最小的是YH3,為10.73 g,6個參試樣品單果重排序依次為YH2>DZ>YH1>YH4>DJ>YH3;果實橫徑在2.63~4.37 cm,YH2最高,為4.37 cm;果實縱徑在2.54~4.46 cm,YH2最高,為4.46 cm;果形指數(shù)為0.90~1.02,YH2最高為1.02,YH1近扁圓形,其余均接近圓形;果皮顏色為淡黃色和綠帶紫紅色,縫合線淺或中。
2.2? 果實內在品質
6個參試晚熟李資源果實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9.30%~13.40%,其中含量最高的是YH2,含量為13.40%,DZ最低,與其余5個樣品存在顯著差異;可滴定酸含量變幅為0.65%~1.10%,其中DZ含量最高;可溶性糖含量在6.20%~9.40%,其中YH2和DJ的含量均為9.40%,最低的是DZ,含量為6.20%;糖酸比為5.64~13.69,固酸比為8.45~19.69,YH1的糖酸比和固酸比都最高,DZ的固酸比和糖酸比最低;維生素C含量在0.593~1.487 mg·(100 g)-1,YH2含量最高,YH3含量最低。6個晚熟李資源果實內在品質綜合比較,YH2在維生素C含量方面表現(xiàn)較優(yōu);糖酸比和固酸比均≥10.00的有YH1、YH2、YH4、DJ,YH1的糖酸比和固酸比最大;以上4個晚熟李均有較好的口感(見表2)。
2.3? 果實品質性狀變異分析
由表3可知,6個晚熟李資源各品質指標變異較大,變異系數(shù)為4.21%~59.00%。其中,單果重的平均值為22.59 g,變幅為10.73~40.91 g,極差達30.18 g,變異系數(shù)最大,為59.00%;其次為維生素C,變異系數(shù)為40.22%;變異系數(shù)最小的是果形指數(shù),為4.21%,說明果形指數(shù)是相對穩(wěn)定的性狀。
2.4? 果實品質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由表4可知,單果重與橫徑、縱徑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橫徑與縱徑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可滴定酸含量與可溶性固形物呈極顯著負相關 (P<0.01);可溶性糖與可溶性固形物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與可滴定酸呈顯著負相關(P<0.05);固酸比與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與可滴定酸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糖酸比與可滴定酸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與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固酸比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表明6個晚熟李果實10個品質指標間存在不同的相關性。
3? 小結與討論
試驗表明,6個晚熟李資源的果實品質存在較大差異。材料YH2果實有個大,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維生素C含量最高,固酸比和糖酸比也較高,風味好的特點;材料DZ雖然果實也較大,但其可滴定酸含量最高,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糖酸比、固酸比均最低,口感不佳;材料YH1的糖酸比和固酸比最大,風味最佳,但果實偏小。綜合比較,YH2具有較高的開發(fā)利用價值。
變異系數(shù)反映表型性狀在種質資源間的變異程度,從而揭示其變異格局,變異系數(shù)越大,則性狀值離散程度越大[6-8]。試驗結果顯示6個晚熟李果實品質指標變異較大,只有果形指數(shù)變異系數(shù)較小,相對較穩(wěn)定,說明貴州晚熟李資源的遺傳改良潛力很大。不同品質指標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單果重與果實縱橫徑存在極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可溶性固形物與可滴定酸呈極顯著的負相關;固酸比、糖酸比與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呈極顯著的正相關,與可滴定酸呈極顯著的負相關;維生素C含量與其他指標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性。這一結果與安伯義等[9]的研究結果一致。
貴州立體氣候明顯,復雜多樣。果實品質不僅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也受環(huán)境因素、管理條件的影響。貴州晚熟李資源的果實品質、產(chǎn)量及配套栽培技術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加延,周恩.中國果樹志 李卷[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8.
[2]? 鐘德衛(wèi),李坤明,黃正會.“綏江半邊紅”李的主要性狀及關鍵栽培技術[J].北方園藝,2015(2):200-202.
[3]? 羅福賢,張?zhí)?黔南山區(qū)李種質資源果實形態(tài)分類及開發(fā)利用[J].貴州農業(yè)科學,1996(3):39-42.
[4]? 周威,李云天,王利杰,等.李子綠色生產(chǎn)技術研究[J].北京農業(yè),2014(27):53-54.
[5]? 明道緒.田間試驗與統(tǒng)計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6]? 趙冰,張啟翔.臘梅種質資源表型多樣性[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07,35( 5):10-14.
[7]? 邵珠華,李名揚,邱顯欽,等.大花香水月季天然群體表型多樣性研究[J].江蘇農業(yè)科學,2010(2):184-187.
[8]? 陳紅,楊逸然.貴州主要地方李品種的調查研究[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 2012,13(3):424-428.
[9]? 安伯義,曲霜,劉曉嘉,等.不同李品種果實品質分析與綜合評價[J].北方園藝 2019(2):25-29.
(責任編輯:易? 婧)